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會3》:互聯網時代下溫柔的「庸見詞典」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吐槽大會3》:互聯網時代下溫柔的「庸見詞典」 娛樂 第1張

《吐槽大會3》:互聯網時代下溫柔的「庸見詞典」 娛樂 第2張

「當大家談論起梅蘭芳,腦中浮現的都是張國榮的臉,然後就難過了起來。」《吐槽大會》第三季第一期中,李誕如此吐槽大眾對於京劇文化的陌生程度。你不得不承認,這句不甚正經的話精準而奇異的表現出了京劇日益小眾的事實,但嚴肅的內核外包裹了一層歡樂的糖衣。

這或許是互聯網時代下「吐槽」獨有的魅力如果所有人都用認真嚴肅的方式說話,那世界將無比單調,而當吐槽成為一種溝通方式,那些隱匿在玩笑背後的真實與洞察,就顯得舉重若輕。吐槽逐漸成為年輕一代對這個時代的註釋,也逐漸成為他們解構世界、彼此理解的方式。

而《吐槽大會》系列喜劇脫口秀節目則是隱匿在整個互聯網文化背後的一本「庸見詞典」。數據顯示,該節目自2017年1月第一期播出至今,第一季(包括春節特輯)節目累計播放量近17.7億,第二季節目播放量超過20億,被視為網綜時代國內喜劇脫口秀綜藝的代表節目之一。年輕人群在這里擺脫社會環境固有的話術公式,以日常吐槽的狀態去觸碰那些看似宏大或複雜的命題,在詼諧有趣的氛圍里完成個體與他人、社會的和解。

《吐槽大會3》:互聯網時代下溫柔的「庸見詞典」 娛樂 第3張

11月4日《吐槽大會》第三季(以下簡稱《吐槽大會3》)正式回歸騰訊視頻,三季的蛻變,《吐槽大會3》的slogan從「吐槽是門手藝,笑對需要勇氣」變成了「吐槽,一種年輕的溝通方式」;節目logo的外圍框架也從棱角分明的菱形變成了和順的圓形,主視覺海報上還增加了一只和平鴿;節目嘉賓座次也改變了上兩季主咖與嘉賓的對峙而立局面,變成眾嘉賓弧形次列而坐;值得一提的是,節目還增加了「隔屏吐槽」環節,讓場外觀眾參與節目吐槽。

這些改變都預示著《吐槽大會3》收斂了一部分的肆意張揚,釋放出了更多坦誠與善意。它不僅僅是注重吐槽帶來的娛樂屬性,也希望吐槽成為明星乃至公眾打開內心、表現自我的一種社交方式。

「我覺得《吐槽大會3》核心做的不是傷害別人,而是好笑,大家願意欣賞幽默的藝術。」 《吐槽大會3》節目編劇程璐說。

《吐槽大會3》改變背後的隱喻

從《吐槽大會3》現有的改變中,或許可以體會到這檔喜劇脫口秀節目重心已經發生變化。第三季第一期節目中,張紹剛、李誕、池子「吐槽鐵三角」依然穩坐首發陣容,王力宏擔任節目吐槽主咖,同時嘉賓陣容還包括陶喆、熱狗、王菊、京劇演員王珮瑜等,相比前兩季李誕自嘲的「我們請來的咖不大,但提到的咖都很大」,第三季首期陣容顯得更加豪華,加上已經曝光的明星嘉賓陳喬恩、「火箭少女」楊超越、袁弘、張韶涵等,《吐槽大會3》的流量卡司令人期待。值得一提的是,據悉《吐槽大會3》每期節目將會邀請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加入分享行業背後的故事,比如王珮瑜便是首期節目的「專業擔當」,用「吐槽」的方式推廣京劇藝術。

《吐槽大會3》:互聯網時代下溫柔的「庸見詞典」 娛樂 第4張

而明星嘉賓的邀約變化或許一方面是由於《吐槽大會》前兩季在明星圈層打出的名聲,隨著節目品牌口碑逐步發酵,《吐槽大會》成為明星袒露真實自我的平台。比起粉飾太平的官方發言、濾鏡與修圖之後的各類寫真,公眾更接受明星以吐槽的形式打破現實界限,通過娛樂話術來表達自我,消解明星職業與輿論形成的心理距離。《吐槽大會》某種意義上成為孵化明星輿論話題的新溫床。

「這一年節目溝通嘉賓,跟明星聊天,幾乎所有明星見面都會說,‘我看過你們的《吐槽大會》’,這是以往沒有過。今年很多明星藝人提升很快,很大原因就是《吐槽大會》潤物細無聲滲透到大家的生活當中,大家了解得很清楚,掌握起來很快。」 笑果文化創始人兼董事長葉烽說。

《吐槽大會3》:互聯網時代下溫柔的「庸見詞典」 娛樂 第5張

(笑果文化創始人兼董事長葉烽)

另一方面則是《吐槽大會》之後,喜劇脫口秀概念在娛樂產業與大眾市場的普及,明星與公眾都接受了吐槽這種表達方式,逐漸從玩笑與幽默的外殼下剝離出吐槽表達的另類的真實與善意,並開始從一個旁觀者或者被消遣者變成一個參與者、創作者。

「我記得節目第一季的時候,我們需要對用戶、媒體耗費大量的溝通成本,告訴大家吐槽是非常正能量、笑對生活的方式。」騰訊視頻市場總監趙婧說。而到了第三季,「吐槽已經成為年輕人群每天都必不可少的溝通方式。」

