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香港的文化風貌是很有趣的,百年以上的殖民統治,使得他們對文化的態度,既開放又保守。
他們比台灣看起來西化許多,但是卻比台灣固守本土特色,從出產的香港電影中常常可以一窺究竟。
回歸之後的香港人還是沒有改變太多,他們把西方文化當作生活的鑒鏡。
但是他們恪守中國傳統習俗,態度比台灣的客家人還嚴謹。
這些特色在一部香港電影《家有喜事》就可以完全體現。
閒著沒事看電影,正好CCTV6就播了92版的《家有喜事》。闔家老少都一起看這部電影,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電影台的港片總是不停大放送,無論是笑點再經典也會令熱愛港片的我疲乏。
但唯獨《家有喜事》這部永遠在我心中第一名的無敵賀歲片,就算是昨天才看過今天又播,我還是能從頭看完不轉台兼哈哈大笑。
電影結束後,每個人臉上都露著笑容,一副意猶未盡的樣子。
喜劇的優勢是可以用很低的成本作出很好的電影,但喜劇的局限是走不出地域。
就像不懂粵語的人其實是無法完全理解周星馳式的幽默是一樣的道理。
《家有喜事》雖然沒拿過什麼大獎,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它足足讓很多觀眾回味了二十餘年。
我與朋友之間閒聊,經常脫口而出一兩句里面的台詞,大家一起笑得前俯後仰,然後奉為口頭禪。
喜劇電影的往往一個好的點子就能讓觀眾「拍爛手掌」,那種效果,可能是科幻片付出上億成本才能換的到的
任何時代,一個好的喜劇演員都是很難得的。
《家有喜事》里,從主角到配角,每個角色都發揮了極致的喜劇效果。
電影組織了一卡車的大明星:黃百鳴、吳君如、周星馳、張曼玉、張國榮、毛舜筠,演出一大家子人的喜怒哀樂。
毛毛、星爺、哥哥等人的演出現在想來時常讓我覺得很感動。那麼多的笑點,那麼能感染觀眾的情節…
好看在趣而不俗,粗而不濫,真而不偽。
為喜歡的人徹底改變自己的人、為喜歡的人浪子回頭的人、拋棄糟糠之妻後幡然悔悟的人。
記憶深刻的就是周星馳唱的閩南語版的《相逢何必曾相識》,真的好搞笑。
望穿螢幕,演員們的音容笑貌都定格在了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這何嘗不是電影對觀眾的一種饋贈。
滿溢的膠原蛋白,是現代整容技術美顏相機所無法企及的美的高度,無論是大家閨秀的美,還是小家碧玉的美,都美的真實,美的不露痕跡,攝人心魂。
那時的哥哥,還未曾離去,風華正茂;那時的星爺,還一頭黑發,意氣風發。
哥哥、張曼玉、周星馳後來都成了影壇聲譽很高的人,他們不再拍這種「難登大雅之堂」的喜劇。
但其實他們在《家有喜事》中的演出,並不比他們在其他電影中塑造過的角色遜色。
這部90年代的老港片為何好看?它劇情完整,每位角色表演皆極有特色且恰如其分。
演員沒話說,劇情沒話說,觀眾給力沒話說。
《家有喜事》毫無疑問是一部賀歲片。
就就目前電影市場賀歲片的概念來說,其實只要是搶占賀歲檔的便算是賀歲片了。
但是絕大多數賀歲檔電影其實本質上並不是抱著「賀歲」理念的,商演、圈錢、流量IP?
