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長安十二時辰》忽悠,傳信的望樓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籌謀體娛文創部履行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康翔宇)改編自馬伯庸小說《長安十二時間》的同名網劇6月27日悄然上線。豆瓣8.6分重新整理了近幾年國產古裝劇的口碑,一眾網友被這部良心國劇圈粉。劇中所呈現的盛唐長安被網友吹爆,熱烈的西市、全城狂歡的上元節、劇中人物的原型、神秘且權利巨大的靖安司、傳遞資訊的望樓系統、旅賁軍、龍武軍等眾多內容讓觀眾們眼花紛亂。有網友表示:「沒想到有一天我看國產劇也非要看字幕才行。」而這些內容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還是為了劇情杜撰出來的呢?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特別邀請了中國唐史學會的專家,帶您一起重回大唐。這份科普將幫你步入唐朝情境,了解這部劇到底帶火了多少歷史「土特產」。

別被《長安十二時辰》忽悠,傳信的望樓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 娛樂 第1張

西市|大唐國際商品交易中心

《長安十二時間》伊始,一名官員站於城門之上,隨同著鼓聲大聲宣讀詔書,「上元節西市開市,商隊無論來自何方何國,只需一次勘驗入市,此後十二時間內,皆可於坊間自由來往」。城門外各路商隊雲集,穿戴不同服飾的商人牽著滿載貨物的駱駝早已經火燒眉毛,隻等城門一開,進城開展貿易活動。

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唐史學會會長杜文玉介紹說,西市作為當時長安城中兩個市場中的一個,確切具有買賣交易的功效。它和與之對應的東市分別位於長安城東西兩側,四面被坊區環繞。

而據洛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中國唐史學會理事毛陽光介紹,東、西兩市面積一樣,都是兩個坊大小。「史書中記載,西市長600步。但我們實際測量發現,其實它是一個東西長,南北略短的一個長方形。」

劇中西市開市是在巳時,「史料記載,東、西兩市每天午時開市。午時擊鼓300下而開市,日暮前七刻,擊鉦300下而閉市」。「實際上,西市早在隋朝設計規劃長安城時就已經有了。」杜文玉說。

而售賣的貨物,西市的品種也要遠遠多於東市。東市主打國內市場,奢靡品的天堂,和現在的三里屯相比只差街拍,西市是國際性大市場,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買不到的。因為東市和西市,「東西」的說法從此產生。據史料記載,西市商品,吃穿用,行行都有,要嘗美食,有酒肆、茶樓、飯店、餅團子鋪、果子行、魚行,要穿新衣,有絹行、帛肆、綢行、大衣行、帽行,要點綴形容,有首飾行、珠寶行,日用雜物,有秤行、油靛行、炭行、燈燭行、磨行,求醫問藥,有藥行、飲子行。甚至一些聞所未聞的東西,也可以在西市找到。

唐朝文學家段成式在他專門記錄各種奇聞怪談的《酉陽雜俎》中曾記載,在西市曾有一種叫「狼巾」的東西,實際就是狼的筋;書中還有記載,有人收到一件香羅帕包著的寶物,但看著就像生銹的釘子,不知為何是寶。拿到西市,請胡商一看,胡商驚訝地說:「這是寶骨啊,值一千萬。」

西市的物品之所以這麼豐富,胡商功不成沒。胡商,指的是西域來的商人,他們有波斯人、回鶻人、阿拉伯人,但主要是粟特人。粟特人原居住中亞一帶,特別善於做生意,帶著天南海北的貨物,年年奔走在絲綢之路上,中國、波斯、印度、阿拉伯乃至歐洲,到處留下他們的足跡。因此,西市里胡商的店鋪,貨物新奇別致,特別受到顧客的青睞。所以,當時的西市,堪稱是全球商品集散地,同時也展示出唐朝包容、自由的社會氣氛。

但遺憾的是,如此光輝熱烈的西市,卻跟著唐朝的衰落,被一場大火徹底摧毀。

上元節|全民狂歡三天三夜

《長安十二時間》故事發生在正月十四至十五,上元節的24小時內。狼衛選擇在這一天行事,不為別的,就是因為上元節當日,長安城里一定是人山人海。

毛陽光介紹說,唐朝長安城履行宵禁制度,天天早晚特按時刻,城門、各坊坊門都會開閉。「一更三刻到五更三刻宵禁時間段是禁止行人在街上行走的,一旦發現按律打五十大板。但如果有特殊情形,比如疾病、生育和死喪則可以通行。」