明星圈層也擁有了高度配合意識,並主動參與吐槽創作,在吐槽中袒露內心、表達真實的想法。有時候太過真誠直接的真實是讓人感到羞臊的,吐槽這種袒露則巧妙的剝去了煽情的成分,讓嬉笑與心酸達到平衡。

第一期作為主咖的王力宏,「很多稿子他都自己在寫,他一直在飛機上寫笑話,跟我們交流,在群里面發笑話給我們,說老師這個好笑嗎,好像不太好笑,發一個很羞澀的表情。」程璐說。節目中王力宏被脫了鞋子,漏出腳底破洞的襪子,也不抗拒的做出了被網友調侃多時的「張學友表情包」。

《吐槽大會3》:互聯網時代下溫柔的「庸見詞典」 娛樂 第6張

京劇演員王珮瑜也在吐槽過程表出對京劇文化式微的無奈,「我研究過說唱,我發現他們有的我們都有,他們說得快,我們也能說得快,他們聽不清,我們也能聽不清,他們是小眾,我們現在更小眾了,他們不小眾,我們還是那麼小眾。所以研究到最後我發現咱們什麼也不缺,可能就是缺一個Skr。」

《吐槽大會3》:互聯網時代下溫柔的「庸見詞典」 娛樂 第7張

《吐槽大會3》敏銳地意識到了吐槽大眾化的趨勢,也意識到了隨著吐槽逐漸日常化,這種語言方式天然具備的社交屬性開始發酵。看似漫不經心的吐槽往往能夠引起大多數人內心的共鳴,而人類一旦擁有了共情能力,就會變得寬容與友善。

增加「隔屏吐槽」、觀眾決定「talk king」……

喜劇脫口秀節目如何取得最大「公約數」?

對於觀眾而言,《吐槽大會3》最大的改變或許在於節目設置。第三季節目增加了「隔屏吐槽」的環節,觀眾作為場外嘉賓對場內主咖明星進行吐槽,「王力宏跟成龍大哥的關係特別好,王力宏開演唱會,是成龍大哥做嘉賓,王力宏在片場撿垃圾,是向成龍大哥學習的,王力宏的演唱會初吻,是成龍大哥拿走的,成龍大哥還公開說過,希望有王力宏這樣的兒子,我覺得在成龍大哥的心目中,王力宏就是成龍的傳人。」

這個環節的增加是順應觀眾市場的需求。「每一季完結之後,會有觀眾評價說,我要吐槽得比他們好多了,如果我來的話怎樣怎樣。可見吐槽是一種剛需,每個人都會忍不住想吐槽。」葉烽解釋。於是《吐槽大會3》試圖將觀眾囊括到節目內容中,將吐槽內容的接收面與覆蓋面進一步擴大,讓觀眾進一步參與節目之中。

「talk king」環節也發生了變化,「talk king」的選擇權從主咖嘉賓轉接到了現場觀眾手里。這也是一種共情手段。新一季節目中陶喆被現場觀眾票選為當期節目的「talk king」,節目背後是陶喆與節目編劇近三個小時的對話,排練過程中追求自然有趣,這些付出是能被感受到的。

《吐槽大會3》:互聯網時代下溫柔的「庸見詞典」 娛樂 第8張

活在現實高壓下的年輕人,迫切需要找到一個無需門檻、觸手可及的交流管道,互聯網為他們提供了精神上的歸屬地,而吐槽則成為他們對外感知與交流的方式。《吐槽大會3》有意成為年輕人交流的公共領地,在這里以內容共情與話語權轉移將受眾的公約數擴展至最大。

《吐槽大會3》的改變對於網綜節目而言或許是一個啟示,它的改變並沒有站在網綜市場常規的角度。

縱觀當下的綜藝市場,各類網綜各自擁有一批擁躉,卻難以打破圈層壁壘,流量明星營造出了市場的繁榮,但內容層面卻面臨瓶頸。

《吐槽大會3》的改變將目光放在了內容生態上,《吐槽大會》系列節目則是生態上的一環。葉烽坦言節目在Q4上線並沒壓力,喜劇脫口秀作為藝術門類,在國內還有更多可能。

「很難把《脫口秀大會》或者《吐槽大會》歸納到網綜的類型,因為我們一直並沒有覺得笑果文化是網綜製作公司,我們是脫口秀相關的公司,在做脫口秀生態的方方面面,除了推出綜藝節目,還有很多不同的類型。綜藝是行業相關的必須要做的,所以我們會這樣做。」

或許公眾回顧《吐槽大會》系列節目時,會發現這檔節目的意義不僅僅在於逗樂,它有直白真實的一面,像娛樂圈里那個說出皇帝其實沒有穿衣的熊孩子;也有意味深長的一面,以大眾流行的吐槽形式打開國內喜劇脫口秀節目的新市場;而現在,它試圖讓吐槽全民化甚至是溫情化,讓節目本身成為吐槽文化的一個節點,希望吐槽在娛樂幽默之外能承擔起更多的東西,談笑間完成理解、達到共鳴。

END

《吐槽大會3》:互聯網時代下溫柔的「庸見詞典」 娛樂 第9張

  • 往期熱文

  • 從Diss吳亦凡到成立嘻哈廠牌,劉夫陽:「我知道音樂的邊界在哪里」 | 專訪

  • 「髮際線小吳」現身《快本》,互聯網造星進入「普通人」時代?

  • 夢工場動畫的「中國夢」

《吐槽大會3》:互聯網時代下溫柔的「庸見詞典」 娛樂 第10張

《吐槽大會3》:互聯網時代下溫柔的「庸見詞典」 娛樂 第11張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