一度唐季禮導演,成龍、梅艷芳主演的《紅番區》被認為是內地引進的首部賀歲片,
但看過的人都清楚,這部電影並不是真的用來「賀歲」的,其內容是一部動作大片,與春節並沒有什麼關係。
好像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種「賀歲」的年味就變了味。
而黃百鳴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出品了一系列真正為過春節而拍的賀歲電影。
其中,92版《家有喜事》是最經典的一部。
當年《家有喜事》只用十三天便拍攝完成,為了迎合韓國片商的條件,還專門拍攝了韓國特供版槍戰結局。
後來還甚至發生過黑幫搶膠片的事端。
但經歷了換角風波、黑幫爭鬥等重重磨難的《家有喜事》,最終還是以高質量呈現給觀眾。
這部主打過年檔期的賀歲電影,內容可想而知,一定是一團喜氣和樂融融的幽默故事。
故事的主軸是姓常的一家人,大哥黃百鳴,老二張國榮,三弟周星馳和年邁的老父母住在一起充滿情趣而又熱鬧非凡的家庭生活。
常家三兄弟性格各異,他們的愛情生活亦變化多端。
老大常滿家有賢妻程大嫂,她服侍老爺奶奶盡心周到,進得廚房上不得廳堂。
只是太賢惠的婦女,似乎都容易碰到婚姻危機,大哥黃百鳴的外遇,意外掀起了家中巨大的波瀾。
不料東窗事發,妻子同外遇相遇,最後常滿幾經波折,總算與賢妻重歸於好。
張國榮則是飾演娘娘腔的二哥,與表姑媽毛舜筠是死對頭,可以稱上此片最爆笑的情侶。
兩人的鬥嘴與吵鬧是本片笑點之一,刻意安排了兩人性格剛好是相反對比十分逗趣,由於兩人原本就是好友,演起來默契十足,兩人後來合作《花田囍事》同樣也是賀歲片卻沒飾演情侶。
周星馳飾演花心大蘿蔔三弟,愛上迷戀好萊塢的張曼玉。
當時的周星馳喜劇表演方式還沒有那麼刻意自然不少,與張曼玉的互動頗具化學反應,中段變成瘋子的戲碼則是有些凌亂。
老三常歡是個花花公子,主張博愛主義,周旋於眾女之間,但由於一次意外而變成失憶症患者,眾女皆對他避而遠之,只有何里玉一個人留下來專心服侍。
常歡病好後,覺得真愛難求,遂收心養性,迎得美人歸。
故事一路發展下去,一家人鬧出了不少笑話,最後大團圓結局收場。
張曼玉演出的何里玉是個好萊塢電影迷,瘋狂地身陷其中不可自拔,造型百變、台詞瑯瑯上口,連生活都要是好萊塢里的那一套。
首先是瑪丹娜的木蘭飛彈裝,再來是《麻雀變鳳凰》《第六感生死戀》
最後是阿諾史瓦辛格的《魔鬼終結者》
她和周星馳如《神鬼交鋒》般的戀愛橋段,更是吊足觀眾胃口,在常家三兄弟中,堪稱最撲朔迷離、詭異曲折的組合之一。
張國榮和常家的表姑媽毛舜筠,則玩起性別反轉劇情。
讓男人嗲聲細語,喜歡刺繡和插花;女人粗里粗氣,總是騎著重型機車,打扮帥氣又脾氣暴躁的樣子。
表姑媽雖然很年輕,但輩份是家族所有人里最高的,連年邁的常家兩老,都得叫她一聲「表姊」。
從此也可知香港人承襲老中國的傳統,對輩份倫常非常在意,就連時代的更迭和都不能磨滅的事實。
既然是賀歲電影,所有人當然得出雙入對,同進同出。
表姑媽和常舒、何里玉和常歡、大嫂又回到常滿的懷抱,最重要的是一個大團圓的結局。
這部片子讓我看到了張國榮的才華,周星馳和吳君如的搭檔,一般會把整個片子撐起來,所以實際上其他演員會相較略顯遜色。
但這部片子沒有,張國榮的人物性格還是很突出。
也可能那個時候周星馳和吳君如的搭檔還沒有那麼厲害。
我看到了張國榮演技中的可能性,也通過他的演技開始思索,這其中有多少是他真實的面貌?
