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S拒絕給女兒買超過千元衣服:原來窮養和富養之間差的不是錢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要說句不討喜的話了:父母會嫉妒自己的孩子。

  

  為什麼這麼說呢?

  

  1

  我小時候沒穿過,你憑什麼可以?

  

小S拒絕給女兒買超過千元衣服:原來窮養和富養之間差的不是錢 娛樂 第1張

  

  前不久,小S因「節儉」上了熱搜。

  女兒艾莉想買件潮服,標價超過了1000塊,小S聽說立刻臭臉:

  「你要搞清楚,你現在才13歲,你要穿那麼貴的衣服幹嘛?你會持續長高,你們現在買衣服盡量就是便宜。不要養成從小就花大錢的習慣!」

  

  大S在邊上聽見,幫外甥女解圍:「我買給她!她舞蹈比賽得了冠軍,值得得到一個很高級的獎品。」

  

  小S既竊喜省錢了又做出心不甘情不願的樣子通知女兒:「艾莉,給你講一個好消息,姨媽說她會買給你。但是我得提醒你,姨媽買東西給你這件事情,並不是總會發生!」

  

  接著還要追加教訓:「就是有需要那麼多件衣服嗎?你本身的氣質才是最重要的!希望你能保持不要亂買!媽媽曾經也經歷過亂買的階段……」

  「不要長篇大論!」在姐姐的迫使下小S才剎住車。

  

  小S真買不起一件1000塊的外套給孩子嗎?怎麼可能。

  

  大S提到,小S年輕時也買過一件價格比較貴的外套,小S馬上辯解:「那是我自己賺了錢才買的」。

  原來她拒絕滿足女兒的真實原因是:我小時候沒有從父母那兒得到過這麼好的衣服,艾莉憑什麼可以?

  

  徐氏姐妹成長在單親家庭。徐爸爸重男輕女,還酗酒、家暴、賭博,在徐媽媽連生3個女兒後離開她們。

  

  為了養家、替父親換賭債,大小S十幾歲就出道賺錢。

  

  如今,小S已年過四十,是家喻戶曉的演藝明星,不至於為錢發愁了;可物質與愛雙重匱乏的童年感受及儉省的行為模式,仍烙印在她的身上。

  

  作為成年人的她,沒有去覺察和處理好這部分創傷,便無意識地帶到了對待孩子的方式中。

  

  經濟條件明明允許,卻在一件衣服上跟孩子別扭,還不直說「媽媽捨不得這筆錢」,而是講一些冠冕堂皇的道理,比如「媽媽要幫你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結果可能是又製造一個內心深植匱乏感的小孩。

  

  整個說教過程中,艾莉接收到的核心信息是:我媽媽認為我不配得到好東西,像她一樣不配。

  

  匱乏某樣東西,便不願見別人擁有——這種酸酸的心理,並不是做了父母、面對的是自己的孩子就可以自然消除。

  

  自己小時候沒有享受過物質的滿足,便不允許孩子享受到,正是父母對孩子的嫉妒和壓制啊。

  

  2

  我不開心,你憑什麼那麼開心?

  

小S拒絕給女兒買超過千元衣服:原來窮養和富養之間差的不是錢 娛樂 第2張

  

  有陣子,和姐妹淘玩得很嗨的時候,就會接到老媽的奪命連環call:

  「你在哪?」

  「你要去哪?」

  「那地方在哪?」

  「和誰去?」

  「怎麼去?」

  「什麼時候回?」

  ……

  「我快30歲了好嗎?又不傻!不會自己照顧自己嗎?」

  

  超開心的時候被老媽釋放的擔心焦慮一秒敗興,火不火大!

  

  可只要表現出不耐煩,定會收到老媽的致命攻擊:「我還不是為你好嗎?我是你媽,問你兩句都不行?你就這麼跟我說話?良心被狗吃了?不孝!」

  

  隱隱的,感覺老媽是見不得我太開心。就像小時候,每次瘋玩瘋鬧就會聽到一個幽幽的聲音:「小心樂極生悲」。

  

  要是和男朋友、爸媽四人出門,也不好意思和男朋友表現得太親密——其實也沒有「太」啦,就是手牽手,有說有笑之類的——因為走在後面的爸媽,他們彼此離得八丈遠,關係疏離而冷淡。偶一回頭,會看到老媽一閃而過的失落眼神和迅速扭開的頭。

  

  這讓我內疚——媽媽不幸福,我怎麼敢幸福?

