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最近幾年
劉慈欣的科幻文學作品
作為最火爆的IP
被迅速衍生開發
根據《三體》改編的同名舞台劇
正在國內進行第三輪巡演
而他另一部作品《流浪地球》
改編的同名電影
也將於2019年大年初一正式上映!
《流浪地球》是根據劉慈欣原著小說改編。這是劉慈欣小說里最具悲情色彩和人文光芒的一部科幻短片。
選自「末日系列」
太陽急速老化,地球隨時可能被氦閃吞噬。氣候急劇變化,地表變為死城。
想要跨入地表,人類必須身著外骨骼和地表防護服才能忍受接近零下90攝氏度的極度嚴寒。
但是人類不想就這麼絕望的死去,於是傾其所有建造一萬兩千台行星發動機。地球開始大逃亡:利用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偏離軌道、離開太陽系。
它們盤踞在高樓林立的CBD、蜿蜒起伏的長城、荒蕪的撒哈拉沙漠。
寓意35億人命運被綁在一起,要麼等死,要麼逃離。
除了萬物凋零,末日里更加浩瀚壯闊的是人類想要扭轉地球命運的驚天改造。150億噸的巨大推力,一個發動機可以消耗整座太行山。
預告還延長了原著里主人公父親的時間線,作為地球「領航」先驅者,為地球流浪之途開路。
預告片里暗示發現作為探索者,吳京扮演的主人公父親遭遇太空事故,生死未卜。
為什麼我們對《流浪地球》尤為期待?
就像劉慈欣說的:把《流浪地球》拍成這樣一部大片,這比這篇小說本身更科幻。
大劉20年前就完成了對地球末日、人類命運何去何從的幻想。但是如何把幻想落地、用視覺奇觀呈現漫無邊際的想像,這是所有科幻電影面臨的困境。
《流浪地球》就是塊試金石。
吳京說過:《流浪地球》能夠堅持下來,已經是成功了。
作為導演郭帆醞釀了三年的科幻夢,流浪地球重燃中國科幻片希望,讓2019年變成中國科幻元年。
《流浪地球》其實更容易拍攝成為科幻大片。它情節簡潔、內容深刻、場面宏大。
而電影的主題「流浪」,反映創作者想表達的「我來自哪里,我屬於那里」的終極命題。
人類最終無法離開地球,就像嬰兒無法離開母親。
在很多科幻世界里,人類和地球的位置是不平等的、敵對和矛盾的,就像2012所描述的那樣,人類過度破壞和掠奪自然資源,地球產生自然災害「反擊」人類。
電影《流浪地球》完全突破了人類對和地球關係的基本思考。這次人和地球站組隊冒險,共同面對浩渺無盡的宇宙、尋找新的家園。
雖然人類已經對地球了如指掌,面對宇宙,人類真的是兩眼一抹黑。
不論是對未來的向往還是對未知的恐懼。《流浪地球》想講述的,是在信仰已死的年代,還有東西可以讓人類感到畏懼、產生崇拜——宇宙和科學。
流浪地球,是帶著地球去「流浪」,包含了史詩般的美感和浪漫。或者說,面對地球末日,人類還能如此堅強樂觀,除了強烈逃生的欲望,主要在靠希望強在背水一戰。
《流浪地球》設定的是一個2500年、人類一百代的逃亡計劃。
但是誰都無法預測這個願望能否做到。他們只能懷抱希望,想像著自己的後代子孫在草原上歡笑,草原有清澈的小溪,溪里面有銀色的小魚……
就像小說里「我」的媽媽教育孩子: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
這也對應了預告中的一句話:無論最終結果將人類歷史導向何處,我們選擇希望。
這是人類可以和宇宙匹敵的精神力量,而能夠支撐這股力量的,是對科學堅持不懈的探索追問。
這也是劉慈欣小說的內核和基礎:理性主義和科學至上。
科技是人類探索未知和擁抱宇宙的雙臂,《流浪地球》除了包含人類正面的情感內核,科學的邏輯和逼真的細節也讓這部電影有了超越感官和想像的能力。
讓地球靜止、逃逸的「行星發動機」可以說是科幻史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宏大想像。如何呈現它的浩大、壯闊,《流浪地球》做出了很多努力。
在「行星發動機」的兩款海報里,我們只能窺見這個龐然大物的冰山一角。
整個機器的底座就已經高聳入雲,像一座金屬高山占據了半面天空。甚至可以看到發動機之下的珠穆朗瑪峰,在這個龐然大物面前竟如此渺小。每座行星發動機高11公里,11公里也是地球所能承載建築物的高度極限。
劉慈欣說:中國科幻難產,缺的是概念和情懷。
《流浪地球》是如何誕生的:一個有夢想的導演,選了一個有概念的劇本,找了有情懷的演員,書寫了一段人類和地球一起流浪的史詩。
這個2019大年初一上映的中國科幻片,已經勢如破竹。
只能說,有沒有質疑,最好都去看一看。
中國科幻大片的第一個誠意之作,需要被給予信心和動力。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