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摘要:相較於前兩年的Freestyle和skr skr,這個曾經迅猛闖進觀眾視野的節目與文化,已然從「非主流」成為了「準主流」,也給《中國新說唱2》帶來了綜n代幾乎無法避免的新桎梏。說到底,在說唱技巧帶來的新鮮勁而過去以後,在當下的綜藝市場中,發力青年文化早已成為互聯網平台的「正確方向」,街舞、偶像養成等節目品類不僅扛起了頭部綜藝大旗,也撬起了粉絲經濟的活力。
文 | 袁佳琦
踩著滑板飛速穿梭在人群中的年輕人,Livehouse門口聚集的「嬉皮士」們,露天野球場的3v3籃球賽,和在城市中心隨處可見打扮「嘻哈」的年輕人們,構成的文化圈層,成為一座城市的青年風向標。
這些街頭文化、垂直圈層,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被迅速挖掘,嘻哈、街舞、電音、街球、樂隊、滑板……各中翹楚被里里外外翻找數遍,小眾文化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被「拖進」大眾視野中審度放大。
他們成為內容製造者的新靈感,資本的新素材,一次次激起圈層效應的渴求或憤怒。內容製造者們想要迅速融入這種文化里,想要和不同的年輕人更靠近一些。故事起源於2017年的《中國有嘻哈》,和它掀起的網綜市場的革新,青年文化新浪潮。
作為圈層節目的出圈「元老」,今年已經是愛奇藝做說唱節目的第三個年頭。《中國新說唱2》開播當天,意外「溫柔」的吳亦凡成為觀眾們的心照不宣,在為數不多的相關話題中,「吳亦凡變了」成為話題焦點。
和兩年前的《中國有嘻哈》相比,「流量製作人」吳亦凡反復強調的「Punchline」,已經不再是一個巧妙闖入大眾視野的「特別」的圈內語言。相較於前兩年的Freestyle和skr skr,這個曾經迅猛闖進觀眾視野的節目與文化,已然從「非主流」成為了「準主流」,也給《中國新說唱2》帶來了綜n代幾乎無法避免的新桎梏。
被稱為今年最嚴製作人的熱狗和張震嶽,在對選手接連不夠滿意之後,表示「你們很優秀」,「但這種形式我們見了太多,你需要更特別一點。」
觀眾又何嘗不是同樣的想法?
當「小眾」不再占據「神秘文化」的高地,它與主流市場的關係,是能夠找到持續推動彼此的力量,還是「出圈容易,持久很難」呢?
回歸Real,「新說唱」第二年欲重返「街頭」?
2018年,在《中國新說唱》第一季的發布會上,吳亦凡特意介紹了身上的裝飾,那是一款由設計師精心打造的中國風項鏈,在幾期節目中,它都掛在吳亦凡的脖子上。
在《新說唱》第一季的節目里,製作人吳亦凡也給予了來自清華大學的說唱選手認可,「非常適合融入中國風韻味的選手」、「非常符合節目主題」。「中國風」是《新說唱》想要塑造的形象,而「一種新的面貌,和新的價值取向」似乎是「新說唱」想要與「有嘻哈」區隔開來的一面旗幟。
節目播出後,和彼時的同期綜藝一同呈現著「根正苗紅」狀,操縱感明顯的「氣質正確」,讓節目剛出生時的銳氣不再。
很快,打著「說出正能量,唱出大情懷」 solgan的《中國新說唱》第一季,在一片peace&love中,讓觀眾看到了強烈的求生欲,於是在打分平台給出了缺失的「real」部分。
導演深知,2019年的《中國新說唱》顯然需要做出改變了。
在愛奇藝IJOY悅享會上,《中國新說唱》總導演車澈曾坦露了自己的想法:第一季《中國新說唱》因為節目組精心挑選參賽選手使節目缺失多樣性,但也確實推出了有特色的選手;因為節目組的謹小慎微並沒有突出嘻哈音樂的個性。而今年,《中國新說唱2》將重新回歸Real的本質,並恢復了以往的體育館海選同時回歸「街頭」,變得更加swag。
要如何變得更swag?
OG新秀正面對決,硬核賽制成「反套路」武器?
