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芒果劇,又來搞事情了。
誰能想到,曾經的偶像劇爆款挖掘機芒果臺,最新搞出來的季風劇場,放出的都是硬貨。
類型聚焦:硬核、暗黑、寫實。
1部硬核動作:秦昊+《長安十二小時》黃金配角陣容的《獵狼者》。
1部硬核推理:餘男首部女測謊師刑偵劇《謊言真探》。
1部硬核現實都市劇:周雨彤+任素汐的《我在異鄉挺好的》,劇終豆瓣8.3。
密集精乾的體量,每部12集,不超12小時。
居然一部接著一部,爆了。最新一部,又響了——
國產軟科幻+懸疑,《天目危機》。
上線4天,播放量1.4億。
一個很難搞,搞了也很難紅的國產劇類型:科幻。一部等了三年才播出的劇集,憑什麼一出場就氣勢不凡?
就憑,它有國產劇難得的排面。
這排面,在於表面簡樸內在卻一點都不簡單的陣容:瓊瑤小生張睿、古裝女神龔慈恩、港劇男神苗僑偉、殺馬特造型的劉學義、臺北電影節影帝張孝全。
展開全文
實力演技派夠多,經看不經演的流量花生一個都沒有。60歲苗僑偉,直接憑不老神顏被送上熱搜。
還在於金像獎級別的制作陣容:2004年憑《江湖》成為金像獎最佳新晉導演的黃精甫,親自創作的原創劇本。
視效翁國賢,代表作《十月圍城》《武俠》;
美術指導李清渝,代表作《滾蛋吧!腫瘤君》《單身男女》;
造型設計餘家安,曾是梅艷芳、張國榮的禦用造型師。
一套金像班底,與其說拍的電視劇,不如說用12集的電視劇時長,拍了六部懸疑科幻電影,主打的,是「意識殺人」、「意識迷宮」之類的軟科幻概念,制尷尬刁難標的,是美劇。
潛藏的,是把國產科幻支棱起來的雄心。
這雄心,過去許多同類劇都有過,只是這一次,他們恐怕還真的成了。
硬核懸疑+科幻:打開潘多拉的盒子
美國著名偵探作家勞倫斯·布洛克,在被王家衛推崇的著作《八百萬種死法》中有句金句: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它奠定了懸疑題材的一條標準。也是《天目危機》首先與一般懸疑劇拉開差距的地方。
一開場,就是跟觀眾談生死。
天才科學家李天主導的「人類意識」課題剛剛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對赴美看望他的母親得意地談起了自己的課題,他用愛因斯坦舉例,就算是天才,也僅用了自己18%的意識。
自己的實驗一旦成功,人類將獲得無窮的力量。
聽到這裡,母親明顯欲言又止,一個小動作,暴露出心底的焦慮。
接下來,就是驚掉下巴的高能情節——
本該從美國返回中國的李天母親,撐著紅傘,面帶微笑,踱步在櫻花樹下。
但下一秒,她忽然邁過護欄,停在軌道中間。迎面駛來的電車,正面撞上了她。
後來的情節中我們知道,在這條軌道上發生的多起意外中,死者都聽著同一首叫做《十字路口的使者》。
每當音樂響起,平交道就會出現一個穿著灰色大衣、戴口罩的神秘大叔。
這一次,口罩大叔也將李天的媽媽引向意外…..但和所有人不同的是,當時李天之母並沒有戴耳機,但她的手卻打著歡快的節拍。
至此,一次絲毫不拖泥帶水的人物出場就完成了,鏡頭節奏不斷加快,緊張的氣氛一下子就把我抓住。
不僅第一個懸疑點就此埋下,劇集的影像風格也就此定格——劇情還能有懸念,畫面可騙不了人。《天目危機》的質感很容易概括,就是電影感,而且是那種獨特的膠片美學。
接著劇集一個轉場,下一場戲,李天展示課題研究的成果:通過意識令一個人心跳停止。
實驗對象是一名死刑犯。