  

  老媽可沒這麼說,她向來說的是:「只要你們好,我怎樣都行」。

  

  聽了這種話,我心里一點沒輕鬆,反而更沉了。

  

  媽媽沒有親密的朋友、愛人,活得僵硬、嚴肅,便用她的擔心、焦慮、失落、不幸……「不遺餘力」地為孩子製造內疚感、沉重感、負罪感,讓孩子也無法痛痛快快地享受開心快樂。

  

  只是這種出於嫉妒的破壞行為與文化要求的聖潔無私的母愛太違和,難以直接表達,便自欺欺人地加上了「為你好」「只要你們好」的包裝。

  

  3

  我跳不出的命運,你也別想逃!

  

小S拒絕給女兒買超過千元衣服:原來窮養和富養之間差的不是錢 娛樂 第3張

  

  曾對物質感到匱乏的父母,常常不允許孩子體驗到豐足;

  

  缺乏愉悅感、幸福感的父母,常常不允許孩子坦然享受快樂;

  

  同樣,匱乏高質量親密關係的父母,也會無意識地去破壞孩子的友伴和親密關係。

  

  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華人家庭,夫妻關係冷淡,丈夫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下班回家眼睛就盯著電視,從不多看妻子一眼,兩人沒有情感交流。

  

  做全職太太的妻子,常年面對這樣一個「假性伴侶」,感到乏味寂寞。

  

  直到她得到一個孩子。幹家務、出門採購,甚至「跳廣場舞」都有小孩陪她了,她總算有了情感寄托,活得帶勁兒起來。

  

  媽媽傾註全副精力,無微不至地照顧兒子,暗暗希望兒子永遠是個需要喂飯、包尿布的小baby,這樣就離不開她了。

  

  但兒子終究長大,一天帶回了馬子,要結婚搬出去住。媽媽拼死阻撓,為了不讓兒子離開,恨不得一口將他吞回肚子里。

  

  兒子離開後,媽媽鬱鬱寡歡,閉門不出,重新將自己活成可憐巴巴的樣子。

  

  這種行為在說:

  

  「你不回來陪我,我就不會過好;我過不好,你也別想過好;我沒有享受過婚姻的幸福,你憑什麼可以,你也不可以和你的伴侶親密;我就是要讓你內疚,然後把你拉回來和我綁在一起。」

  

  兒子果然回來了,與媽媽依偎在一起,母子倆重歸於好。

  

  能左右一個人喜怒哀樂和命運的感覺太棒了,讓媽媽滿血復活!

  

  餐桌上,兒媳被晾在一邊,像個外人,媽媽又興致勃勃地照顧起了兒子。

  

  這樣的媽媽看著母愛爆棚,實則是綁架孩子當自己的「情感配偶」,而剝奪了孩子與父母分離、建立正常伴侶關係的權利。

  

  4

  我不配,所以你也不配!

  

小S拒絕給女兒買超過千元衣服:原來窮養和富養之間差的不是錢 娛樂 第4張

  

  父母對孩子的嫉妒,和由此衍生出的壓制、破壞行為,根源是父母內在的匱乏。而種種匱乏當中最核心的,是自尊自我價值感的匱乏。

  

  今年9月,常州一母親王某抄鐵棍暴打自己30歲的女兒林某,致其多處受傷;林某報警。王某當著警察都不肯收手,後被刑拘。

  

  王某稱,女兒至今未婚,也沒混出個什麼名堂,太氣人了。

  

  林某稱,母親重男輕女,自己在家幫忙做生意,母親卻用賺的錢給弟弟買了一套房,沒有自己的,還長期虐打自己。

  

  網友認為母女雙方都有問題:母親重男輕女,拿女兒不當人;而女兒30歲也該自立了,為什麼要和長期虐打她的母親生活在一起?

  

  很顯然,這位母親是在重男輕女的環境中長大的,認同了女性本身沒有價值,能為男性貢獻價值才有用、才配活。她自己是這樣,女兒自然也該這樣——不結婚服務於丈夫,又不乖乖當「扶弟魔」,還不該打?

