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武俠小說可以進入文學史嗎?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金庸去世,群雄哀悼。今天聊聊金庸的武俠小說。

從網路勃興之後,新世紀的一代人是伴隨著手機和網路長大的,他們的閱讀媒介是電子媒體,閱讀內容以網路小說為主,對傳統紙質書的閱讀喪失了興趣,大多數新世紀的年輕人沒有閱讀過金庸的武俠小說。但是如果把時間往前推移,金庸的武俠小說至少滋養了四五代人。尤其是在文化貧瘠的中國鄉村小鎮,大多數青年時候的文學啟蒙,都是通過武俠小說,而非文學名著。從武俠小說到文學正統之間,橫跨著梁羽生金庸古龍溫瑞安四位新派武俠小說的大宗師。

我今年才購買了一套《金庸作品集》,廣州出版社舊版。這個舊版當然是相對於新版而言,但是新版並非新在時間上是新出的,而是新在金庸無數次修訂上。我少時候讀到的金庸小說基本都是寶文堂書店的1985年版本,也是我見到的最早的金庸小說版本,後來1994年三聯書店出版了新版金庸全集,文化藝術出版社還有一個點評本的金庸武俠全集,這些版本逐漸絕版之後,金庸小說版權花落廣州出版社,這就是市面上最常見的《金庸作品集》。值得注意的是,廣州出版社的《金庸作品集》分為「朗聲舊版」和「朗聲新修版」。這兩種版本,以及三聯版本之間區別多大,至今沒有人詳細做過對比。這大概是金庸窮盡十餘年修訂自己的作品沒有想到的一種結局。

金庸的武俠小說剛開始都是在《明報》上連載而成,這是紙媒發達時期最常見的發表小說的方式。連載作品的好處是可以根據讀者的反饋進行及時修訂,不好的地方就是容易冗餘和累贅,而且經常會因為突發事件中斷。比如我們熟知的《天龍八部》就是因為中間有次金庸出差,讓好友倪匡代筆寫了四萬多字,風格大變。還有很多細節因為連載時間過長,前後矛盾的。比如讀《射雕英雄傳》老頑童與瑛姑多年後相見,瑛姑明明告訴他有過孩子。在《神雕俠侶》中,楊過在百花谷逼迫老頑童出來與瑛姑相見時,又提了一筆說老頑童第一次得知瑛姑有過他們的孩子。這種細節上的矛盾在長時間的連載中是很難避免的。

1970年,金庸開始下定決心修訂自己的武俠小說,他花費了十年時間重新修訂和打磨自己的作品,大概出於一個作家的自尊心。但是他幾次修訂,有些情節近乎於重寫的強迫症做法,反而讓人看到了一個作家對自己作品的不自信。這種不自信其實源於武俠小說的原罪,在正統的文學界,武俠小說不登大雅之堂的消遣之作,各種粗制濫造的作品比比皆是。想要讓武俠小說登堂入室,在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除了一次次修訂作品,還得借助外力的宣傳。

還以《天龍八部》為例,在廣州版的《天龍八部》後記中,金庸提及將這部修訂版的作品獻給著名的比較文學批評家陳世驤教授,其中著重提及到說「我的感激和喜悅,除了得到這樣一位著名文學批評家的認可、因之增加了信心之外,更因為他指出,武俠小說並不純粹是娛樂性的無聊作品,其中也可以抒寫世間的悲歡,能表達較深的人生境界」。仿佛這樣說好像還不夠清晰,非要在後面還附上了陳世驤給他的兩封信,以茲證明。

當然,金庸小說能夠成為流傳最廣的武俠作品,除了金庸的文學功底之外,更多的是時代變了。一代代人是讀著他的小說長大,我們對通俗文學的認識和評價標準也都在發生變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當年讀著他小說長大的幾代人現如今已經是中國最有話語權的主力軍。以中國學術界思想界為例,很多大學教授知名學者都是青睞他的小說,北京大學的嚴家炎教授編寫文學史,把他寫成了跟魯郭茅巴並列的文學巨匠,北京大學還一度開設過金學研究,這些年出版的金庸小說研究數不勝數。再加上他晚年極力想在牛津大學讀一個博士學位的做法,都可以看出他的那種不甘心,他最在乎的還是自己的作品能不能成為正統的文學經典。

其實從金庸無數次修訂自己的小說的做法來看,他極力想達到的不過是想把「武俠小說」變成「小說」,從而可以在正統文學史上占據一席之地。金庸的武俠小說是經典嗎?大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都有不同的意見。但要說金庸的小說是華語文學界流傳和普及最廣的文學作品,這是毫無疑問的。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