解析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解析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短短六集篇幅,本劇給我們展示了打屁股、打手心、打背脊、鞭打、罰跪、當面扇耳光,除瑪麗蘇劇情外,情節推進嚴格按照「小人嫁禍-權力者被蒙蔽-主角冤屈受刑-主角使權力者知道真相-權力者懲罰小人」這樣的標準宮鬥格式——這難道不是一部宮鬥sm劇?

女主線這樣推進也就罷了,連男主線都是被嫁禍再挨打的模式——馮紹峰說「打吧」,就真的開始打,我真是驚呆了。

家長動不動打孩子,主人動不動打下人——真的不是在助長中國嚴重的家庭暴力,給虐童者以口實?

原著洋洋灑灑百來萬字,那麼多精彩段落,寧願拋棄原著不用,去抄宮鬥劇的低端嫁禍梗。

——說我沒看出這是北宋背景的,除了上朝拿一根棒棒,你再給我列舉本劇中的風俗禮儀制度,向我證明這是北宋。

——六集質量如此,首頁全五星好評。控評無疑。有錢買水軍和熱搜,為什麼不做字幕校對?五六集字幕也有錯字。

三四集觀後

全劇籠罩著一種「我們特別牛」的謎之優越感。

演員被訓練出了一種「我們演技特別好,主要靠吼、靠用力過度」的謎之自信。全劇無時無刻不有人在大吼,在大罵,在大哭,要不在按宮鬥劇格式在喊冤,在嫁禍,在裝可憐。連板子都演得特別好,打起人啪啪啪(四集篇幅里打人多少次了?這種用刑密度只有宮鬥劇了吧?)

——既沒有《紅樓》式宅鬥的表面波瀾不驚,背地腥風血雨;也沒有《知否》式的明里和諧,暗流潛動。

編劇行文彌漫著一種「我比原著牛很多」的謎之優越感。能不用原著,就不用原著;能抄紅樓,就抄紅樓——那你們立項拍紅樓好了呀——偏偏塑造出來的人物,清一色的國產劇式後宮嬪妃典型形象,既沒有紅樓女兒的可悲可嘆,也沒有知否原著人物的可愛可憐。

以「主君」「主母」「小娘」之類做當面稱謂,既不出於原著,也不出於紅樓——我就不知道哪本明清小說、宋元話本是這麼用稱謂的。劇粉出來考據下?

上學讀學不讀四書也該讀五經的,老師怎麼會讀陶淵明?——陶淵明是不為當時主流所容的隱士啊,離經叛道之徒啊。奇葩程度相當於語文老師上課一本正經唱GAI還叫大家背誦。

《知否》爆不了。因為劇組與原著離心。

《鎮魂》《香蜜》能爆是因為劇組雖然窮,但與原著同心同德。原著的萌點虐點都能get到。人物一念原著的經典台詞,是不是原著粉都會跟著血脈賁張。

《知否》劇組是凌駕原著之上的。背離原著的後果就是流於俗套。《知否》文是披著爽文外殼講人生智慧;改編劇是披著正劇的外殼拍《延禧》(又沒《延禧》乾脆利落)。

改編劇沒有get到原著的精華。劇組自己以為高於原著的部分——更紅樓的語言,更繁雜的人物,更大的排場——是流於表面的。剝開改編劇光鮮亮麗的大歷史外殼,內里是與一眾宮鬥劇一脈相承的「鬥者為勝」,「為爭而爭」。

而原著的內里在於:以通透豁達的人生態度面對爭鬥,「以不爭為爭」。

即使不寫穿越,通透豁達仍然可以是女主角的處世態度。但是片花里也看到了,明蘭以復仇為目的,父親說她「一直都沒有變」。韜光養晦在原著女主那里,是一種處世態度,是為了自己的坦蕩和內心安寧;而在改編劇女主那里,是一種後宮甄嬛式的謀生策略,隱忍是為了後期的崛起爆發與對反角的碾壓。

這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導向,首先導致了女主性格的差異。

原著明蘭是快樂的,即使在相當艱難的境況下也非常樂觀,悠閒而不失智慧,有大家氣質。預告片里的趙麗穎時時大眼飽含淚水苦大仇深,連笑的時候都充滿一種「我雖然很可憐但我還努力微笑著」——一向是趙麗穎角色如陸貞、楚喬、花千骨「全世界都欠我,我好可憐,好勇敢,好堅強」的白蓮花黑化人設。

