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凡的粉絲,千萬別當民族主義和偶像工業的炮灰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文 | 路西法爾

《誰是Kris Wu?為什麼愛莉安娜·格蘭德的粉絲對他這麼惱火?》專注中國報導一百年的InkstoneNews以此為標題報導了最近的推特熱門話題「Kris who」事件。

「Kris Wu」就是中國的人氣偶像吳亦凡的英文名,11月2日他發行了自己的新專輯《Antares》並一口氣占據了iTunes美區下載榜前十名中的七個,力壓愛莉安娜·格蘭德和Lady Gaga。

古語道:「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華人樂手在美國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當然要大力宣揚一番了,看看吳亦凡工作室公告中的這一串「第一」:

吳亦凡的粉絲,千萬別當民族主義和偶像工業的炮灰 娛樂 第1張

可是美區iTunes用戶哪認得這個在推特上只有15萬粉絲的亞洲明星啊?於是大量不明所以的老外們開始尋找這個神秘的「Kris Wu」,「Kris Who」成為了推特熱門標籤。

一開始,推特用戶們懷疑這張專輯使用了機器人程序刷榜。很快人們就發現:刷榜的不是機器人,而是活生生的真人!他們都是吳亦凡粉絲,按照社交媒體上完整的刷榜攻略攻陷了iTunes美區。

吳亦凡的粉絲,千萬別當民族主義和偶像工業的炮灰 娛樂 第2張

具體操作方法很瑣碎,簡單說就是粉絲通過反復花錢購買下載,幫助偶像製造虛假繁榮的景象。

粉絲控評現象被揭穿之後,美區iTunes凍結並最後刪除了這些造假數據,於是吳亦凡的單曲掉出了排名前一百,之前一直被壓制的愛莉安娜·格蘭德終於登頂,國內的公眾號紛紛對吳亦凡的粉絲展開了群嘲。

吳亦凡的粉絲,千萬別當民族主義和偶像工業的炮灰 娛樂 第3張

而不甘心的粉絲也向微博路人、推特用戶展開了反擊。

吳亦凡的粉絲,千萬別當民族主義和偶像工業的炮灰 娛樂 第4張

如果事件到此為止,只不過是一場鬧劇。

但11月7日,另一位「流量明星」張藝興為吳亦凡背書,並放出豪言:「不相信中國人行的 可以滾遠點」,隨後新晉偶像蔡徐坤又誇讚張藝興:「最後一句話 相當帥了」(偶像們為什麼打字都不用標點符號?)把這事拔向了民族尊嚴的高度。

吳亦凡的粉絲,千萬別當民族主義和偶像工業的炮灰 娛樂 第5張

吳亦凡的粉絲,千萬別當民族主義和偶像工業的炮灰 娛樂 第6張

這就很搞笑了。

粉絲控評這事正不正當姑且放下不談,iTunes的下載排行榜是一項很了不起的榮譽嗎? 何況,粉絲說自己是真金白銀為偶像刷榜,有沒有想過,既然這個榜單如此好刷就說明其規則的漏洞就很大,既然漏洞很大權威性就不高,刷下來又有什麼意義呢?

很明顯,這事在很多粉絲眼中,和「沖奧」——衝擊奧運金牌和奧斯卡獎——在本質上是差不多的,都是為了證明中國人行……但你們真的只是唱了幾首歌,怎麼就關係到「中國人行不行」了呢?

都淡定些,現在不是霍元甲和陳真的年代了。

就算美國人因為這件事而去推特找了「Kris Wu」,也只是把這件事當花邊新聞看,會因此而喜歡上他只是中國粉絲的一廂情願罷了。

說白了,刷榜事件除了可以拿回國內對不了解北美樂壇的路人吹噓一番,滿足一下粉絲的虛榮心之外,對吳亦凡本人在北美的發展沒有任何肉眼可見的好處。

吳亦凡的粉絲,千萬別當民族主義和偶像工業的炮灰 娛樂 第7張

刷榜事件激發的是「中國文化軟實力輸出,衝擊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的民族主義想像,只不過有的人從中看到的是「粉絲的力量」,有的人看到的是「水軍的力量」而已。

當下微妙的中美關係大背景又會給這種分歧染上意識形態色彩。盡管「為國爭光論」和「丟人丟到國外論」兩派爭得面紅耳赤,互相指責對方是「跪久了站不起來」,其實同樣是在民族主義話語系統里尋找論據。

如果說「Kris Wu」事件里有什麼是「真問題」,那就是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中國網民、中國的年輕一代對於國際流行文化實際上仍然很隔膜。

粉絲只顧埋頭辛苦刷榜,根本沒意識到iTunes排行榜是個什麼東西;各路公共號在用誇張地語氣調侃粉絲之前往往先要「科普」一番愛莉安娜·格蘭德是誰。

吳亦凡的粉絲,千萬別當民族主義和偶像工業的炮灰 娛樂 第8張

愛莉安娜·格蘭德

網路時代看上去每個人都能夠自由地獲得任何信息,但實際上人的精神世界仍是一座座封閉的孤島,應該問的問題是:是什麼割裂了年輕人的想像力?

