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奇遇人生》是紀錄片和綜藝的一次跨界結合,是極度真實的真人秀。
《奇遇人生》第四期,阿雅和毛不易來到了台灣。這次,他們走進了別具人情味的城市,遇見了一群特別的人。
節目中,被問到最難忘的時刻,毛不易回答自己做實習護士時見過上百個人在他面前死去,而第一個在他面前死去的人是母親。「我媽臨死前,她都覺得她的兒子是個不成功的人。」毛不易說這是母親去世前最遺憾的事。
阿雅告訴他,「我是一個媽媽,我能感受她永遠不會覺得你是一個不成功的人,她永遠覺得你是一個很好的孩子,只是她擔心你不會照顧自己。」
生與死是人們生活中常常避諱的話題,更少有綜藝將這一敏感題材拿到節目中來公開討論。《奇遇人生》在選題題材上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和突破,直面人生最殘酷的生死命題,把最真實的人生展開在觀眾面前。實際上,節目是通過直接的鏡頭語言引發人們內心的自我認知和反思。
除了生死,今晚的節目還讓人們感受生命慢慢凋零的唏噓、時光流逝的無奈,喚起人們對生命的尊重,對老人的關愛。這些話題看似都很沉重,節目卻找到了一種最溫柔的表達方式切入主題——借助音樂治愈人生。
直面人生的殘酷,卻不失溫暖與關懷,這或許就是《奇遇人生》帶領觀眾探尋人生奇遇的初心。
這是一檔指向人內心的節目
《奇遇人生》與當下的綜藝節目很不相同。節目運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記錄阿雅與十餘位好友的十次全球之旅,沒有腳本,沒有設計,單純依靠外界環境擠壓藝人,讓其釋放真實情感。主創團隊都是拍攝紀錄片出身,用總導演趙琦的話來說,「我其實並不是娛樂體系中一名常規創作人員。」
《奇遇人生》是紀錄片和綜藝的一次跨界結合,是極度真實的真人秀。與大多數真人秀不同的是,節目更關注「真」,並不刻意放大「秀」的部分,甚至會在剪輯故事時,將那些偏離節目價值體系的娛樂化內容過濾掉。在有限的節目時長里,節目創作者會做價值取舍。
這種情況就會導致《奇遇人生》跟別的娛樂節目大相徑庭,因為這個節目關注的點不同,傳遞的情感不同,傳遞情感時敘述故事的結構和影像節奏不同——《奇遇人生》談及的是指向人的內在的可以觸動人心的東西。
第一集中,阿雅和小S到非洲看小象,用親臨現場的方式善意提醒身處物欲橫流世界的人們重新自省與自然的關係;第二集「追風者」阿雅和春夏詮釋了堅定與灑脫的魅力;第三集,阿雅和竇驍攀登查亞峰講述的是勇氣,也讓人看到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遺憾。
剛剛播出的《奇遇人生》第四集,更是包含各種情感:92歲的嚴奶奶來到台灣已經60多年,談到家鄉,老人眼中依然放著光芒,言語中流露繾綣的家國故土情懷;一位在生產過程中因難產血崩變成植物人的母親,丈夫和孩子來看望她時,盡管無法與他們言語溝通,只能通過眨眼睛做出回應,那份深沉的母愛依舊讓人震撼;這一集末尾的採訪,毛不易被問到這一趟台灣之行最大的收獲是什麼,他說「各位朋友」,短短幾天的相處已然讓友誼萌生了根芽。
多年從事紀錄片創作,節目主創對於人性情感的描寫尤為深刻和獨到。《奇遇人生》中涉及很多話題和主題,然而創作者並不想把節目做成矯情做作的「心靈雞湯」或者無病呻吟的自我情感宣泄,節目就是實錄人生,用鏡頭記錄每一次行走、對話、放空,甚至放聲痛哭。
如果說大多數的綜藝節目是通過遊戲化的情節設計和人物互動讓人們獲得瞬時的感官刺激;那麼,《奇遇人生》就是用直白的鏡頭語言將真實又殘酷的人生展現在觀眾面前,讓人們不自覺地產生情感投射,每一個觀眾可能會被不同的情感共鳴點所觸動,看到嚴奶奶,或許觀眾也會想到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鄉。
「我們不覺得藏在人內心深處的那些情感訴求是沒有市場、沒有商業價值的,誠實打動人心的東西怎麼會沒有市場和商業的價值呢?」趙琦說道。
