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文化咖 橘綠
來源橙瓜《網文圈》
1
曾經一度患上十級重度拖延症的《如懿傳》,從8月開始上線騰訊視頻,不疾不徐地播了將近兩個月,終於在國慶過後迎來了第86集大結局。
這部根據流瀲紫作品改編的電視劇,打從劇組開機就一直備受矚目,頂著大製作、頂級卡司的光環,處處透露出一種精品劇的氣息。
然而,首播當天的兩集就引發吐槽不斷,原本最令人期待的周迅,卻因妝容老氣、聲音出戲尷尬地上了熱搜,背景畫面的摳圖感也彌漫著一種濃濃的廉價氣息,劇情進度略顯拖沓……這些都讓觀眾逐漸喪失了耐心。
或許是在它之前的熱播劇《延禧攻略》先入為主的關係,大家對於《如懿傳》的不滿遠遠超出了預期。同樣是圍繞乾隆與後妃的故事,兩劇的人物設定卻幾乎是相反的,《延禧攻略》中義正言辭的令妃在《如懿傳》成了笑里藏刀的大反派,處心積慮的嫻妃成了隱忍專情的如懿,連白月光富察皇后都不再是纖塵不染。
不過雖然兩劇時代背景相似,也都有宮鬥的戲碼,《如懿傳》似乎更像一部羅曼蒂克消亡史,主要講述如懿與乾隆,如何從青梅竹馬演變至帝後離心的故事。
劇中甄嬛問如懿最盼望什麼,如懿答了八個字:「情深義重,兩心相許。」可以窺見的是,《如懿傳》除了後宮鬥法,還試圖想探討婚姻這座圍城。
與隔壁《延禧攻略》明快的步調不同,《如懿傳》整體脈絡基調偏暗,加上蘭因絮果的結局,這部劇讓人難以產生直觀的爽感,甚至有些壓抑。
2
相較於高期盼低反饋的《如懿傳》,《延禧攻略》走的卻是相反的路線,未播之前不被看好,播出之後來了個驚天反轉。
與以往宮鬥劇先抑後揚的風格不同,《延禧攻略》打從一開始就告訴觀眾,女主魏瓔珞脾氣暴、性格沖、不好招惹,甚至到了睚眥必報的地步。
「攻略」兩個字,現代感十足,又透出了一種蓬勃向上的勁頭,顯而易見這部劇就是套用了古代宮廷的背景模板,講了一個頗為現代內核的故事。
女主角一路升級打怪,從一無所有到後宮獨大,堪稱「黑蓮花版」小燕子。
劇中幾乎每兩三集都有一個小高潮,魏瓔珞所遇到的對手也是呈進階狀的——趾高氣昂的秀女、壞心眼兒的姑姑、囂張跋扈的高貴妃、狠辣偽善的純貴妃,都被她一一扳倒,突出的就是一個大快人心。
前期的魏瓔珞是為了報殺姐之仇進宮尋覓真相,後期又為了調查先皇后的死因,而入宮為妃。
她做每件事都有著強大的誘因,那就是復仇,而觀眾喜歡看的,就是她如何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機智,一次次化險為夷,一路上過關斬將。
3
在紛繁的後宮之中,有等級森嚴的制度,高不可攀的權貴,各種複雜關係的人際巨網。
這種水深火熱的環境折射在當代,有點類似於現代人的職場生活。觀眾在觀看的時候,既有一種窺探感,又不自覺地會代入自我,而後宮戲往往逐漸演變著,就成了披著「宮鬥皮」的職場劇。
而現實中壓抑良久的都市人群,對於爽劇的接受度變得更為迅速,即便是有不合常理的邏輯BUG,也能一概忽略,因為常年盤踞在各大暢銷榜的網路爽文,已經侵襲了我們的閱讀習慣。換句話說,只要能過癮減壓就夠了。
近些年頻出的宮鬥劇,通常串以「成功勵志」+「復仇文學」的固定搭配。
《甄嬛傳》里由孫儷飾演的紅到發紫的嬛嬛,初期善良美麗後期腹黑壓抑,一路忍辱負重的人物角色吸引了大批觀眾的簇擁。
備受好評的《步步驚心》里的馬爾泰·若曦,也由起初的天真無邪逐漸卷入到殺機四伏的九子奪嫡之中,一步步成長了起來。
但隨著同類化劇情的增多,觀眾也開始有了厭煩心理,早在TVB的《宮心計》中,就有過於臉譜化的問題,女主角劉三好的名字就已經昭然若揭,全劇為了宮鬥而宮鬥。