而每年的上元節,這樣嚴厲的宵禁制度會被暫時撤消。杜文玉告知記者,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撤消宵禁,文武百官和全城國民可肆意狂歡。而這三天上元節,自然也成為長安國民一年一度縱情玩樂的重要節慶。全部長安城沿襲著隋朝就有的上元張燈的民間習俗,被萬千燈火裝潢起來。

《朝野僉載》中記載:「上元燈節正月十五、十六夜,於京師安福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玉,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宮女千數,衣羅綺,曳錦繡,耀珠翠,施香粉……妙筒長安、萬年少女婦千餘人,花服、花釵、媚子亦稱是,於燈輪下踏歌三晝夜,歡欣之極,未始有之。」

由此可以看到,唐朝的官方燈會,極為奢靡隆重,燈型繁多。唐中宗景龍四年(710年)上元之夜,中宗就與皇后出宮觀燈。當時,還出現了利用熱動力學催動花燈滾動的「影燈」。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時期,二十丈高的燈輪、燈樹已經不夠用了,直接上「燈樓」。李隆基有燈樓三十間,高一百五十尺,懸珠玉金銀,微風一至,鏘然成韻。

每逢上元節,長安城內喧鬧非凡,有時候車馬實在太多了還會出點事故。比如天寶十年的上元節,楊貴妃的兄弟姐妹要去西市夜遊,成果車馬在西市門口撞上了廣平公主和駙馬一行。西市門窄,而雙方都仗著自己是皇親國戚,各不禮讓,成果就爭執起來了。公主就回去找父皇哭訴,唐玄宗一怒之下不僅殺了楊氏的家奴,還將駙馬免了官。

望樓|這是虛構的,治安靠街鋪

在《長安十二時間》中,長安城內各處都分布有高塔,名曰望樓。在第一集中李必就為觀眾們詳細講述了望樓的用途——監控輿情以及實時傳遞資訊。而跟著狼衛入城後,望樓實時將狼衛在城內動向傳遞給靖安司的一系列操作讓觀眾們眼花紛亂。

不過,這套極其炫酷快捷的望樓系統,卻並不是當時真實存在的。唐代是有望樓的,望樓就是「崗樓」,是特殊的軍事用語,而望樓的主要作用是監視,並不能傳輸過於複雜的信號。在唐代邵謁《顯茂樓》中曾經說到「惟有望樓對明月」,可見唐朝已經出現了望樓。杜文玉告知記者:「但長安城中,並沒有像望樓這樣的監控設施。但與它相似的,是一種叫做街鋪(史料稱為武侯鋪)的設施。」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長安城總面積約為84.1平方公里,東西南三面各有一個城門,城中人口鼎盛時可達百萬。城區由三個部分組成:三座宮城,分別為太極宮、大明宮及興慶宮;一座皇城,為中心各機構的辦公場所;其餘的就是供人居住、生活,由東西南北街道分割而成的坊區,大小不一共108個,其中除了有民居外,還有店鋪、寺廟等。「可以說是組成長安城的根基單位。」杜文玉說。

而依照當時唐朝制度的規定,在城門、每個坊的坊角,均設有街鋪,且街鋪的大小不一,大城門設置的街鋪規模最大,有戰士約100人,大鋪30人,小城門20人,小鋪5人。而依據杜文玉所介紹的長安城規模,我們不難猜度出,當時長安城中街鋪數量至少有100多個,配置戰士數量可達數千人。

那麼設置這麼多街鋪是為何呢?「街鋪的主要職責就是巡視街道,相當於現在我們的治安點吧。」杜文玉說,在街鋪里的戰士主要是左、右金吾衛,主要職責就是負責長安城的治安。「就是長安城的巡警。一旦他們抓捕到罪犯,會交給京兆府、長安縣、萬年縣這三個政府機構,由他們來審理,同時這三個機構也有維護城市治安的職能。」

毛陽光也指出:「當時長安城內各坊的坊牆都不高,人們隨時都可以看見坊里的情形,也是出於安全考慮,城里不會設置像望樓這樣的高層建築。」

那麼,碩大的長安城,是如何進行資訊傳遞的呢?

