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他長了一張樸實的臉,除了溫順和淳樸,沒有太多的表情。他既不是一個誇張的男人,也不是一個華麗的男人。隨著年歲漸長,他有了滿眼的平靜和柔和。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在劉德華的電影世界里穿梭,在音樂聲中陶醉,去感受上海灘的大浪淘沙,旺角街頭的燈紅酒綠,異國他鄉的萬種風情。
第一篇 縱橫江湖
如果說電影和娛樂是一個江湖,那已經有太多人在這個江湖里散失了,但還有一個人在這個江湖中一直宜然不動,於是他成了一個唯一可以笑傲江湖的俠客,一個真正的時代偶像······
第二篇 熱血男兒
在劉德華早期作品中,警察的角色已是深入人心,輕車熟路的他演起來毫不費力,表演自然流暢·····
第三篇 一世情緣
《天若有情》對於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恐怕是刻骨銘心的。這部影片中的阿華是一個對老大忠心耿耿、對敵手痛心疾首、對女友一往情深至死不渝的底層小人物。劉德華準確把握住了人物的靈魂,把這種自身遊離於黑社會而心卻富有正義感的”邊緣”角色詮釋得深入人心······《擇自第十放映室》
劉德華二十多年演藝生涯得獎無數,其中音樂獎項更是堪稱世界之最,也因此載入《 金氏世界紀錄》。說到電影,據不完全統計,從1982年主演的影片《投奔怒海》至今,華仔共主演140多部電影,同樣無人能及。很多人說劉德華是香港商業電影的寵兒,不過似乎還可以說劉德華是香港商業電影的巨人,缺少劉德華,香港電影便缺少一分獨特的色彩。2005年,香港UA娛藝院線舉行「全港最高票房電影頒獎典禮1985-2005」,劉德華以17億港元的成績雄踞最高票房男演員之首,由此可以看出華仔在香港電影圈的號召力。閒話少敘,我們看看華仔的經典吧。
《投奔怒海》中的人性關懷
《投奔怒海》是許鞍華在1982年的作品,一個以越南為題材的電影。
這是一部十分沉重的有關政治的影片,片中人物的遭遇和命運,政府對人民的壓迫,生命的脆弱,這些都是我們這些生活在和平時代的人所無法想像無法接觸到的。這麼一個如此沉重的電影給人的感覺卻往往不是對片中人物的憐憫以及對政治的憤怒,而是對生命對人性的反思,因為這個影片雖然是一部有關政治題材的影片,但導演許鞍華更注重的不是表現政治的腐敗,而是表現人性。所以這是一部人性電影,而非政治電影。
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日本記者芥川汐見來到越共解放後的越南拍攝他的專輯,起先他受到了政府熱情的歡迎,在新經濟區看到了生氣勃勃的面貌,好像一切都過得很好,人民生活在逐漸變好。但芥川想拍到的是更真實的照片,在他離開新經濟區深入人民最底層的街區並且遇到小女孩琴娘之後才發現,他所看到的一切都只是政府安排給他看的一些假象。在越南,四處都有人死,新經濟區不是什麼天堂,反而是人民的地獄,被判為反動分子的人就會被帶去新經濟區做苦力。而劉德華所飾演的祖明是在新經濟區回來的人,在籌錢坐船離開越南的時候,巧合之下因為搶劫芥川而再一次的被送回新經濟區,芥川在酒吧夫人那里得知了祖明的這次搶劫是他的生死一搏之後,芥川決定陪同祖明一起去新經濟區而看到真實的新經濟區,心灰意冷的芥川再一次的離開了新經濟區,而在這之後故事人物的慘劇則愈演愈烈。祖明的好友阿成在船到快要離開越南之前在一次挖地雷苦力中被地雷炸死了,祖明則在成功上船之後,在船上被槍殺。而琴娘在弟弟意外死去之後,接著的就是母親在政府的逼迫之下自殺。一切的悲劇都發生在記者芥川眼前,芥川決定把琴娘和二弟送離越南,在她們上船之際,為了送他們離開的芥川卻被槍殺了。原可以安然離開的芥川最後死在了越南,而琴娘他們則奔向了大海。
《投奔怒海》是在香港新浪潮時期尤為著名的一部大作,在香港電影界甚少出現以重大國際事件為題材的電影,這部影片就開創了這一方面的先河,在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獲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以及賺得了1500萬港幣的票房。這部影片更是劉德華的銀幕處女作,與《胡越的故事》和《獅子山下》構成了許鞍華的「越南三部曲」,而真正把許鞍華推向了事業的最巔峰。