片子里其實是兩種感覺,大部分的比較娘的形象和結尾的剛強,但是感覺都很好。
掛毛巾這段據說還是即興發揮,我超喜歡他化身正義嘮嘮叨叨的樣子,堡魚湯對大嫂噓寒問暖、對弟弟的無奈批判、打麻將那段神操作…
還有在電梯里那段超級搞笑
關於張國榮在這部電影中扮演的二哥常舒,相信給每一個觀眾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陸的觀眾可能只覺得他的娘娘腔扮得像,有的甚至以為他在生活中就是這樣子,但是對香港觀眾來說,實在是一個太意外的驚喜。
要知道,香港人是看著他長大的,知道他本人性格剛烈、憨直,多年來的電影里、舞台上,也一直都是英氣勃勃的小生形象。
現在退出歌壇了,他放開胸懷,不再有所顧忌,一下子演活了如此女人氣的一個角色,那效果令全港絕倒。
哥哥由造型到演繹都絲絲入扣,由眼神到走路以至說話豎起手指尾都神似非常。
潮氣、寃氣、鬥氣、語氣都乸到十足,卻沒令人反感,反覺他可愛好玩。
有些小動作還會令人浮想聯翩,笑得更大聲。真的想不到,他不單可以文藝、硬朗、憨直,還可演喜劇,在周星馳、毛舜筠夾攻下,毫不遜色,越戰愈勇。
與毛毛那種陰陽不調的配合,對大嫂吳君如的尊敬感情,對陳淑蘭甘願做第三者的不屑,都能令觀眾陶醉。
片中他的口頭禪「死八婆」又不知逗樂多少觀眾。
又比如他跟陳淑蘭的「五點鐘你起身裝香六點鐘同我阿媽沖涼七點鐘同我老爸洗腳八點鐘你要煮早餐九點鐘你要買點心十點鐘你要打掃家務…”真的很妙。
尤其是今年看了《聲臨其境》尹正配音的《家有喜事》對哥哥的思念格外強烈。
在電影里,看到張國榮與毛舜筠穿著婚紗,一臉幸福,宛如夢中。
哥哥跟毛毛,是男人婆女漢子與脂粉女人型的一條感情線。見面結下梁子,常常互相爭吵,走的是互看不順眼的鬥氣冤家段子。
二人在劇中的表現可謂是自毀形象,放飛自我,簡直讓人捧腹大笑之餘。
卻無端想起這對有緣無份的舊情人終於來了個大團圓結局,卻只能在劇本中做到,無端增添了一絲惆悵。
人生中總有太多遺憾,即使是在舞台上呼風喚雨,萬千寵愛,卻終究只能看著心愛的女人嫁為人婦。
不知哥哥當時在戲中是何種況味,是在電影中得以圓夢得欣慰,還是感嘆人生不可重來的無奈。
兩人雖然沒有在一起,卻成為一生的摯友。
後來哥哥曾說,「當時年少輕狂,少不更事。」還說,「如果毛毛肯嫁給我,會改變我的一生。」現在聽起來,真是無限傷感啊。
但我想,對於觀眾而言,現實中看不到的,電影幫我們做到了,並把我們美好的夢幻永遠的封存在了膠片上,隨時重溫。
毛舜筠是九十年代初期著名的喜劇演員,從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演到搞笑奔放的潘金蓮,角色反差如此,卻被她刻畫的生動形象。
也是大笑姑婆、金馬獎最佳女配的演技讓人難以忘卻。
而還是在她演藝生涯中票房最高的電影《家有喜事》中,她塑造的男人婆形象和哥哥的娘娘腔角色相得益彰,堪稱深入人心。
張國榮和毛舜筠在香港是家喻戶曉的舊情侶,地球人都知道二十一歲的張國榮曾經向毛舜筠求婚,當時雖然兩人在電視圈已經小有名氣,號稱「金童玉女」。
但是毛舜筠年方十七,與張國榮交往的時間也很短,完全沒有結婚的準備,自然是一口拒絕。
而一次電視採訪中,面對著這位交情深厚的老友,張國榮極其配合,有問必答,毛舜筠甚至還提到了他的伴侶:「我是妒忌,因為他,你的那個他,實在是太好了!你知道嗎,我第一次見他的時候,心里有點不是味兒,
想,他是什麼人?那是在溫哥華,我在你的後花園第一次見到他,那時候已感到他是一個很好的人,就一直很喜歡他。我明白為何大家都喜歡他,但不明白為何你喜歡他?」
