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部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這部教育大戲改編自作家吳曉樂同名小說,副標題是:被考試綁架的家庭故事。
現在這部台劇在海外非常的火,海外華人們看完直呼「深刻而過癮」「所有華人媽媽都應該看…」
豆瓣上的評分高達8.1分,號稱台灣版「黑鏡」。
劇中用五個獨立的事,描述了家庭中因追逐分數的考試制度而扭曲的親子關係,以及單一的成功價值觀,望子成龍的比較心和控制欲。
小編挑選了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三個故事給大家。
《媽媽的遙控器》
15歲的小偉跟離異的母親一起生活。
為了參加畢業旅行,小偉偽造了成績單,然而奇怪的是,他發現自己永遠卡在星期三那天。趕不上的公車、載著百合花的司機、討論畢業旅行、偽造成績單…
小偉一遍又一遍地遭遇相同的經歷,永遠停留在可怕的星期三。
直到媽媽和他說,「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原來,媽媽拿到一個可以控制孩子時間的遙控器,如果小偉有哪些地方做得讓她不滿意,她就會選擇讓時間倒流,直到小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為止。
媽媽拿著遙控器讓小偉變成了自己滿意的樣子,朝著自己所認定的「真理」堅定不移地邁進,慢慢變得瘋狂而偏執。為了讓小偉做到完美,從生活到學習,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倒帶重來。小偉也因此陷入了崩潰,數次嘗試自殺。
面對小偉的自殺,媽媽選擇的是讓時光倒流,當小偉絕望地問「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時,媽媽的回答是「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這種極端又畸形的愛,讓小偉失去了反抗能力。
《貓的孩子》
貓的孩子跟媽媽的遙控器劇情相似,兩位媽媽都把自己的人生悲劇和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一起,把孩子養成自己滿意的樣子。
阿衍媽媽遭遇了丈夫的家庭暴力卻不肯離婚,她把原因歸咎於自己沒有教好孩子。為了讓丈夫回家,讓親戚尊重自己,她開始強迫阿衍考試拿「滿級分」,這樣才能變成有一個「有價值的人」。
在這種「唯成績論」的壓迫下,阿衍的精神開始出現問題,他看見了另一個平行世界。只要他殺死了貓,考試就能拿到「滿級分」,於是,他開始殺害自己救助的小貓。
最終,阿衍的行為被發現了。在去警察局的路上,他忍不住質問:「你愛我嗎?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他拼盡全力讓自己變成父母期待的樣子,但父母只能看到他的成績,看不見他的痛苦和掙扎,連一個擁抱都不願意給予。
《茉莉的最後一天》
成績優秀、乖巧可人的茉莉突然跳樓身亡,媽媽一直不解,想通過茉莉的大腦來尋找殺死茉莉的兇手。直到一天,她通過一項新科技,在茉莉的意識中看見了自己的模樣。
林媽媽是留美博士,為了督促孩子學習和成才,特意辭職,做了全職的家庭主婦。在她看來,自己是愛著孩子的,為了孩子願意犧牲一切——「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什麼都給你們好的,起早貪黑地幹活都是為了你們,為了這個家。」
「乖孩子」茉莉從小順應著媽媽的期望長大,但就算她考上北一女中,控制欲非常強的媽媽卻還是不滿足,認為女兒還能做的更好,這樣的教育方式給茉莉造成巨大的壓力與痛苦,茉莉甚至嘗試割腕自殘,她曾絕望地說過:希望哪天考砸了,媽媽要打她時看到這些傷痕,可能會很難過,可能會跟她說對不起。
影片最後,通過心理醫生的幫助,媽媽了解到原來她從小到大都是在逼自己的女兒,她親手撕毀了女兒想要成為作家的夢想,她用親情以及道德綁架了自己的女兒,她才是真正的那個殺害了女兒的真兇。
「如果你覺得看了不舒服的話,是因為那些都是真實的,那些孩子就是這麼不舒服,而且現在可能還有更多孩子一樣的不舒服!」
絕大部分的親子關係中,父母都是習慣於發號施令的一方,他們聽不見或者不願意聽孩子的想法。長期下來,孩子也放棄和父母溝通,把自己的心事都藏起來。但看不見的問題不代表不存在,它只是缺少一個爆發點。
一味地批評父母,沒有太大的意義,我們只希望能通過這部單元劇,讓大家看到這種被扭曲的親子關係。
正如龍應台說的: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