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里包貝爾,重新找到演技打開方式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文 | 柯蛙

近兩年國內翻拍日韓影視IP都快拍成了笑話,撲街的十有八九,還都是把經典拍成了群嘲的大爛片。

但最近有兩部,還都算不錯。一部是前段時間的《來點狂響》,另一部就是當下正在熱映的——《「大」人物》。

特別是這部《「大」人物》,可以說是意料之外的好看。

它翻拍自韓國電影《老手》,柳昇完在2015年執導了本片,電影未必有多經典,主要是韓國電影商業化程度高,也非常成熟。《老手》在當年屬於是當之無愧的票房利器,至今還排在韓國電影票房榜第七位,拿了約合6.4億人民幣。這次的《「大」人物》或許未必能達到這個成績,但也不失為一次影視翻拍的成功。

《「大」人物》的成功,至少有兩點是值得肯定的。一個是導演的把控力強大,劇本的本土化做的好。

另一個,就是我們要說到的主題,演員的表現出彩。

特別是之前背負著特別大壓力的包貝爾,尤其出彩。

某種程度上來說,盡管劉亞仁珠玉在前,我覺得包貝爾依然詮釋出了自己的優勢和特點,兩人各有千秋。

劉亞仁是痞痞的「變態帥」,而包貝爾則演出了那種「又自大又自卑」的感覺,人物動機找得非常準。

《「大」人物》中,包貝爾的角色是全片的靈魂。因為只有反派立住了,電影才有看頭。而正反派也要旗鼓相當,戲才能有來有往。

我們先來看看電影陣營,正方是王千源、王硯輝、杜源,王千源是柏林影帝,王硯輝是已經被網友封神的衛冕影帝,杜源是絕對的資深老戲骨。

再來看反派這邊,只有兩個,包貝爾、王迅。

在這樣立意為階級矛盾的電影中,正反派就像天平的兩端,只有分量差不多,一部戲才會有對壘的快感,否則就會失衡。

而在電影中,王迅的表現不必說,多少年摸爬滾打的老演員,紮實。出彩的是包貝爾,即便跟王千源多次飆戲,也總能不落下風。

尤其是party那場戲,對趙泰這個角色尤其重要,富二代的形象能不能立得住,這場戲是關鍵。

這場戲王千源接的好,包貝爾把控得更好,一個人牢牢掌控了全場。

上面說了,趙泰這個角色性格很複雜,他不但自大,更關鍵的是他還自卑。表面上的自大好演,但骨子里的自卑不好演,要露,更要藏。

趙泰這個角色的精彩,也就在那藏著的自卑里。他的這一面,也基本展現在了王迅飾演的崔京民身上,有兩場戲很精彩。

一場是在集團大會上,董事會有事沒來,最後叫了趙泰的哥哥發表講話。這時可能其他人都不會注意,但趙泰作為私生子,妒忌的那一面就出來了。他站在那渾身不自在,表面上不屑一顧,心里其實比誰都難受。散會後,他在車里跟崔京民發泄,又稀里糊塗指揮了項目的事,借此來填補自己內心的失落感。

另一場戲是在董事長把趙泰奚落了一遍,說他沒出息不如哥哥之後,他開著車在路上狂飆,停車後再次跟崔京民狂吼,「是不是因為我是小媽生的?!」,這句台詞詮釋得非常好。

有囂張,更有一種深深的無奈和怨恨,這便是演技的層次感。

當然,還有最後的一場打戲非常精彩,硬橋硬馬,拳拳到肉。

之前沒看過包貝爾打過,也沒有什麼說包貝爾苦練拳擊格鬥之類的八卦新聞,但毫無疑問,包貝爾打得很出色。甚至是近段時間以來,大銀幕中效果最好氛圍最佳的打戲。

好了,說了這麼多,其實是想探討一個問題——包貝爾是個好演員嗎?

誠然,之前一段時間網路上對包貝爾的評價,不算友好。

不知是不是因為某大號不遺餘力地把他往死里黑,導致觀眾和其他媒體跟風差評?還是包貝爾近段時間的角色的確太不討喜?

或許兩方面都有,如果是第一種現象占主導的話,那就有些遺憾。因為輿論是可以操控的,人的心理都是從眾的。跟風,能帶來快感,但跟風也容易造成多數人暴政。

如果是第二種情況倒也不算冤,但我們需要分清一件事情。那就是壞演員和壞角色,其實是兩碼事。

沒有任何一個演員天生想要演爛片,演技是一方面,態度是一方面,適不適合又是另外一方面。

我們先來講講適合,《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下簡稱《致青春》)里的老張就是一個合適的角色。也是因為《致青春》我才得知了包貝爾,並把它歸為了好演員那一掛。

