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2019年初始,世界伸出手抓住了流量最後的尾巴:楊超越登上《人物》雜誌封面,與女排隊長朱婷、超模何穗、演員姚晨、作家蔣方舟等九位女性一起,成為《人物》「2018年度面孔」。
當一個世俗意義上的青春流量偶像,以一種相對官方且嚴肅的形式出現在一傢俱備社會公信力的主流媒體上,與各類不同價值層面的人物放在了同一個維度里時,就會有人忍不住問:她憑什麼?
這種情況並不是首例。2018年12月國內另一家主流新聞媒體《中國新聞周刊》,2018年年度特刊將楊超越評選為「影響中國年度人物」之一,與她同期登陸封面的是大法官沈德詠、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乒協主席劉國梁、新銳導演文牧野等各業界傑出人物。封面上,楊超越站在畫面最左邊,像個闖入成人世界的孩童,公眾發出叩問:她憑什麼?
「娛樂致死」「戲子當道」等一個個嚴重的指責都砸向了這個女孩。毫無疑問,楊超越是一個現象級,也是一個無法復刻的流量奇跡。只是當流量熱度將她捧上高位並受到主流人群的認可時,公眾仿佛遭受到了某種成功學的愚弄,升騰起了一種憤怒。
楊超越與「年度人物」的「反應後不相溶」
2018年春夏的一場偶像選秀,楊超越成為2018年娛樂工業中最亮眼的案例,一個長相甜美但業務能力廢柴的女孩在全民嘲諷中做到了流量裂變,農村出生的家庭背景與娛樂圈流量擁躉的強烈反差,讓她自帶打破階層區隔的隱喻。彼時楊超越幾乎壟斷了娛樂行業的話題,有網友監測,巔峰時期楊超越的微信指數一度達到了3100萬,百度搜尋指數則在一眾少女中遙遙領先。
冥冥之中,公眾對於偶像的態度帶有微妙的感情色彩。楊超越可以成為全民討論話題,人群分成兩波,一邊嘲諷她,一邊擁護她,直至她達到流量頂峰;也可以在偶像女團里繼續劃水,雖然唱歌、跳舞不夠擅長,但是一張討喜的臉蛋和偶爾說出的俏皮話就足夠她生存;她也可以變成「錦鯉」,讓公眾在她身上看見時運對一個普通人的影響力,對她擁有的好運氣又羨慕又不屑——但她不能以流量或者運氣登上主流門面,一旦登上了,她身上的矛盾屬性就顯露出來。
公眾對楊超越登上主流媒體,有著一定反感,究其原因在於,楊超越的成功方式與大眾推崇、認可的成功方式不一樣。楊超越的「一夜爆紅」讓人感嘆命運果真擁有諸多可能,甚至某種程度上帶著「不勞而獲」的意義,但大眾顯然更欽佩付出努力、實力認證之後得到的榮耀。楊超越可以是娛樂話題,但不能被認證為一個對中國社會或者年輕群體有影響甚至成為代表的人物。這種矛盾其實是所有年輕偶像都面臨的尷尬問題,而在楊超越身上則尤為突出。
媒體給出了解釋,《人物》給出的評價標準是「真正在國家層面上擁有現象級意義的女士」,《中國新聞周刊》給楊超越的頒獎詞是「這個年輕女孩身上折射出一個時代普通人的奇跡與夢想」。從媒體各自的維度出發,評選都是合理的。
雖然爭議頗多,但主流媒體們依然樂於為爭議性的、現象級的流量們空出一個位置。如《中國新聞周刊》,其實近幾年年度封面每年都會出現一個具備流量與話題的明星:2015年,霍建華登上雜誌封面,彼時仙俠劇《花千骨》掀起現象級熱度,霍建華迅速晉升為國內一線流量男演員;2016年,鹿晗登上封面,這時流量市場還是「四大三小」的天下,鹿晗風頭正勁,接連出演了幾部熱門綜藝與電影,是國內偶像粉絲經濟的集大成者;2017年,王俊凱登上雜誌封面,這一年王俊凱18歲成年,他出演了電影,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成為國內第一個成年的養成系偶像。
《人物》雜誌也同樣會從多維度出發選擇封面人物,2015年吳亦凡登上封面,2016年胡歌登上封面,2017年王俊凱、周冬雨登上封面。
流量明星進駐主流媒體,一方面塑造了主流媒體的年輕形象,代表著媒體的多樣性與包容性,除了國家社會、文學藝術等主流事件,也關心年輕人群的娛樂工業;另一方面,流量明星背後的粉絲群體有意無意的刺激著媒體銷量。
據坊間不完全統計,2017年王俊凱登封的《中國新聞周刊》銷量超過9000,而2018年楊超越登封的雜誌,兩個半小時銷量達到1.5萬。數據真實性或許不能得到考證,但是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粉絲經濟對明星相關產品的銷量推動。當明星登上雜誌封面,粉絲會有意識的經行銷量數據。
今年《鎮魂》一舉讓白宇、朱一龍兩位腰部男演員流量迅速躥升之後,《時尚芭莎》上線的首期電子刊「鎮魂特輯」,而這期電子刊創造了驚人的數據,三天購買量超過41萬冊(以6元/冊換算,銷售額近250萬),訪問量破900萬,「芭莎in」App日啟動突破400萬,相關微博閱讀量突破4000萬。
流量明星需要通過官方媒體認證,真正從粉絲圈層走進大眾視野,而媒體需要借助流量明星完成內容年輕化與多元化,這是一個共贏的合作,但是兩者之間的矛盾卻沒有因為共同利益而消解,反而以一種微妙的狀態橫貫在粉絲與公眾之間,在引起爭議的同時也引起了更多關注。
楊超越的「流量神話」還能維持多久?