這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導向,其次導致了對配角處理的差異。原著中王、林等配角,盡管有缺點,但因為女主通透豁達的心態,仍能顯示出其可愛之處。改編劇中王夫人動輒河東獅吼,林小娘惺惺作態,兩人一開始長篇大論(毫無趣味可言),我就想跳。

一部網路小說能夠成為熱門,一定有它吸引核心受眾的地方,而這也往往是將它從一大批網路小說中區別開來的東西。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部小說,除了鮮明的人物形象、有趣的職場觀點、波瀾壯闊的眾生描繪,最吸引我的一點,是作者字里行間傳達出來的,通透豁達、真誠同情的人生態度。

這種人生態度,怎麼說呢,並不怎麼「積極上進」,幾乎有點佛性。關大自己擺的文案里也點明了,「一個消極怠工的古代庶女,生活如此艱難,何必賣力奮鬥。」

這句話並不淺層的含義是說:女主無意於爭搶,無意於宅鬥。宅鬥的勝利不是她的最終目的,甚至嫁得好都不是她的人生目的。

那麼她的人生目的是什麼呢?

我截一斷原文給大家看。我認為這是最能代表明蘭人生態度的段落。

明蘭最近正在學《詩經》,想了想,挑了首最簡單的,便朗聲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於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明兒背的真好。」黑暗中,盛老似乎輕輕嘆了口氣,聲音有一抹傷悲的意味,似乎自言自語道:「明兒可知,祖母年少時,最喜歡的卻是那首《柏舟》,真是朝也背,晚也背,可現在想來,還不如《桃夭》的實在,女人這一輩若真能如桃樹般,明艷的開著桃花,順當的結出累累桃果,才是真的福氣。」

明蘭困了,根本沒聽清祖母再說什麼,依稀像是在說種桃,於是迷迷糊糊的回答道:「……桃樹好好的,要是結不出桃,定是那土地不好,換個地方種種就是了,重新培土施肥澆水,總能成的,除非桃樹死了,不然還得接著種呀……」

明蘭的這段話,真的是對她人生態度的最好詮釋:車到山前必有路,千金散金還復來。

非常通透,非常達觀,非常超脫。

對於外界環境的險惡,並不怨天——「換個地方種種就是了」。

對於人生際遇的反復無常,並不尤人——「重新培土施肥澆水」。

《知否》在我看來,就是一部樂觀版的《活著》。《知否》也有對人生困境的思考,也有對苦難的同情,但它不是哭哭啼啼的,不是怨天尤人的,不是苦大仇深的。明蘭的人生目的,不是「明艷地開著桃花」——要壓過別人;也不是「結出累累桃果」——要門第要富貴;更加不是如電視劇所描繪的那樣,要復仇,要承傳,要反映中國傳統表現家族觀念。她就想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好好過日子呀。

因為這種通透超脫的人生態度,《知否》的行文充滿一種置身世外的通達感,也就是——女主角一邊刷副本一邊吐槽各種角色——就很歡樂了啦哈哈哈。

貼近現代人的語言和俯拾即是的現代吐槽,可能會被純文學的批評家視作小說的短板,畢竟我們時代的主流文學都是苦大仇深,各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也都是越叫人看不懂,拿的獎越厲害——可是,我們追究小說的本源,「話本」這種藝術,難道不就是當時朝代的說書匠,用當時朝代的語言,給當時朝代的老百姓逗樂子嗎?把小說寫得通俗易懂,讓人看著覺得歡樂,難道不正是小說的優點嗎?

相比小說《知否》語言的通俗淺近,劇版《知否》卻仿佛炫才之作,有意拿出明清小說尤其是《紅樓夢》的腔調和慣用語。演員表現自然則可,演員念白生硬時,有些明顯是明清時代的口語,聽起來就格外別扭。

淺近易懂的語言背後,是作者通透紙背的人生感悟。我再隨便截一段給你們看。這是給明蘭挑丫頭的一段:

女孩們的目光不論大膽還是瑟縮,都露出渴望的神色,經過房媽媽教育,明蘭知道對這些女孩而言,一經挑中立刻可進入內宅,脫離做粗活穿布衣的仆役生活,運氣好的將來還能有機會更上一層樓。明蘭捫心自問,安逸舒適的生活與人格的尊嚴自由,哪種更重要?