而前幾年由范冰冰挑大梁的《武媚娘傳奇》,更加一言難盡,打著勵志大女主的旗號,卻虛有其表極盡浮誇之所能,觀眾早已經看厭了前期各種受氣,後期逆風直上,外加所有男性角色都愛「我」的瑪麗蘇套路。
如果注定是沒什麼營養的劇,相比以往處處都要縮手縮腳的白蓮女主,倒不如直接一爽到底來的極致,《延禧攻略》正是矮個子里拔高個的典型代表。
而宮鬥之所以受人們追捧,是因為「後宮劇」反映了當代中國人內心的駁雜與幻想,矛盾與掙扎。
人人生如螻蟻,卻又不甘心困於一隅,於是有了各種陰險狡詐的爭奪,可是大多宮鬥劇只忙於表現這些詭計多端的事件,卻疏於對於自由、美好的觸及。
《金枝欲孽》被認為是宮鬥劇的鼻祖,由此掀起了國內宮鬥劇的序幕。而它的重點在於寫人,描摹人與人的相處與爭鬥,以紫禁城為背景,滿天的白雪與肅殺的凜冬,同時代表著對宮外美好的向往與宮內的殘酷殺伐。整部戲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有的都只是可憐的人。
有人稱讚《甄嬛傳》是宮鬥劇里的翹楚,實屬鴻篇巨制,精工細刻處處見微知著,又有人說若跟《孝莊秘史》比起來,立刻被秒的渣都不剩。
同樣是以女性視角為切入點,不同的是,《孝莊秘史》里寧靜飾演的孝莊,所體現的作用不僅是一個發光女主的單一存在,從她身上我們看到了整個貫穿於清初的那段風雲年代所發生的種種,厚重感與層次感都極重,飽含了對歷史的尊重,和人文主義的關懷。
4
如今宮鬥劇普遍弱化史實的存在感,強化主角們的情感糾葛,多含商業、戲說成分。將因封建制度的戕害而造成的慘案,轉以個人奮鬥史的基調取代,只見成敗不論是非,其品質不能與歷史正劇相提並論。
格局太小,則會缺乏宏大的敘事。而多數宮鬥劇都存在脂粉氣很重的問題,總是偏向於纖小而又瑣屑的後宮爭鬥,試圖掩蓋劇方本質上心靈的貧乏以及惡俗平庸的思想。
眾所周知於正此前的風評一向很糟,《延禧攻略》能如此火爆,自然也離不開關於他的話題度發酵,他本人也表示想要通過此劇「一雪前恥」。
那麼於正做到了嗎?從網路播放點擊量和微博熱搜度來看,這部劇的表面數據成績是合格的,目前豆瓣評分7.1分,也還算中肯,快要趕上他從前口碑最好的《美人心計》了。
可實際上,你從中無論如何也解讀不出,那波詭雲譎的封建王朝所帶來的時代厚重感和個體人物命運的悲涼感。說到底這終究是一出換湯不換藥,囹圄於後宮女子間的愛恨情仇,本質上仍屬於一個開了金手指的大女主+若干宮鬥元素的爽劇戲碼。
美人在骨不在皮,影視劇也一樣,一部好的古裝劇宮廷戲,畫面製作精良,節奏張弛有度,情節跌宕起伏,這些都只是標配,還需要將人物刻畫的足夠厚實飽滿,引人入勝的故事所呈現出的也不能只有淺顯的快感,好的演技也要搭載精準夠味的劇情,不可除「爽」之外就再無其他。
如果只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這樣的劇充其量只是達到了及格線,當做下飯劇尚可,若立為行業標桿就未免言過其實了。
《延禧攻略》乍看唬人,細品之下卻缺乏足夠的嚼勁,於精神營養略有欠奉,做一道開胃小菜綽綽有餘,但還不至於當一盤硬菜。
而劇集所引發的網路效應,讓大家願意去補習相關傳統文化知識是好的,但是說到此劇的傳承效用,似乎還只停留於表面。
其實宮廷戲可以挖掘的東西還有很多,但偏偏最易被搬上螢幕的,卻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宮闈。
或許正是時無英雄,才得以使豎子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