可這種關注的時效性並不長久,隨著娛樂市場各類流量的迭代,偶像的價值就像起伏不定的股市,能維持在高峰狀態的人少之又少。
楊超越所屬的女子偶像圖團體「火箭少女101」與出道前相比,仿佛已經進入了下滑期。出道前,《創造101》節目里101位少女競爭11個出道名額,叢林法則的篩選機制背後誕生出了王菊這類符號性的流行icon,催生了近5000萬的應援金額,11位少女成團之時還因孟美岐、吳宣儀「雙TOP」的經紀約爆發了平台與經紀公司的爭奪戰。
而這一切流量熱度具體顯現在了少女們出道後的廣告代言、專輯銷量與活動門票上。從節目到成團的幾個月內,火箭少女們(團體或個人)一連拿下了麥當勞、谷粒多、康師傅冰紅茶、德芙、微視等12家代言,總金額接近1億。
而專輯則推出了《撞》,銷量與見面會門票掛鉤,進行粉絲銷量battle戰,誰家購買的專輯最多,誰家就將獲得最多的門票。通過這一輪刺激消費,有網友統計,按照專輯數分門票的方式折合價格,火箭少女首專見面會門票最高單價超過了5萬。
(圖片來自網路)
這或許是火箭少女流量高峰期時創造的數據,從6月成團到現在,數據已經沒有想像中那麼好看。1月12日火箭少女首場飛行演唱會將在上海舉行,2018年12月28日門票開啟預售,大麥網定價最高是1680元(二層看台)。臨近演唱會前,已經有黃牛開始打折放票。
而縱觀整個娛樂市場,楊超越抒寫的流量神話似乎開始走向結局。市場給予流量明星的時間並不多,最開始由綜藝節目或者影視作品完成流量輸出,此後如果沒有相應的話題與作品維持熱度,流量市場就會迅速完成更迭。
(2018年明星權力榜人氣榜單)
此前被粉絲追捧的「四大三小」格局已經改變,李易峰、楊洋等意識到IP偶像劇已經無法穩固流量完成拉新,開始尋求轉型;TFBOYS則在各自發展,「互聯網時代第一批養成偶像」的名號在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新一代演藝人。
通過《偶像練習生》與《鎮魂》迅速上升被粉絲稱為「雙頂流」的蔡徐坤與朱一龍,前者依舊維持著流量高峰,粉絲群體內部達到鼎盛,但公眾印象中他除了《偶像練習生》,其他信息顯得面目模糊;後者在《鎮魂》之後完成出圈,隨著《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劇集發酵,認知度又進一步提升,可是《鎮魂》時期各大飯圈普天同慶的盛況是可遇不可求。
事情的殘酷性在於,當2019年新一波偶像綜藝與影視劇集來臨,市場上可能出現新的黑馬,流量市場的格局不可避免發生變動,互聯網時代,前人的記錄是用來打破的,最高峰的熱度或許永遠屬於後來者。
最近,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發布了2018年12月全國拍攝製作電視劇備案公示,其中由楊超越參演的古裝劇《長安諾》已正式備案,共68集,預計將於2019年底製作完成。這或許是她能否延續流量熱度的關鍵,限定團體的結局已經昭然若揭,「錦鯉」的符號也會過時,能握在手里的只有作品。
END
-
往期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