  

  母親嫌女兒沒出息,殊不知,這正是她長期以來明示暗示的結果:

  

  從前,父母覺得孩子不配得到一個好蘋果、一件好衣服、一套好房子……後來,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配得到一位好伴侶、一份好工作、一段好人生。

  

  這樣長大的孩子,很難意識到他自己的珍貴和價值,也就不會有更高的追求。

  

  事件中的女兒,30歲還不離家,和施虐的母親糾纏在一起,正是低自尊的表現。

  

  女性的無價值感,在這個家庭里令人遺憾地傳承下來。

  

  5

  愛孩子,就允許他輕鬆快樂、豐盈自由

  

小S拒絕給女兒買超過千元衣服:原來窮養和富養之間差的不是錢 娛樂 第5張

  

  做父母是件很難的事,需要刻意學習。因為未經反思的「我覺得」「為他好」常常是錯的,會導致事與願違。

  

  如果有心,做父母也是件幸運的事——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正好是認識自我、重塑自我的契機。

  

  父母在意識上都希望孩子發展得比自己優秀、生活得比自己幸福。但由於自身的匱乏感、虛弱感、無價值感沒有被覺察和處理,就會無意識地透過種種看起來「為孩子好」的方式——例如:延遲滿足、苦難教育、挫折教育、嚴厲教育、訴苦賣慘等——植入給孩子。

  

  培養出內心豐盈、優秀幸福的孩子,需要父母做出認知和行為改變。

  

  華人卡內基之父、台灣最有影響力的教育專家之一黑幼龍先生,育有三子一女,均畢業於耶魯、史丹佛等名校,分別成為了卡內基訓練總經理、知名童車品牌創始人、華盛頓大學醫院副院長和保持成長的全職媽媽。

  

  黑先生總結了與愛妻李百齡女士共同養育子女的成功經驗,寫成《慢養》一書,書中真實記錄了他們與子女互動過程中的覺察和改變時刻:

  我載老幺黑立行去舊金山讀史丹佛大學,那時他才十八歲,就有了一部新車,住的是四人一間的宿舍,漂亮的校園里還有羅丹的雕像……我十八歲的時候正準備離家上軍校,感覺自己好像變成被社會拋棄的孤兒,這真的是好大的反差!

  

  很多父母會跟孩子說:「我當年怎麼樣……怎麼樣……你現在怎麼這樣……」但我只能說人生真的很奇妙,不同年代的人的人生是完全不一樣的,雖然我們自己會有所感慨,但其實想想也就過去了,不一定要跟孩子講,或把壓力加到孩子身上。

  

  立行現在自己創業,上回到美國佛羅里達州參展,很辛苦,參展結束後他們安排順道到邁阿密度假,我一聽到就跟太太說:「哎呀,爸爸都還沒去過邁阿密,孩子怎麼可以去!」雖然是開玩笑的,但百齡會告訴我,不應該說這些話讓孩子覺得內疚和有罪惡感。

  華人文化倡導「百善孝為先」,孩子往往認為自己有拯救父母、與父母共同承擔痛苦的責任,因此事事處處不敢逾越父母。

  

  如果父母在物質、情感、關係、自尊、價值等各個層面感到匱乏,並將匱乏感傳遞給孩子,孩子便如同被命運扼住了咽喉,難以蓬勃生長、自由翱翔。

  

  希望自我成長、斬斷輪回的父母可以:

  

  ◆ 及時滿足自己,敢於享受生活。不要省吃儉用、含辛茹苦,更不要明里暗里對孩子訴苦賣慘;面對和處理自己內在的匱乏感。

  

  ◆ 提升自尊自信、自我價值感,確認自己值得高品質的生活、高質量的愛和關係;面對和處理自己內在的卑弱感、不配得感。

  

  ◆ 誠實面對自己和孩子,不讓孩子成為下一個受害者。例如孩子想要一件東西,你經濟能力允許卻就是不捨得買時,誠實告訴孩子「不是你不配得到,是媽媽捨不得錢」。

  

  ◆ 孩子開心的時候不要潑冷水、批評打擊、誘發羞恥、內疚,允許孩子坦然享受快樂、肯定他自己。

  

  ◆ 作為成年人,如果你現在生活艱辛或者婚姻不幸,不要說是為了孩子、是孩子造成的,勇敢地為自己負責。

  

  記得,你值得豐盛美好的人生,你的孩子也值得。

  

  作者小豬豬,尹建莉父母學堂(微信ID:yinjianlifumuxuetang)由中國最具影響力家庭教育著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主持的教育交流平台。所有的家庭教育問題,這里都有答案!幫助千萬家長輕鬆育兒,從知道到做到!

>小S拒絕給女兒買超過千元衣服:原來窮養和富養之間差的不是錢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