這種閃光的人生思考,在小說里真的俯拾皆是。

而且都很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我質疑上班這種存在方式的時候,「安逸舒適的生活與人格的尊嚴自由」,真的會自己彈出來。

而劇版前兩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不好意思懶得截屏了)台詞,就是衛姨娘教育明蘭,說那個什麼事,「對華蘭只是輕描淡寫,對你卻是骨血之痛」(大意)。總之非常的苦大仇深。但並不發人深省啊。

犧牲原著小說的通透豁達,犧牲原著小說的淺顯易讀,最後犧牲掉的就是原著小說非常珍貴的、區別於同類宮鬥宅鬥小說的重要特質,也就是幽默。

《知否》原著粉的閱讀感受,往往是「邊讀邊樂」。因為明蘭肚子里的吐槽太歡樂了。

以華蘭大婚為例,在原著中雖然只占短短的一章(18章),但笑點很密集。比如這段吐槽:

王氏又交待了幾句之後,旁邊走出個明蘭沒見過的嬤嬤,身穿一件暗紫色團花比甲,華蘭不甚明白的去看母親,王氏眼神有些躲閃,支支吾吾道:「請這位嬤嬤給我們姐兒說說夫妻之禮吧。」

說完便帶著一眾人等離開葳蕤軒,明蘭立刻明白了,心里輕輕切了一聲,不就是x教育嗎?想當年姚依依的一個表哥被單位發配去非洲開拓業務時,走的匆忙忘記帶精神食糧了——足足10個g的x片,讓小表妹給寄過去,本著雁過拔毛的習慣和一絲不茍的法律從業人員精神,姚依依很認真的從頭到尾看了一遍。

就,很好笑啊!

好吧,你說你是古裝正劇,不是穿越劇,不能有現代人的吐槽,這段拍不了。那麼下面這一段,也是妹妹們恭賀姐姐華蘭大婚,總可以拍吧:

墨蘭:「祝大姐姐鴛鴦福祿,絲蘿春秋,花好月圓,並蒂榮華。」

如蘭:「大姐姐喜結良緣,望大姐姐和姐夫琴瑟和鳴,白頭偕老,子孫興旺,枝繁葉茂。」

明蘭:「……京城天氣幹,大姐姐平時多喝水,對皮膚好。」實在想不出來了,她們就不能給她留幾句成語說說嗎?

明蘭那副傻樣兒就完全在我腦袋里活靈活現地跳出來了。

那個氣氛那個場合,明蘭裝傻和韜光養晦,完全表現了啊,而且還樂點十足。這麼好的笑話,請問為什麼不能用呢?

——不能用的原因,因為劇方把《知否》定位成了一個苦大仇深的庶女奮鬥史,講趙麗穎這個庶出的苦命娃子,母親被惡毒的賤人害死,自己又活得很辛苦,在幾個姐姐和姐姐的媽媽那里受盡欺負,但她還是發憤圖強,越挫越勇,像後宮那個著名的甄嬛姐姐,還有那個延禧姐姐,還有那個如懿姐姐,還有那個楚喬姐姐,們,一樣,先鬥倒大貴妃,再鬥倒皇后娘娘,又鬥倒害死她媽媽/姐姐/親人,還害死她的宮女好夥伴小蝶/什麼碧什麼朱的惡毒女配,最後調戲男配一二三迎娶男主榮登大寶。

從小說來說,我們都承認《知否》是一部獨特的宅鬥小說,不同於《甄嬛傳》《如懿傳》《楚喬傳》,更不同於《延禧攻略》對嗎?

那麼請問,為什麼拍出來的電視劇,就好像一部披了正午皮的《延禧攻略》呢?

尤其是一二集。雖然演員們表現可圈可點,圍繞投壺的劇情也有創新,但一開始關於扣炭的撕逼——小明蘭抓著爹爹要他去房里(像不像甄嬛哭求皇上去救人?),林小娘兩面三刀(像不像宮鬥劇出身低賤卻有姿色的娘娘?),大姨娘乖張跋扈(像不像什麼皇后什麼貴妃?),衛姨娘容忍懦弱(像不像受欺負的什麼什麼妃?)——我真的就失去了追下去的動力。

但是……我也明白,這種策略是有意為之。像《甄嬛》《延禧》,對片方來說有什麼不好呢?收視就是高啊。

我在Youtube看的一二集。底下評論是叫好一片。說明這種濫俗老套的宮鬥戲碼,就是有人愛看呀。

只是可惜了我們的原著。

© 本文版權歸作者 劉玥 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