實驗中李天用刀「割開「死刑犯的動脈,一個小時後,實驗對象停止了心跳,安然死去。
李天用一個意識感測器,拍下死刑犯在死前看到的畫面。
但死刑犯並不是因為失血過多而死,而是被自己的意識所殺。
因為李天並沒有劃破韋伯的手臂。事實是椅子下有一根導管,流出的只是加了色素的糖漿。
在場的教授們對他的實驗不屑一顧,唯獨他的導師卻一臉嚴肅告誡他:不要輕易打開意識的「潘多拉盒子」。
「如果撒旦了解了天使的密碼,我們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而更令他驚訝的是,死囚臨死前看到的畫面,竟然預示了他母親的車禍。
但顯然,「潘多拉盒子」已經被打開,「魔鬼「已經被釋放出來。
這時李天又收到一個來自東京的神秘包裹。錄像內容正是他母親和電車相撞的一幕。
為了搞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李天連夜趕往東京。
至此,僅僅是開場,多條支線已經交匯成河流,形成了主線劇情。
就像突然擺開了一幅棋局在觀眾眼前,觀眾既好奇棋局將如何演進,也想知道棋局如何演繹至此。
不難看出,劇集的金像制作團隊絕對不是擺設。
過去這兩年,國產劇電影感口號喊得震天響,但膠片美學這東西不是套個調色就能出來的。就說《天目危機》,對觀眾而言既是享受,也是震撼。
何為劇中的「電影感」?
就說「錄像帶」引發的幾個場景。
第一次,是寄給李天媽媽。她回到東京古屋的時候,從進屋開始,小屋子就一直沒有開燈,就在她盯著桌子上的禮物發呆的時候,裡屋的古老電視機突然就開了。
她拿起了桌子上的一卷錄像帶,一個人在黑暗的房間裡看了起來。
空無一人的民宿、突然亮起的花屏電視機、循環播放的錄像帶……更令人心驚的是,錄像帶後半段正是男主爸爸、天行者樂隊樂手李秀夫道歉的畫面。
這一段整體色調非常濃烈,場景之間的冷暖明暗反差也相當明顯,完全沒有國產劇常見的那種塑膠打光一路到底。
而到了李天和「日本通」張妮抵達民宿那天,他們又看了一遍李天母親當時看過的錄像帶。
導演太懂得如何用鏡頭語言傳遞資訊,用調度渲染氣氛。
尤其是利用光影的變化,來營造出懸疑和驚悚的氛圍。
但劇集的電影感不僅有恐怖,還有科幻。
另一場神秘人引誘李天制造出的幻境,男主被神秘人的意識影響,跌入一層層的幻境,就仿佛進入一個「全面啟動」,還和女主角一起被放置在了死亡的「平交道」上:密閉的空間,穿透的冷色,一下就有膠片那味了。
光做好美術還不夠,鏡頭語言也是區分電影和電視劇的關鍵。
《天目危機》幾個鏡頭一出來就是「老電影人了」,虛焦狀態下鏡頭會有許多細微的變化,並不需要演員做什麼誇張的表情,角色的感受和情緒自己就出來了。就連每一個轉場也精心設計,一把小紅傘,就能串起不同時空。
完全可以說,這其實就是一部加長到12集的電影,直接帶觀眾進了一個懸疑+軟科幻的大坑中。
雨夜紅傘、兔子面具、洗腦神曲、平交道「意識殺人」事故、神秘錄像帶、神秘口罩大叔……懸疑感被拉滿。
死囚最後時刻為什麼會看到這一切?李天的母親是被什麼人控制了意識?她又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過去?這資訊量,要爆炸。
劇集的風格,既非普通國產劇,更不是港產劇,而是讓人回憶起《詭絲》《雙瞳》那些經典臺式恐怖驚悚電影。
只不過,那些電影中,觀眾熬夠120分鐘就能知道真相,這一次,觀眾卻跌進一個12集的深坑中,易進難出。