民族主義無疑是問題的源頭之一。

的確,互聯網讓我們有機會和本民族之外的人有了更多的交流。然而大多數人實際上關心的並不是他者,而是關心「他者眼中的我」。就像吳亦凡的粉絲,在意的其實是「外國人眼中的中國」;而吳亦凡粉絲的批評者,眼中也有一個完全不同的「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的形象。正是這種時刻處於「他者凝視」下的焦慮催生了正反兩個方向的網路民族主義。

想像力受制於民族主義話語的另一個徵兆就是批評家們完全不理解民族之外的話語,凡事都愛用「中國/美國」這樣單一的思路來思考,忽視了一個現象背後階級、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等紛繁複雜的社會因素。

比如粉絲為偶像刷榜這件事,起源於韓國流行文化。

吳亦凡的粉絲,千萬別當民族主義和偶像工業的炮灰 娛樂 第9張

「韓流」之所以在青少年之間特別流行,是因為青少年正處於一個特別渴望外部世界認同的時期。統一行動、刷榜應援提供了一種集體認同,在一個推崇個人成功的原子化世界里,「韓流」的給粉絲提供了一種短暫的歸屬感。

這和中老年人喜歡跳廣場舞的心理機制也沒有什麼區別,既不崇高也不卑下,是一種完全可以理解的心態(盡管未必認同其具體做法),而主流輿論對於年輕人的粉絲文化則過於苛刻,迫使年輕人將正常的追星行為切換成「為國爭光」來構建自己行為的合法性,無意中助長了民族主義話語的再生產。

在這件事里另一個需要被反思的對象則是偶像工業。

正如前文所述,攻占美區iTunes榜是一件沒什麼卵用的事情。是誰想出了這種low穿地球的行銷方式?要麼是為了貽笑大方,要麼就是自導自演——畢竟吳亦凡和愛莉安娜·格蘭德其實同屬於環球音樂公司。

吳亦凡的粉絲,千萬別當民族主義和偶像工業的炮灰 娛樂 第10張

偶像工業也有很多種,在國內最火的流量明星吳亦凡、張藝興、蔡徐坤等人都走的是模仿韓國的路線,反觀效仿日本AKB48的SNH48,礙於的版權環境、國人的消費習慣就始終火不起來。

吳亦凡的粉絲,千萬別當民族主義和偶像工業的炮灰 娛樂 第11張

韓式偶像工業從選秀開始就不斷通過話題誘導粉絲消費,從這個行業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韓流」的本土化之路無疑比日本女團制更加成功。

但「韓流」也有巨大的副作用,就是在短期內收割大量粉絲,透支粉絲對偶像的熱情,難以長久維持。像SMAP、嵐那樣能紅上十年、二十年的偶像在K-Pop里是不可想像的。長遠地看,偶像和粉絲都是偶像工業的利用對象。

吳亦凡的粉絲,千萬別當民族主義和偶像工業的炮灰 娛樂 第12張

SMAP

既然要收割粉絲,那麼造勢、刷榜就成了題中應有之義,只有不斷地製造競爭才能強化粉絲的自我認同,iTunes刷榜事件就是這個思路一脈相承順延下來。吊詭的是,追求自我認同的青年粉絲即使躲過了民族主義話語也難免被偶像工業的消費主義邏輯捕獲。

在這場鬧劇中,傳播民族主義的主流話語、不擇手段製造矛盾的偶像工業都是肇因,而被罵得最慘的粉絲雖然不能說是全然無辜,卻情有可原。

最後給吳亦凡的粉絲們提個醒:為了給吳亦凡刷這個沒什麼用的榜,粉絲們集資了上百萬。雖然這種集資已經成了國內飯圈的常態,但往往缺乏有效的監管。前年AKB總選舉後渡邊麻友吧的吧主被爆出私吞粉絲集資款;兩個月之前鄧倫後援會為偶像集資九萬元慶祝其新劇殺青,結果只換來一桌燒餅都歷歷在目。就算刷榜的那一刻收獲了快感,但背後的帳誰來算呢?如果真地想為自己的偶像刷榜,自掏腰包買張CD就好,這種集資還是少參與為妙。

吳亦凡的粉絲,千萬別當民族主義和偶像工業的炮灰 娛樂 第13張

吳亦凡粉絲刷榜的出發點,自然是為了幫助偶像在娛樂工業中占據更顯赫的地位,讓參與其中的自己也與有榮焉。但悖論在於,粉絲的某些一廂情願的做法,在溢出飯圈小天地後,與真實世界的規則格格不入,引發路人反感,恰恰損害了吳亦凡的社會美譽度和職業實力認可。這恐怕是粉絲一開始根本想不到的。

歸根結底,眼下舶來自東亞鄰國的這套飯圈制度,雖然極大地助力了一碴碴新生代偶像的生成,但它過於以自我為中心的規則體系,遲早會和更大的娛樂產業環境,乃至真實社會發生沖撞。

年輕人在偶像工業為他們營造的虛幻失樂園中沉溺得再久,終究還是發現,外部世界的每一條規則,他們還是都逃不掉。

合作郵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hongmomgs

吳亦凡的粉絲,千萬別當民族主義和偶像工業的炮灰 娛樂 第14張

我沒誇張,這部電影不僅年度最佳,更是懸疑片的一次革命啊!

2018年全宇宙最火的娛樂是什麼?對,《荒野大鏢客2》

這些電視套路大全,真的笑死我了 | 國劇經典

吳亦凡的粉絲,千萬別當民族主義和偶像工業的炮灰 娛樂 第15張

《電影日子·2019電影歷》

365天,365部電影

極致美學設計,增加生活的儀式感

吳亦凡的粉絲,千萬別當民族主義和偶像工業的炮灰 娛樂 第16張

和我們一起

把日子過成電影

吳亦凡的粉絲,千萬別當民族主義和偶像工業的炮灰 娛樂 第17張

掃描二維碼

進入虹膜微店購買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