《長安十二時間》中,望樓系統傳遞資訊的過程中,隨同有鼓聲。狼衛曹破延在修面時問修面師傅鼓聲為何意。

「擊鼓確切是當時長安城傳遞資訊的一種手段。但主要是為了提前告訴長安國民以及各街鋪城門、坊門的開閉時間。」杜文玉介紹說,依據唐朝的規定,長安城的城門、坊門的開閉都有特定的時間。時間快到時,東西朝堂開始擊鼓,聽到鼓聲的各個街鋪依次開始擊鼓,「它就像是接力一樣,很快能傳遍全部長安城。國民們聽到這個鼓聲就知道什麼時候要開閉城門、坊門了,該出門的出門,該回家的回家。」

而據史料記載:「日暮,鼓八百聲而門閉;五更二點,鼓自內發,諸街鼓承振,坊市門皆啟,鼓三千撾,辨色而止。」「街鋪擊鼓的另一個作用就是報平安,各個街鋪之間互報平安。」杜文玉彌補說。

毛陽光告知記者,在唐朝時,資訊傳遞的門路主要還是人和馬,「驛站的快馬可以說是最快的傳遞手段,也有烽火台之類的設施,這就另當別論了」。

這就與《長安十二時間》中的一個細節相kiss合,望樓在將資訊傳遞出去後,最後還是由一名背插兩隻長翎、身掛鈴鐺的戰士傳達給靖安司。望樓、街鋪、烽火台等設施,只能傳達簡單的信號或特定的資訊,而較為複雜且精確的資訊細節,還是要由人來傳遞。

而古人還有效鴿子作通訊東西則有明確的記載。五代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隻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有學者認為,唐人用飛鴿傳書,或受波斯人影響。《酉陽雜俎》記載:「鴿,大理丞鄭復禮言,波斯舶上多養鴿,鴿能遨遊飛翔數千里,輒放一隻至家,認為平安信。」

人物原型|易烊千璽扮演的李必來頭大了

靖安司作為《長安十二時間》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政府機構,承擔著全部國家的諜報收集、數據管理等重要工作,可以說它是全部唐朝的資料庫和處理器。而實際掌管這個機要部門的,倒是個年紀輕輕的少年——易烊千璽扮演的李必。

拋開易烊千璽的演技不談,李必在劇中所呈現出的人物形象,除了學識賅博外,最重要的就是他運籌帷幄的才能和與年紀極不相符的社群平台。這在李必在劇中第一次露面時就有所論述:「七歲與張九齡稱友,九歲與太子交,何監是吾師,王宗汜將軍是吾友。」這里的張九齡是唐玄宗時期的真實人物,位居宰相,就是玩飛鴿傳書的那位;太子劇中名為李璵,這與唐肅宗李亨的曾用名相符;何監何執正的原型是賀知章,人稱「賀監」,劇中出現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東風似剪刀」證實了這一點;王宗汜原型則為王忠嗣。

李必的自述可以看出,其在朝中有十分強盛的人脈資源,自幼便與權利中心的人物為伍,而這就與史書中記載的一位唐朝傳怪傑物不約而同了。這個人就是在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皆被重用,並曾官至宰相的李泌。

據《新唐書》中記載,李泌出身趙郡李氏遼東房,自幼聰穎,精通黃老學說(道教早期教派之一),有神童的美譽,深得唐玄宗賞識,令其待詔翰林。在朝中,李泌與宰相張九齡私交甚好,張九齡更是稱他為「小友」。

而在《舊唐書》的記載中,李泌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開始輔佐唐肅宗李亨,李亨更是稱他為「先生」。李泌入朝議論國是,從制書文誥到將相升遷,無所不預,史稱其「權逾宰相」。唐肅宗外出時,李泌陪伴車駕,眾人指著他說「穿黃衣的是聖上,穿白衣的是山人隱士」。肅宗曾對他說:「你曾經侍從過上皇(唐玄宗),中間又做過我的老師,如今下任廣平王(唐代宗李豫)行軍司馬,朕父子三代都借助了你的道義。」

「李泌在唐肅宗、唐代宗以及唐德宗時期,對於全部唐朝的政治決策都有突出的貢獻,尤其是在平定安史之亂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毛陽光告知大河報記者。另外,由於他自幼癡迷黃老學說,並自稱「山人」,所以對權利並無愛好,在受人排斥時總會歸隱山林,參悟道法,「等到皇帝需要他的時候,他就重新入朝參政。這無形中也讓他在殘暴的政治鬥爭中總能全身而退,並深得四朝皇帝信任」。

杜文玉說,《長安十二時間》中將李泌塑造成一個修道之人,是與史實相符的。「他確切經常在皇帝眼前講道說法,但這也可能是他保護自己的一種方法,實則他還是一個政治家。」

而對於靖安司這樣一個政府機構,杜文玉和毛陽光都表示,這個機構在歷史上並不存在。杜文玉說,負責長安城內治安的主要還是左、右金吾衛、京兆府、萬年縣和長安縣這些機構。毛陽光則指出,唐代的禦史台具有傳聞奏事、巡視地方的功效,或許與靖安司的一些職能有相似之處。(編纂 袁敏)

[db:标题1]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