實際上,開場導演就借演員的嘴說出了「薛定諤的貓」定律,其中一句話是:「要保持一定距離,才能看清真相」。
發現沒,這句話,是對觀眾說的,說的也是觀眾。
龐雜的資訊量,各式疑點,在起點與終點間慢慢浮現,劇集終於撥開第一層迷霧:觀眾和主創,一起打開了潘多拉盒子。
這個「遊戲」也就開始發生在故事與觀眾之間。
觀眾的眼睛,就是遠遠觀看一切的「天目」。
都是演技派:港劇台劇男神女神鬥戲,就是過癮
但說到底膠片美學也只是個殼,懸疑也好科幻也罷,觀眾買不買帳還是得看故事。
《天目危機》的故事,集齊了三大類型:懸疑,科幻,犯罪。
難怪導演一開始想拍成電影都不行,因為這是格局宏大到只能做成電視劇的故事。
但類型依然只是一個殼子,許多國產科幻不好看,就是除了殼子什麼都沒有。而《天目危機》卻用活了各種誘惑、利用、猜忌與反轉,劇中角色之間,還有一場人心互搏的「遊戲」。
導演的確會選人,一出手,就找來了兩位演技男神,一個60歲的苗僑偉,飾演的山崎警官,是劇集中正派的核心力量,60歲,一登場直接上打戲,乾脆利落、幹練有型,顏值到打戲狀態都fit到爆。
一個台劇男神張孝全,飾演一時間報導此事的記者,冬瓜頭、拐腳、駝背,油膩邋遢,笑容陰森,一看就是藏著秘密、正邪難辨的人物。
正是他,在警察詢問下,講出了事情背後的秘密:因為一場前女友的意外,多年來,他一共報導了3000多起發生在東京的平交道事故。
其中有288起事故,遇害者生前都聽過同一首歌,《十字路口的使者》。一首來自「先行者樂隊」的歌。
每次現場,都有12個人圍觀。這個樂隊剛好有12名成員。
他們被稱作日本最邪詭的樂隊,每次演出都會帶著兔子面具。無人見過真容。
而李天的母親正是先行者樂隊的主唱。
這一下,劇情都扣到了一起。
更神秘的是,當年演出時的一場火災,早已讓這個樂隊銷聲匿跡。
劉學義飾演的李秀夫,在劇中他是李天的父親,也是樂隊的主唱,當李天漸漸找到了當年的真相,卻發現秘密都集中在這個關鍵人物身上。
到這裡,主線越來越清晰,謎團卻越變越多。
根據服部介的推測:出現在事故現場的那12個人,很可能就是先行者樂隊的成員。他們在用音樂索命。
但李天的母親明明是樂隊的一員,又怎會成為受害者呢?
除非,操縱犯罪的另有其人。
那麼服部介提供的所謂證據,到底是不是他偽造的線索證據?
但如果說主角母親無辜,她在事故前去拜訪舊友的時候,舊友供奉的二百二十四個祭祀牌位又什麼意思?
更恐怖的是,自稱被卷入事件因為女友悲劇的服部介,所說的前女友被意識控制自殺根本是假的。
第八集內容顯示,那個所謂的前女只是他小時候在cd店遇見的,一個向他介紹《十字路口的使者》這首歌的女孩,沒有她他們全家不會聽到這首歌,不會有後面的悲劇。
至此,《天目危機》的故事,在現在時空的案件之外,有了更大的格局和世界觀,故事在有了層次豐富的解謎感的同時,也有了更大的可拓展性。
平交道事故只是這個「死亡遊戲」的表層遊戲,故事的深層,其實是一個更大的局。
而觀眾一旦參與進了劇情之中,就無法信任任何一個角色。
除了苗僑偉的角色正氣凜然無需懷疑,所有的角色都不安全,就連「日本通」張妮,也應該是被安排好的棋子。
這就是《天目危機》劇情設計的精妙之處,所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不到最後一集的最後一分鐘,恐怕沒人能知道全部的真相。
因為整個懸疑的全局,就像是一棵樹,故事盤根錯節,每個人看到的,都是故事的一面。
說到底,我們為什麼愛看犯罪懸疑。為了意想不到的反轉?為了心思縝密的推理?
