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影片《門鎖》上映一周,雖然口碑有所跌落,但1.64億元的票房成就還是相當可觀,並且引發了觀眾對於獨居女性安全的熱烈討論。而同屬現實題材電影,《烏海》和《我是監護人》相比之下卻比較慘淡,口碑、票房和話題發酵度都不盡如人意。
2018年上映的電影《我不是藥神》,成為現實題材國產片的標桿和榮光,也讓人看到了這類影片在反映社會話題、引發大眾共識方面的強大能量。此後又有輕松溫情風格的抗癌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關註校園暴力問題的《少年的你》,討論重男輕女原生家庭的《我的姐姐》,都有著不錯的回饋。這些成功的例子證明,引發觀眾共情才是現實題材電影能夠被認可的關鍵。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雨涵
過度渲染讓關愛變恐嚇
最近上映的影片《門鎖》根據同名韓國電影翻拍而來,但同時也有著現實意義的社會背景——2021年我國獨居女性已達近4000萬,而侵害獨居女性安全的事件時有發生。《門鎖》反映了獨居女性的噩夢:深夜回家被人尾隨,電梯突然闖入意圖不明的陌生人,被黑中介溜門撬鎖,床底下潛藏著殺人犯……
韓國原版電影是一部典型的驚悚片,而《門鎖》導演別克為這部新片加入了更多元素,懸疑、犯罪,甚至是槍戰、警匪,以求讓觀眾達到爽感。但這也讓前半段的寫實微驚悚和後半段的飛起形成了割裂感,給觀眾以影片風格不統一的體驗。而且,影片前半段呈現了一種全員惡人的圖景,將一個女性所能遭遇到的最大惡意都濃縮進來,這種過度渲染造成了男性觀眾的排斥,也讓女性觀眾覺得焦慮——這不是對女性的關愛,而是對女性的恐嚇。這也就偏離了關照獨居女性安全問題的本意,很難激發出觀眾的共情。
雖然《門鎖》的口碑有所折損,但好在1.64億元的票房成就還是比較亮眼的,而且獨居女性安全也是此前國產片中鮮少涉及的話題,關於影片的討論度居高不下。相形之下,《烏海》和《我是監護人》這兩部同期上映的現實題材電影,就更為慘淡一些了。上映近一個月,《烏海》和《我是監護人》的票房分別為1471萬元和376萬元。
如果說《門鎖》展現女性的悲劇,那麼《烏海》就是一部關於男性的悲劇了。黃軒飾演的主角楊華可以說是一個「鳳凰男」,出身清貧的他娶了家境優渥的太太,而這也成了他心魔的開端。住著嶽父嶽母買的房子,開著嶽父嶽母買的車子,想要證明自己能力的楊華抵押了房車借高利貸和朋友做生意,卻遭遇了背叛。生意的失敗,加上發現妻子和他人的曖昧,楊華被逼入發瘋的絕境。《烏海》所討論的是前些年比較熱門的男性中年危機話題,只是近年來隨著女性主義電影的崛起,這類話題受到冷落,顯得有些陳舊。雖然有著黃軒的出彩表演和超現實的迷幻手法,《烏海》的故事內核還是難以獲得觀眾的青睞。
《我是監護人》可以看做是另一版本的《我的姐姐》。同樣是姐姐成了弟弟的監護人,同樣是討論原生家庭,同樣是一路磕磕絆絆最終產生親情的羈絆,只不過這一次故事的發生地在美國。可是《我的姐姐》直擊痛點,將矛頭直指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問題,具有相當虐心的效果,而《我是監護人》中將父親對女兒的冷落歸結為不善言表,讓人看得有些不痛不癢。
夾在文藝片與商業片之間
文藝片更傾向於個人表達和思想性,商業片更傾向於模式化元素和商業性,而現實題材電影,卻要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如果使用得當,會獲得兩者的助力,而如果使用不當,則會是一場內訌和撕扯。《門鎖》增加了類型片元素,卻讓女性安全話題成為了噱頭;《烏海》有著強烈的個人化表達,但是話題難以深入人心;《我是監護人》落腳在淺層面,無法深入展開探討。
雖然最近幾部現實題材電影折戟,但是近些年來此類國產片佳作頻出,引領了一股現實主義的電影創作風潮。2018年上映的《我不是藥神》,票房和口碑雙雙大爆。該片導演文牧野一直崇尚韓國電影將社會話題和類型片結合的創作手法,《我不是藥神》的成功證明了這種手法在國產片中的可行性。
此後,有關註女性群體的《找到你》《送我上青雲》,關註校園暴力問題的《悲傷逆流成河》《少年的你》,還有輕松溫情的抗癌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關註原生家庭問題的《我的姐姐》,它們都以現實話題為核心,通過細膩的講述,最大程度地引發了觀眾的共情。這些都是現實題材電影在文藝片和類型片之間博弈的共贏。
【編輯:陳文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