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隨著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熱播,這句古詞也讓大家津津樂道,仔細探究一番,不免感觸萬千:
《如夢令》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這是一首小令,寫的是在一個春夜里下了一場雨,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而花事卻是凋零。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不解詞人之情,以「海棠依舊」敷衍答之。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多數讀者的解讀是反映出作者惜春傷春之情,並表達對自己年華消逝的嘆惋之怨。我想,「綠肥紅瘦」的惜花之情是否體現了易安很深的自戀情結?
一個女人如果過得是衣食無憂的生活,她們就可能會很滿足而不思其它。但是李清照就不同,自小勤奮好學,頗有個人思想,李清照早年以一首《醉花陰》得到很多的讚美,德夫情獨鐘此詞,再三說:「‘莫道不銷魂’三句絕佳」。雖然一生徘徊在愛與痛的邊緣,但也因此而作得一手好歌詞,留給後人無限的讚美和追憶。
十八歲與趙明誠喜結連理,趙明誠也是有才之士。李清照確確實實過了一段幸福日子,然而一種沒有懸念、沒有奮鬥目標、高處不勝寒的感覺,時常襲擊而來。婚姻和生活的美滿使一切來得太突然,就如天降大喜,很容易在瞬間使人無所適從,心里有一種虛空的感覺,對生活的憧憬,對未來的神秘感都被抽空了。表面上的幸福掩飾不了李清照詩人般的敏感情愁。李清照活得清醒,清醒得看見自己詩人般的心境就要毀滅在幸福生活中了,所以忽然有一種焦慮,憑酒也化解不了。
她所作《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東籬把酒黃昏後」、「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不正是李清照心靈孤高自戀的寫照。其作「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無計可消除的並不是相思之愁,而是一種因「不能追尋」而起的失落感。早期的李清照,大多時候陷在這種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環境中,正如一個好賭的人,如果每次都是贏,那種痛苦外人是很難體會的,所以往往快樂的賭徒是那種有贏有輸的人。
有人拿朱淑真和李清照比較,認為兩個才女相差最大的地方是嫁人不同,後人大多認為朱淑真受婚姻不幸的影響,因此作詞水平遠遠不及李清照,這是沒有任何依據的。女人像李清照,她的幸福只有她自己才能掌握,李清照活得清醒,所以有許多不幸,如果她能接受好日子,老實跟趙明誠收藏金石書畫,糊塗一點,不那麼自戀,平平淡淡的幸福生活早就屬於她的了。其詞《攤破浣溪沙》: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此詞已暗中表明,終日無所事事的生活,在一場秋雨的催促下,人似病非病,精神彷惶,寂寞無聊始終有天會爆發出來。
趙明誠死後,李清照處境淒涼,但這並不是因為趙明誠之死造成的,後人讀書,往往不注意這一點。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即使趙明誠不死,晚年的李清照也不會很快樂,更不可能在詞作上更進一步。其詞:「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是一種感情解脫後的感慨,人生如果早就明白「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境況,又何必活得太清醒?李清照明白這道理後,卻又不得不清醒了。其詞:「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雕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幸福總是有愛與痛的混合,趙明誠死亡時,李清照44歲,屬中年喪夫。後來李清照改嫁小吏張汝舟,不到一年離了婚。李清照又曾發表大量文章批評當紅作家,蘇軾、歐陽修都難逃其責,更有《瀨玉詞》詆訶時人,傲視男子。晚年的李清照,好像忽然間有了堅強的生命力,生活雖然不好過,但那時她心靈的充實感是前所未有的,苦不在心頭,痛不在胸口,算是幸福的了。
其晚年所作《永遇樂》,有「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拈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的感慨,看透世間事,心也平靜多了,能有心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生活應該算是坦然從容了。
人生有愛有痛才是完整,大凡我們看人評書,好給出一個結論。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前此太白,並稱詞家三李,如此相提並論不知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是憂是喜,我們回想李清照的詞作,也是感慨一下而已,生活的好壞,一言難盡,正如李清照所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編輯:為愛而歌 圖: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