都不是。
真正觸動你的,是人物被暴露在極端情況下,對人性的冒犯,欲望的失控,以及這過程中的猶疑。
和傳統的單線敘事以及這幾年大火的多線敘事相比,看《天目危機》就像玩拼圖遊戲,每多一個資訊我的腦海裡就會飄出一個大大的問號,以至於我開始懷疑每一個角色說出的每一句話。
人心的不可靠和不可控,才是《天目危機》的第二層迷霧。
也許許多輕描淡寫的閒筆,等到最後真相揭露的時候,都會讓你會有一種:「一切都扣上了」的恍然大悟。這也是這部劇集,值得N刷的理由。
國產科幻:敢不敢再玩大點
如果光是這些,《天目危機》就還是停留在燒腦刺激這個階段,但認真看了前八集,我意識到它的野心並不止於此。
找出真相當然是重點,但找出真相不是唯一的目的,深挖人物的情感和內心背後才是關鍵,雖說劇集只是軟科幻,但軟科幻的科幻部分也不軟。
而是為這部劇帶來了爽感之外的深度。
劇集的英文名是:潘多拉的盒子。
如劇中所說的,「懂得運用自己意識的人,就好像得到了一個潘多拉的盒子。」
意識具有非常巨大的能量。人人渴望,但並非人人都能駕馭。
用正念運用人類意識,才會令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然而更應該警惕打開這個潘多拉盒。
劇集一開始其實已經提出了關鍵之問——意識有什麼威力?我們能否用意識來決定人的生死?
據說這部劇的劇本寫了6000頁、花了兩年半時間創作。
只是用來布局?
注意劇集中的一個細節,有觀眾指出了「破綻」:男主太神了吧,手斷了這麼快就好了?一起受傷的山崎連Ok繃都還沒取?
可是回想一下,山崎問過李天,在他的意識世界是否可以治好手,所以這真的是這個金像獎級別的幕後制作團隊的失誤?
還是說,男主根本已經進入了自己的意識世界?
如果是這樣的話,真相剛浮出水面查案小隊就全軍覆沒,是否也只是存在於男主意識世界,或者說,平行宇宙發生的故事。
那麼回到現實世界,苗僑偉飾演的山崎警官還有救?
這才是《天目危機》最後一層迷霧。
以科幻,論現實。
以懸疑,解人性。
《天目危機》的概念,並沒有多深邃。
它只是把意識世界和平行宇宙打通,而當我們的主角打開潘多拉盒子,最難的也不再是破局,而是變成了情感,只有面對自己的內心,掃除惡念,才能真正控制自己,不重蹈他父親那一輩的悲劇。
科幻懸疑劇不一定非得黑色的、冰冷的、絕望的才叫做高級,它們也可以像這樣,在冷派硬漢的同時,也加入一些柔軟的情感肌理。
故事最大的懸念,也不是誰才是幕後黑手。
而是人類到底能否過得了自己這關?
如果把潘多拉盒子擺在你面前,你,選哪一種?
你,又將成為哪一種?
過去幾年國產懸疑劇絕對是國產劇的一個高光領域,我們都以為我們已經看了足夠多,見了足夠多,但《天目危機》卻再一次證明,當懸疑加上新的元素,只要肯紮實用心,完全可以講出更好的故事。
《天目危機》有軟科幻、有復仇、有推理、有懸疑,還涉及到心理分析,所有的故事,都被放在12集裡。
8集過去,劇情節奏緊湊,絲毫不註水。觀眾好像離真相越來越近,又好像越來越遠,但只要開始了,就跟主角一起陷進迷宮裡,不解密就出不來,或許看劇那一刻,觀眾也進入了一個主創打造的意識世界。
說到底,科幻也好,懸疑也罷,打動觀眾的關鍵,還是不帶私貨,專註於講好一個故事。
國產劇玩套路太久了,是時候進入新的領域,挖掘新的題材,尋找新的風格。
某種意義上說,這也像打開了一個潘多拉盒子,問題是,接下來釋放出來的,會是什麼?
這一次,我願意相信國產劇。
而當科幻漸漸變成現實,我想借用莎士比亞的句子說一句:世界是一座舞臺,我們都只是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