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從頭至尾觀摩《覺醒年代》43集共計33個多小時2000分鐘左右,於我而言,不僅是通過光影向百年之前那個偉大的覺醒年代的一次歷史重返,而且是一次極為難得的情感投入、思想淨化與靈魂蕩滌之旅。自始至終,一種久違的精神和人格的力量在劇中氤氳、積聚和騰躍,在北大內外、大江南北與天地之間升華為一種亙古的追尋、曠世的信仰,進而演變為民族的希望、國家的脊梁;與此同時,一種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同化力量也在大螢幕之前產生前所未有的共識和共情,通過各家視訊網路平臺密集滾過的彈幕和評論,無數觀眾無數次地表達了觀劇感受。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熱血沸騰、熱淚盈眶。
《覺醒年代》形成一股觀劇熱潮。
這種經由劇中大量的革命先驅、知識分子、碩學鴻儒、青年學生與普通民眾等發散出來的精神動力與人格魅力,及其對當下中國觀眾產生的強大的情緒引領與藝術感召力,正是來自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深處,在與屈原、司馬遷、杜甫、韓愈以及辛棄疾、曹雪芹等的對話關係中展開,並在近代世界與現代中國的大開大合、風雲激蕩中呈現出來一種同情、溫厚與憂憤、悲憫,深廣而又博大,細膩而又動人。
在我的觀劇印象中,獲讚最多、使觀眾「淚目」最多的,正是那種在大量情節、細節與情緒、情感中投射出來的、屬於中國士人崇高精神氣質的君子之風與錚錚鐵骨。在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胡適、魯迅、毛澤東,周恩來,以至辜鴻銘、黃侃等獨具個性特色與人性輝煌的人物群像裡,從身處日常生活與社會交往的舉手投足和隻言片語,到面臨生離死別與家國大義的豐富痛苦與掙紮靜默,無疑都有著中國人凌風傲霜、向死而生的最優美、最宏壯的生之弘毅及精神信仰。
展開全文
魯迅寫作《狂人日記》。
實際上,當青年毛澤東在茫茫人海之中一閃而過卻被細心的觀眾迅速定位,當「迅哥」(魯迅)的每一篇名作和每一句名言都被觀眾殷切地期待,當辜鴻銘開始在觀眾的心目中逐漸變得「可愛」,特別是當陳延年與陳喬年兄弟的出場和犧牲牽動著每一個年輕觀眾的心弦,一種創新的主流文化生產與接受方式,也正在跟這一時期許多優秀的影視劇一起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熱潮。能夠取得這一成績,自然有賴於各位優秀的主創者們,如總制片人劉國華,編劇龍平平,導演張永新,主演於和偉、張桐等,以及服化道、攝錄美各部門在視聽層面創造的傑出的藝術感召力。這種藝術感召力所引發的觀眾思考和由衷讚嘆,也便創造了當下中國文化景觀中的「覺醒」現象。
青年毛澤東做思想動員。
當劇中那些覺醒了的中國人,以他們的青春和生命跟百年前中國生死存亡的道路選擇和民族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大螢幕觀眾,特別是90後和00後,當然都會不約而同地看到和感到他們的前輩。他們發現,這些前輩們是「心中有理想,眼中有光」的一群人。既充滿著令人感動的魅力,也值得後來者追慕。
從上上個世紀出生的90後,到上個世紀出生的90後,這種跨越百年並通過《覺醒年代》而看見和聽到,感受和震撼的,與其說是一種純粹的藝術感召力,不如說是一種跨越歷史的思想探索與代際對話。這種思想探索與代際對話,既具重大的現實性和面向未來的可能性,又深具令人期待的象徵意義。正是由於觀眾和粉絲們的瘋狂「追劇」,從大眾參與的層面驗證了百年中國的合法性,以及建黨百年和中國道路的正確性。這也正是《覺醒年代》最大的底氣。
同樣,在劇中,總能看到觀眾們情不自禁發出的「謝謝你們!」的彈幕,我在想:這些觀眾既在致敬百年前的民族先驅者,更在感謝《覺醒年代》這部「有神韻」的筆力千鈞的「千古好劇」。對此,我也有同感:覺醒年代的先驅者們已然載入史冊,《覺醒年代》也將如此。
李道新(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
新京報編輯 佟娜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