在《致青春》中,包貝爾把老張演出了好幾個層次。

剛開始時,他跟許開陽是同一類角色,紈絝子弟油嘴滑舌。這一部分我認為包貝爾飾演的老張,甚至比許開陽還要靈動豐富一些,顯得更加遊刃有餘。

電影的演到一半的時候,老張這個角色就已經開始更豐滿了。

可以看出他家庭條件並不算好,跟許開陽這種真富二代沒法比,兩人的關係也不像表現上的稱兄道弟,老張其實更像是許開陽跟班的性質。

包貝爾在這部分演得極好,表面上依然是油腔滑調,但骨子里的那種隱隱的自卑在往外冒,節奏把握得非常準。

再到電影最後,老張這個角色更徹底飽滿了起來。

這時時光一晃,大學已經畢業了幾年,在當年一群喊著「青春不朽」的同學當中,他是混得最差的。

在墓地推銷傳記的那場戲時,老張的狀態和當年在學校時其實發現了一個逆轉。當年是灑脫在外,自卑在內。而現在,是自卑在外,表面上裝得灑脫。

再到後面,趙又廷飾演的陳孝正從海外成功歸來,租了一個高層寫字樓準備開設計所,老張也被拉進來當了合夥人。

從兩人的對話中,他的卑微被徹底釋放了出來。他看著當年被他嘲諷的書呆子,如今已經成了國際知名設計師,還是自己的老板,老張此時的心情應該是相當複雜的。

而包貝爾當時是這麼表現的,他眼神躲避,身體後傾,自嘲又略帶討好的說了句,「我就是你跟班」。可以說這場戲從肢體到眼神,包貝爾都琢磨特別到位,讓人十分印象深刻。

最後一場戲是在阮莞的墓前,這也是全片的一大淚點。

老張手捧滿天星來到了心上人的墓前,他痛哭流涕,說自己喜歡阮莞,卻從來沒有勇氣說出來。

這麼多年,他的油嘴滑舌其實是另一種妥協和軟弱,他的嘴巴說個不停,也只 是在佯裝鎮定。直到這一刻,兩人陰陽兩隔,他才鼓起勇氣告訴自己的心中摯愛。

也是在這一刻,老張這個角色的人物弧光達到了最大值,他立體、豐滿,而且還能和觀眾共情。

該笑的地方能讓人笑,該悲傷又能讓人淚奔,這就是一個角色的成功。老張無疑是個很成功的角色。

當然,一個角色的成功應該是兩方面的結合,一個是劇本,一個是演技。

包貝爾在《「大」人物》和《致青春》中的精彩表現都證明了一點,只要劇本合理,角色合適,他當之無愧是一名好演員。

那反過來說,一個角色的不討喜,其實和劇本角色的關係更加重要。

包貝爾這兩年的確演過一些不討喜的角色,而且他們有一個共同特徵,基本都是喜劇。

喜劇不好演,成為一名喜劇演員更難,無論在什麼時候,優質喜劇都是市場上的稀缺產品。每年大概只有那麼一兩部喜劇能被觀眾認可,剩下的則基本都被罵成是爛片。

所以我們不如試著想一下,那些不討喜的角色如果換成別人來演,是否就能翻身呢?是包貝爾把這個角色毀掉了,還是這個角色本身就有問題?這其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當然,沒有一個導演天生想拍爛片,也沒有一個演員天生願意演爛角色。在這個資本操控的行業中,大家都會喪失掉一些自主性。大導演的自主性可能會高點,但他們可能會也得拍兩部商業片賺錢,再來一部藝術片完成自我表達。

相較而言,演員的自主性可能就更低,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看過多少好演員在爛片爛劇里當配角?我們又看過多少演員在《演員的誕生》中哭訴自己找不到好劇本?甚至待業在家無戲可拍?太多了!

再舉個不恰當的例子,金士傑老師的演技可能是有目共睹,但他參演的爛片數量也著實不少。因為市場是殘酷的,有些時候這就是一個無力反駁的規則。

出演一部爛片的原因有很多,有幾個不討喜的角色也並不可怕。作為演員來說,最可怕的,是不真誠不盡力的表演。

我們應該不恥的,也是這一群敷衍的面癱式的演員。而不是賣力想演好,最終因為角色不合適導致不討喜的演員。

我相信包貝爾是屬於後者,他在呈現每個角色的時候,都是盡力而為的。

不過很高興的是,包貝爾從之前的《致青春》中驚艷亮相,經過兜兜轉轉,這次在《「大」人物》中,又再一次以非喜劇角色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演技打開方式。

對於包貝爾來說,這或許又是一個嶄新的起點。

脫下之前被媒體觀眾戴上的「喜劇演員」的帽子,正式走向了一名真正的演員之路。

至今記得在《港囧》上映之後,包貝爾因為網友的負面評價而難過痛哭,而在現在他已經能微笑地站在《吐槽大會》上接受大家的群嘲了。我相信,哭是因為在乎,而微笑,則是涅槃之後的從容。

還是那句話,接一部好戲拿到一個好角色需要運氣,但摸爬滾打卻是必經之路。

真正的好演員,都是百煉成鋼。

看好包貝爾。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