張國榮微笑著答道:「我喜歡他,是因為他好。他對我很好,而且是一個愛屋及烏的人,對朋友也好,對任何人也好,他都是義無反顧的,包括他身邊的人,如同事、朋友…對我簡直是說不出的好。”
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
《家有喜事》的片尾,有情人終成眷屬,兩人身著結婚禮服出場,毛舜筠嬌小美麗,張國榮更是風采逼人。
無論是第幾次看這部片子,都是滿滿的回憶陪伴。
張曼玉飾演的單身女孩,憧憬電影里面那樣浪漫唯美的愛情,把眼前的浪子當成了電影里面那個男主角。
直到上了床之後男的露出真面目,她才傷心難過,轉為無限的恨。
然而,愛與恨本就交織在一起,有恨則有愛。可悲的是,即使看透了他的真面目,她還是愛著他。她圖他什麼嗎?不是。只是那份浪漫美好。
自己期待已久的感情,忘不了,不想忘。
此外,她還很痛苦,以為覺得自己識人不明,她把所有的痛苦都加在自己身上。
然而呢,當周星馳演的常歡又開始耍寶,唱起了他們的愛情紀念曲,甚至後來雕刻了她的樣子的石雕,便徹底打開了她的心門,讓她根本無力抗拒。
里面最喜歡的感情橋段是張曼玉執著照顧周星馳。
星爺到底是不是真的瘋瘋癲癲,一會兒覺得他是清醒的很,一會兒又覺得他糊里糊塗。那時不懂他是怎樣糟蹋張曼玉的心意。
他病了,所有女人統統離開他,連家人也是百般理由離開弟弟,只有張曼玉願意陪在他身邊。
有一段,是張曼玉來來去去拿著工具準備去教訓負心漢,打開門卻看到周星馳彎著腰求著這個愛著他的女人。
人和人之間,一旦誰的付出更多,那麼他就會被另外一個人吃定一輩子。
她沒有狠下心腸教訓他,其實機會都在她跟前,她的失敗理由如下:衝動、心軟、癡情。
當情這字一旦出來的時候,張曼玉已經輸得一塌糊塗。
要說仨人最聰明的還是星爺,張國榮太感性,黃百鳴太中庸。星爺用一招使出了女人的真心。
他又開始淪落巔峰世界里,別人懼怕他,只有他想等到那個女人走在他眼前——何里玉
她仍然再次做了那個心軟的女人,原來外表堅強的盔甲被他再一次卸掉,而幸福的是這個男人這次終於真心對待她,願意變成一生一世的阿諾。只屬於他。
不管傳言如何千夫所指,把張曼玉形容成一個脾氣很差,個性強勢但性格乖戾的女演員這是沒道理的。
從她的表演中,我們不難看到她的專業和敬業態度,而張曼玉難以超越事業成就,大家已經有目共睹:五座香港金像獎、四座金馬獎、坎城和柏林影展最佳女主角。
她的耀眼成績,足以媲美西方的得獎機器,凱特布蘭琪和影後名人堂之一的茱莉安摩爾
張曼玉近年已經將重心移往大陸,對大陸市場相當重視,所以要在港台之間再看她的美麗倩影,幾乎是可遇不可求了。
她在藝術電影的演出次數和影響力,超越許許多多的華人女星,之中大概也只有王祖賢鞏俐,可以與之相提並論。
細數她和王家衛的合作:《旺角卡門》《阿飛正傳》《花樣年華》和《2046》,都可以看到她成熟精湛的演技。
在成龍的《警察故事》系列,則是可以看到她對工作,置身其中毫不保留的敬業精神。
在這個美感、創意和爆發力皆已枯竭的年代,深深期待張曼玉能再次出現,帶給老影迷們,一絲遺忘許久的溫暖。
畢竟《青蛇》里的角色真的不是一般人駕馭得了。
周星馳在《家有喜事》中的表現亦可以用一個「揮灑自如」來形容,每一個細節都可圈可點。
作為影迷而言,知道他的角色本來是為張國榮定做的之後,還大可以想像一下已經被周星馳演絕了的情聖再被張國榮演繹出不一樣的風采。
香港這種賀歲片的劇本經常是隨演隨編,很多細節都是演員的臨場發揮。
如果由張國榮來演常歡,一定與周星馳版的常歡有很大區別,而且就算是劇本相同,一定會有不同的演繹方式和不同的亮色。
周星馳唱歌的這一段也非常有趣,因為星爺並不擅長唱歌,整段表演都是張國榮指導的。