這是一部以紀實的拍攝手法拍攝的影片,導演用最客觀的視角向觀眾呈現了如此的一個越南,人民都生活在痛苦之中。在影片中大部分的鏡頭是沒什麼花俏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放在中間,一種最客觀的拍攝手法,而這種手法恰恰給影片帶來了真實感。而在這種拍攝手法下,導演可以不加修飾的把越南人民所受的痛苦呈現給觀眾。導演在利用紀實手法表現主題的時候,也沒有忘了在一些影片的細節上刻畫人物的情感,所以在一些細節上我們更能感受得到越南的人們是怎樣過日子的。就如片中的琴娘與她弟弟在聽到槍聲的時候,臉上表露出來的不是驚惶,而是喜悅。因為當她聽到槍響的時候,她就知道又有人被槍斃了,她就又可以去幫人收屍體賺錢或者從屍體上找值錢的東西。而在這麼慘的情景下,兩個小孩子在屍體上翻找物品的時候卻一點都不害怕,反而是鎮定自如就像在垃圾堆中翻找食物一樣。這一個細節的描寫給人的是一種莫大的衝擊感,尤其是當阿樂站在屍體上要芥川給他照相的這一個畫面,充分的表現出在這種政治社會中的小孩對死亡的麻木,錄影師更是運用了類上帝視角的一個大俯拍視角來拍攝這一切,感覺上就像是上帝在眼睜睜的看著這一切的發生而無動於衷,表現出了人物的渺小,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壓抑感。而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上,導演在後來又刻畫了一個細節,這個細節就是記者芥川在阮主任的餐席上吃半生熟牛肉時,想起了白天看到的死人而犯惡心。在這里,這麼一個大人對死人的反應和之前小孩對死人的反應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把之前對小孩的麻木的刻畫再繼續提升。這些就是導演許鞍華的導演功力,這些就是一部影片所能吸引觀眾的地方。
接下來我要說到影片色調的處理反面。影片整體上基本是暗調,畫面中的越南四處幾乎都是破破爛爛的,房屋牆壁都是舊舊的臟臟的,導演運用色彩給觀眾帶來了越南的第一印象——破敗、醜陋、沒有生氣。而在室內,光線都是很微弱的,人物只要進入到房間內,光線所及的地方我們幾乎只能看到人的臉,所以室內鏡頭基本上都是黑色的。而房屋家庭本來應該是人們最溫暖幸福的地方,但是在這個影片里我們能看到的反而是一個灰暗的家,一點兒都沒有溫暖幸福的感覺,所以在視覺上,影片就已經帶給了觀眾一個信息——越南人民最基本的溫暖幸福都沒有。在一個色調如此灰暗的影片中,出現較多暖色調的地方就只有城里唯一的一間酒吧,一間阮主任經常去的酒吧。酒吧中的色調基本上都是暖色調,一間娛樂消遣的地方的暖色調與人們最基本的生活地方的冷色調一對比,我們就更能感受到政府的腐敗。
在影片中,台詞的魅力也是不可忽略的,就如上文所提到的酒吧。酒吧的老板是一個中國女人,一個四十多歲卻看著像二三十歲的女人。影片中提及到她是一個在亂世中曾經做過無數人情婦的厲害女人,有跟過美國士兵,韓國士兵,日本士兵等等,而在這些一次又一次的經歷中,男人們並沒有在她身體上留下什麼痕跡,如此厲害的一個女人當阮主任問到她的處子之身是獻給哪國人的時候,她的回答是:中國人。這一段台詞就表現了這個中國女人在亂世中被迫屈服於別人的淫威,但她最寶貴的東西始終還是給了中國人,這就是她的痛苦,一個好像在酒吧中安然度日沒有悲痛的中國女人的痛苦,她過得並不快樂,她每天都生活在矛盾的折磨中。
我們繼續研究這部電影的台詞魅力,在影片中有一段台詞是很有意境的,這是在影片中的一段阮主任跟芥川走在海邊的談話。阮主任跟芥川談到他的革命人生,他把他的艱苦一段一段的告訴芥川,如何被拉進牢、如何被打等等,到最後,在落日夕陽的餘暉下,阮主任說出了一句話:「越南的革命成功了,但我的革命卻失敗了。」這一句話道出了這部電影的主題——人們在追求革命追求政治的時候,往往卻忘記了對人性的關懷。這就是許鞍華想表達給觀眾的想法,這就是她的特立獨行之處。
所以綜上所述,《投奔怒海》不是一部政治電影,而是一部人性電影。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進入主頁影視庫,可搜尋本影片欣賞完整版。】
>回顧劉德華經典電影之《投奔怒海》,首部銀幕處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