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鮮肉當道,只見偶像,不見歌手!揭秘華語樂壇輝煌十年!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一種狀況,打開音樂軟件,不知道該聽什麼歌,去了KTV不知道該唱什麼歌。那些想聽的想唱的歌曲大部分還是很多年前的,這時候大家和朋友坐在一起,就會說:「哎,現在都沒有什麼好聽的歌了。」然後大家就會感嘆一句:「華語樂壇沒落了。」其實不是沒有好聽的歌了,只是沒有能夠讓我們反復去聽反復去唱的歌。

揭秘華語樂壇的輝煌十年!

1985年7月13日,音樂最後一次改變世界。這是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一天。16小時演出時長,100多位天皇巨星,140個國家,15億觀眾。一場名為「拯救生命Live Aid」的大型搖滾樂演唱會,橫跨大西洋,在英國倫敦和美國費城同步開唱。

由愛爾蘭歌手鮑勃-蓋爾道夫組織的組織的這個盛大義演活動,在世界範圍的電視和無線電通過國際國際通訊衛星同時聯播了演出實況,募集到的捐助金額達7000萬美元。

演唱會陣容強大,匯集了歐美眾多一流歌星,包括鮑勃-迪倫、保羅-麥卡特尼、蒂娜-特納、米克-賈格爾、菲爾-柯林斯(他在同一天參加了倫敦和費城兩地的演出)、U2、瑪丹娜、斯汀、厄爾頓-約翰和瓊-貝茲等人。

樂會上,愛爾蘭音樂家鮑勃–蓋爾道夫與威爾士親王和王妃在一起

那場演唱會的壓軸大歌,90後都聽過。麥克·傑克遜的《We are the world》。

Phil Collins完成倫敦的演出之後,連接地球的兩端,坐最快的一班飛機到費城。

眾神登台合唱,給這場盛典打上一個驚艷的句號。

那場音樂會,堪稱全球音樂史的偉大之最。從那一天起,全球流行音樂的全盛時代正式開啟。

那場舉世矚目的音樂會結束後,在遙遠的東方,有2個人被深深打動。一個年輕人,名叫羅大佑。彼時,戒嚴時期剛剛過去,80年代的台灣迎來了解凍時期。羅大佑,就是解凍反應里的催化劑。

他像一股旋風,用音樂吶喊,單槍匹馬喚醒了整個台灣。沒有人不認識羅大佑,就像沒有人不會唱《童年》。你一定也熟悉這些歌曲:《光陰的故事》、《青春舞曲》、《酒幹倘賣無》。

經過60位華人歌手演唱,這首歌成了華語歌曲里,經典中的經典。甚至巨星如蔡琴、齊豫、李宗盛,也只勉強分得一兩句歌詞。

還有一個人,名叫郭峰。1986年,改革開放的風潮還未席卷大陸。人們穿著一樣的灰黑藍工裝,把所有流行文化視為異端。在文藝界,當時甚至流傳著一條死規定:同台演出的流行歌手,不能超過三個。

他比羅大佑更進一步,邀請了100名歌手,在北京工人體育場演唱了他寫的《讓世界充滿愛》。

無體不成字,無巧不成書。那場演唱會,意外捧紅了另外一個歌手。崔健。

他穿著一件舊褂子,嘶吼著唱了一首《一無所有》,向中國拋出了一顆叫「搖滾樂」的炸彈。

你能想像嗎?那個年代的中國人,還穿著的確良褲子、黑白棉布鞋,滿腦子都是集體主義。個性的吶喊,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台下,有人沉默驚愕,有人憤然離席,有人熱淚盈眶。但無論如何,流行音樂的閘門都在那一刻被打開,滾滾洪流再也無法阻擋。

寫完《明天會更好》,羅大佑告別台灣,輾轉香港。那是香港娛樂事業的巔峰期。無論是電影、唱片、電視劇、經理人公司、娛樂刊物等都非常成熟。其中香港電影更是香港娛樂業的代表,甚至香港文化。在鼎盛時期,電影出口曾高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好萊塢,是亞洲的夢工廠,甚至被稱作「東方好萊塢」。

人才層出不窮,新星不斷升起:七十年代以來,以鄧麗君為首的台灣流行音樂逐漸進軍香港,並迅速在香港流行樂界占下一片天地,同時,英國「披頭士」樂隊在香港演出,在香港掀起英語歌潮。

許冠傑是現代粵語流行曲的最大功臣,揭開了香港流行樂壇輝煌序幕

林子祥的成名作《分分鐘需要你》在第三屆「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獲得金曲獎,從而使林子祥成為繼許冠傑、羅文後又一代表香港本土的優秀歌手

八十年代的香港流行樂壇進入了將「兩王一後」相提並論的時代(兩王為譚詠麟、張國榮;一後為梅艷芳)

張國榮與譚詠麟(上圖)

當時張譚二人基本上壟斷了香港樂壇大大小小的音樂獎項,但凡兩人同時出現的場面,必定是掌聲與噓聲齊飛。譚張精彩紛呈的逐鹿比賽使得香港流行樂壇進入全盛而輝煌的時期,並在華語流行音樂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