其中的一個經典片段,周星馳唱到半路,一個大幅度轉身,麥克風一放一收,接著唱…
這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張國榮動作」,難為從未登台唱過歌的星爺竟學得頗有幾分神似。
要知道張國榮的許多pose都是看似簡單,其實大有難度。
周星馳唱的這首《相逢何必曾相識》原本是一首非常纏綿的情歌,當年十大中文金曲之一。
擔任《家有喜事》插曲後與《大話西遊》中的「Only You」同呼吸共命運,被徹底毀成了一首經典搞笑歌曲。
我在很長時間里都不知原歌是什麼調子,因為片中先後有六個人唱了這首歌。而且哥哥也沒有唱過。
《家有喜事》是一部真正經典的賀歲片,因為它講述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強調並重視的「闔家」的概念。
「家」的主題更是貫穿全片的。
中國的文化與西方不同,我們過春節的一大目的在於有血緣關係的各家各戶都要聚在一起過年,不要落下誰,因為大家都是來自同一個「家」的成員,一定要團聚在一起過年。
這樣「家」的觀念在《家有喜事》中也是多次體現,同樣是在三兄弟吃早餐的段落,就以常舒之口說出了「全家人都等你一個人吃飯」這句台詞。
而影片最後在KTV的高潮,也是要挽回吳君如飾演的大嫂,因為大嫂不回來的話,這個家就不是一個完整、團圓的家。
《家有喜事》在我看來是一部典型的中國式電影,其結尾也是典型的中國式結尾。
大嫂最終被家人打動,選擇回歸,一家人再度團聚在一起,而且都已兩兩成對,終於才像個家的樣子了。
在春節之時、全家人團圓之際,在看一部如此優秀的賀歲電影,實在是再應景不過了。
本片在韓國上映時應韓國片商要求更改了結局,以常家兄弟和街頭流氓的火拼結束。因為韓國人更喜愛看香港的槍戰片。
後來在韓國上映的片名叫《家有喜事1997》
話說影片尚未完成時,韓國片商已經積極地向高志森導演聯絡購買版權,但是提出的條件是:必須有張國榮的槍戰戲才行!
因為張國榮在《英雄本色》中的表演在韓國觀眾深入人心,片商不管他成熟沒成熟,突破不突破,一定要看到傑仔再戰江湖。
這個要求還真是很難,《家有喜事》是一部溫馨的家庭倫理喜劇,常舒更是一個「姐手姐腳」的娘娘腔,怎麼加入槍戰戲?
不過這可難不到中國人,為了賣埠成功,《家有喜事》擁有了第二個結尾:
程大嫂離開奶奶的壽宴後,在路上被盜匪劫持,常家三兄弟英勇救美,開車殺入荒涼的樹林。
為了不與盜匪照面,三人都在頭上套了連褲襪!——黃百鳴和周星馳演了太多瘋狂爆笑喜劇,再誇張的造型咱也都看慣了。
但是,張國榮一張小臉套著連褲襪,兩條襪腳像大耳朵一樣耷拉在兩邊的造型,可真是讓人心肌梗塞呀。
一直與大嫂心連心的常舒危難之際顯身手,端著搶來的機關槍沖鋒陷陣,神勇異常。
片中給了他大量持槍射擊的瀟灑鏡頭,保證滿足韓國觀眾的期待。
不過這個結尾在華語影壇就沒有流傳,幸虧我沒看,不然辣眼睛55
香港人常說自己的土地很小,但是台灣人卻覺得他們很熱鬧。
他們電影產量大,從業人員多如牛毛,雖然近年也是稍微退燒,但是香港人的高轉速,至今還是沒有慢下來的趨勢。
即便香港被大陸資金炒作,搞得煙氣火燎,不過香港結合中西,兼容並蓄的能力,依舊非常強大和驚人。
不管時局怎麼改變,香港人還是過著自己的在地生活。
而香港的賀歲電影,就像維多利亞港的夜景一樣,多如繁星,我們還是愛死那些陪伴我們記憶的香港演員,他們給了我們一個最美好的年代:張曼玉、張國榮、周潤發、劉青雲、袁詠儀、梁朝偉、趙雅芝、鄭少秋和何家勁,還有周星馳、成龍、洪金寶…
唉,實在是太多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