想要抓住觀眾的眼球,最直觀的做法或許是「反套路」。
「街頭」、「swag」的元素,在節目中體現在阿卡貝拉海選的體育館,和街頭球場。而在賽制上,去年的「60s晉級賽」被直接替換為「阿卡貝拉無伴奏人聲」,給年復一年增加的選手們造成了更大的壓力,但也不妨礙節目里的「人才輩出」。
在首期節目中,有選手唱著唱著劈了個叉,也有選手浮誇的跳到台上來了場舞台秀,參賽的選手們身份也五花八門,有想要成為職業說唱歌手的街舞世界冠軍,有穿著韋德球衣想來打籃球的女選手等等,不一樣的選手展示了一樣的「特別」。
事實上,今年的選手中依舊不乏圈子里的知名OG和初生牛犢的新秀,在千人阿卡貝拉海選環節,大神西奧sio、龍井說唱孫驍、GOSH廠牌的霧都「本都」,12歲出唱片的麻吉弟弟周立銘等等,在第一集播出後,這些「明星選手」統統處於被淘汰狀態。
黃旭更是直接diss台下拿到通關金鏈,並還在為其他選手爭取機會的京派說唱代表——龍井說唱孫旭,「你該把你的讓出來,你唱的沒他們好。」
有觀眾一時不知節目意欲何為,將OG淘汰難道僅僅為了給新秀更多機會?
而節目第二期播出後又讓觀眾嘗到了熟悉的剪輯「味道」。西奧sio、霧都、孫驍等實力選手統統被回歸,而黃旭面對孫旭的正面對決也將在第三期播出。
這似乎是種反套路的新方式,不同的節目,賽制一樣的「簡單粗暴」。在愛奇藝隔壁節目組的《樂隊的夏天》,秉持著「30支樂隊先淘汰一半,再淘汰一半」的原則。用神仙打架的方式,將圈層的固有定義打碎重組,比如痛仰樂隊在改編作品環節被面孔樂隊淘汰,再比如《中國新說唱》第二期的1v1 battle中功夫胖被楊和蘇淘汰。
這更像是一種宣告:無論在圈層地位如何,被圈內固化的印象影響多大,在競技節目中,都要遵循大眾的規則審度。化繁為簡又硬核的賽制,或許也是綜藝節目「反套路」的武器。
有業內人士表示,小眾文化節目很難迅速匹配出系統化流程和商業化的鏈條,這樣的節目品類或許會讓人眼前一亮,而在新鮮感逝去後,又能夠「冒險」多久?
稀缺性不再,小眾文化還能「冒險」多久?
在嘻哈之後,內容創造者及資本掀起了一陣追趕潮流趨勢的「小眾熱潮」。
除了說唱綜藝,街舞綜藝,滑板綜藝等街頭文化類節目,樂隊綜藝已經成為幾大視頻網站在今年的「必爭之地」。但成功從來不可以被復制。之後出現的圈層文化節目,盡管也製造了一些作品和樂隊登陸討論話題,但相較於2017年的《中國有嘻哈》,似乎還欠缺了些全民式瘋狂。
現在看來,在讓年輕人了解嘻哈音樂這一步上,《中國有嘻哈》毫無疑問是成功的,而成功的塑造了嘻哈這一IP之後,在接下來,繼續圍繞青年文化呈現的嘻哈類節目的出現就顯得順理成章。目前來看,並沒有一檔泛嘻哈類的節目出現,平台們紛紛轉頭髮力其它圈層文化,企圖製造下一個「圈層爆款」。
說到底,在說唱技巧帶來的新鮮勁而過去以後,在當下的綜藝市場中,發力青年文化早已成為互聯網平台的「正確方向」,街舞、偶像養成等節目品類不僅扛起了頭部綜藝大旗,也撬起了粉絲經濟的活力。小眾文化被袒露在大眾視野後,利弊初顯,小眾圈層的og老炮兒,成為大眾視野的「初生牛犢」,文化壁壘被放大,而真正做內容的創造者們,除了文化廣度之外,更需要深度。
接近年輕人,探究青年文化圈層是視頻平台不可割捨的文化方向,初生牛犢般的銳氣是勢不可擋,但開拓者對文化的耕作達到一定程度後,還能在大眾視野里冒險多久,或許是一件有關「深度」與「長度」的事情。
END
>《中國新說唱2》難成「爆款」背後:從「非主流」變「準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