張譚之爭的火光,照亮了80年代的香港,卻燃燒了自己。80年代末,譚詠麟宣布退出所有比賽,張國榮封麥。再後來,梅艷芳淡出,Beyond遠赴日本。大神隱退,交出權杖,新人摩拳擦掌。好在這種寂靜並未持續多久。

1992年,《東方日報》用整版的報導,冊封了「四大天王」。劉德華人氣無雙,張學友唱功無敵,黎明顏值擔當,郭富城唱跳俱佳。四大天王,名副其實。

什麼叫毫不摻水的流量?看看他們四個人就知道了。在一個沒有粉絲打榜,數據造假的年代:張學友的《吻別》,狂銷400萬張。劉德華未嘗敗績,連拿三屆最受歡迎男歌手。大叔只是喊了一句「我愛黎明」,就被無數少女群毆。郭富城單單依靠髮型,就成為了90年代少男的流行標桿。天神更迭換代,呼風喚雨。可不管是四大天王,還是各路天後。他們的影響力,始終無法與一人比肩。那個人叫鄧麗君。

改革開放初期,坊間流傳著一句俗語: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

盡管被評價為「靡靡之音」,鄧麗君的歌還是傳遍大江南北,豐富了千萬少男少女的夢。連BBC都評價: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眾星捧月,她就是唯一的那輪明月,讓十億人民魂牽夢縈。

這就是中國流行音樂首個黃金十年。歌聲鼎沸,萬紫千紅。只不過,花開到荼蘼,盛夏就結束了。90年代中期,歌壇接連傳來噩耗。陳百強,黃家駒,鄧麗君接連去世。昔日的四大天王,只剩張學友還專注音樂。明月已逝,星光凋零。好在,餘音繞梁,笙歌仍在。

「超級新人王」這個台灣的偶像征選節目。該節目製作人後來和訝異不已的周杰倫聯絡上,要他參賽表演。當時節目主持人吳宗憲看了一眼那個緊張的鋼琴伴奏小子和歌聲像烏鴉叫的歌手,心想,算了吧!吳宗憲說:「我一點都不覺得好聽,那個歌手唱得真爛。」不過,他看了看樂譜:「我從裁判的肩膀後頭,看了一眼樂譜,結果驚為天人。非常地複雜、做得很棒。」

吳宗憲簽下他,專職寫歌,一年半後,1999年12月的一天,吳宗憲將周杰倫叫到辦公室,十分鄭重地說:「阿倫,給你10天的時間,如果你能寫出50首歌,而我可以從中挑出10首,那麼我就幫你出唱片。」

就這樣,僅僅10天時間,周杰倫真的拿出了50首歌曲,而且每一首寫得漂漂亮亮,譜得工工整整。面對這種驚人的創作速度,吳宗憲無話可說了。接著,他從周杰倫創作的歌曲中挑選出了10首,準備制成唱片發行。

經過大半年時間的精心製作,周杰倫的第一張專輯——《JAY》製作出來了。因為他追求了近20年的音樂終於有了眉目!

時代和英雄互相成就,千禧年沒有辜負他們的期待。開播3年的《快樂大本營》,迎來了一位台灣新人。節目過去大半,觀眾都沒看清,年輕人藏在鴨舌帽後面的臉。

何炅替他打了個圓場:

他是個內向的人,請大家多多關注他的作品。

隨後,他在現場彈著電子琴,唱了一首《印第安老斑鳩》。一曲結束,觀眾都記住了那個名字:周杰倫。

從此,21歲的周杰倫開始了他絕對統治的10年。這位出道不到一年的年輕人儼然成了歌手乃至整個華語歌壇超重量級的小天王。

這10年,天王獨霸,諸侯並起。每一年,都有新的名字被送到大眾面前。2000年的孫燕姿,2001年的王力宏,2002年的信樂團,2003年的SHE。嗓音、風格、唱法、個性,總有一個給你新鮮。

那時誰也沒想到,2010年後,華語樂壇的第三個黃金十年,並未如期而至。

高質量原創歌手減少,抄襲翻唱比比皆是。免費聽歌導致忽視版權,歌手沒有錢賺喪失創作動力。清湯寡水的八年,只一個字就可以概括:俗。這一代的年輕人,再也聽不到這樣的歌: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這幾年來,也是有很多的神曲出世。那些口水歌都成為了年輕一代的口中哼哼的歌曲,沒有節奏的曲風,低俗的歌詞,再也不是以前的那個華語樂壇了,我們似乎已經很久沒有聽到《吻別》《朋友》這樣的歌曲,華語樂壇也再也回不去黃金時期了。

歌壇從此只見偶像,不見歌手。王朔在《一聲嘆息》里寫:有些事隆重地開幕,結果卻是一場鬧劇;有些事開場時是喜劇,結果卻變成了悲劇。你們說,如今這個場面,到底是鬧劇,還是悲劇?

這落寞的武林啊,比冬天還要孤獨寒冷。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