《奇遇人生》中沒有太多旁白和花字字幕,鏡頭常常搖向遠方的草木、雲霧,還有普照地球的陽光、步履匆匆的人們……這些留白讓觀眾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間。
正如有網友的彈幕留言:「這是一個讓人沉淀自己的節目,只有懂的人才懂。」
敘事的「平淡」與情感的「高潮」
《奇遇人生》的故事很簡單:看小象、追龍捲風、登查亞峰……第四集中,阿雅和毛不易跟著樂無休止創意團隊的兩位音樂治療師珮岐和翊仙為老人、殘障人士等群體做音樂治療。
節目中,毛不易和阿雅、珮岐、翊仙與92歲的失智老人林爺爺唱歌起舞,去到台北至善天下護理之家探望老人。這支小團體又跟著年輕的音樂製作人鐘鎮宇下到南部的迦南身心障礙養護院,給那里的重殘身障者做音樂治療,並在墾丁大街上舉辦了一場獨特的慈善音樂會,為公益事業籌集善款。
從敘事上來說,這一集,好像沒有什麼爆點,沒有太多前三集中令人揪心的意外和與遺憾,但是,阿雅和毛不易遇到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就像一股又一股的潮水一般,不住地湧向人的內心,讓人喉嚨發緊,眼睛濕潤。
「有的時候這個片子會比較平,但是我們不覺得平淡就是無力,因為生活很多時候就是平淡。一個很平和的故事,不一定不能夠帶來感情上的波瀾起伏。」趙琦說。
一群人聚餐時,毛不易說起自己第一次面對死亡就是媽媽去世的經歷。毛不易說母親離世前抱有遺憾:「她覺得自己的兒子是個不成功的人」。他說,母親非常堅強,在癌細胞擴散至食道吃不下東西時,母親堅持硬吃,即使吃下去的東西吐出來了,還要再繼續吃,就是為了想盡一切辦法活下去,因為她覺得自己的兒子還沒有成家,放心不下。毛不易的敘述從頭到尾都很平靜,一旁聽的人卻做不到無動於衷,觀眾得到的情感觸動似「洪水猛獸」。
生與死一直是中國人比較忌諱的話題,鮮有綜藝節目將這個話題拿到節目中公開討論。這一期《奇遇人生》在綜藝節目選題上向縱深開掘,將生與死的重大命題直觀擺在人們面前。與此同時,在揭露生命的殘酷時,節目總能找到一種溫柔的表達方式。就像躺在病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殘障人士喊出一句「愛你」,我們便能感受到殘酷命運中一絲溫暖之光。
《奇遇人生》節目沒有腳本,因而也沒有故事高潮的設計,每一集就是在一個大的故事框架下,讓嘉賓融入真實環境和流程,在自然狀況下激發出內心真實的情感。當事人的情感足夠濃的時候,就能形成所謂的高潮。
看節目的人亦是如此。故事娓娓道來,觀看者跟著節目中的人一起冒險、歡笑、流淚、懊悔,又在簡單敘事中被某一個點觸動,產生共情。網友說,「這種敘述可能有人會覺得無聊,但我很喜歡這種不喧鬧、安靜治愈的節目,有質感、有深度,看完就想拋開眼前的茍且,去尋找詩和遠方。」
站在綜藝市場走向拐點,
《奇遇人生》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長久以來,真人秀作為綜藝節目的重要品類被觀眾所喜愛,各種類型的節目層出不窮。然而,即使是標榜沒有劇本的真人秀節目也會有編劇先期設定一些內容,或是任務設置,或是人物設定,這就決定了真人秀變得越來越不真。
另一方面,觀眾的喜好一直在變化,當大家看慣了預設套路的綜藝,真人秀的發展勢必走到瓶頸,人們就更期待更有新意和心意的內容出現——騰訊視頻《奇遇人生》這種極致真實的內容產品便應運而生。《奇遇人生》之所以好看,就在於節目將觀眾從喧囂的娛樂中拉了回來,讓人在平靜之中找尋自己。
實際上,好的綜藝節目,決不僅僅是讓人短時獲得感官上的愉悅,一定是能夠引發社會性話題的關注和討論,具有人文關懷的節目。只能滿足觀眾獵奇、窺視等原始需求層次的節目還很初級,真正讓觀眾獲得內心滿足和自我認知情感需求的節目才是高級,這類節目能夠突破圈層,達到最具普世價值的共鳴。《奇遇人生》正是關注到了人們內心層次的需求。
截止第三期,《奇遇人生》在豆瓣上的評分為9.2分,取得如今的成績,《奇遇人生》在紀實真人秀領域無疑是成功的。
《奇遇人生》這類紀實真人秀的可貴之處在於給綜藝市場提供了一片待開發的土壤,不少業內人士預判這類節目可能將引領真人秀發展的下一個風向。其實,在《奇遇人生》之前,國內也曾出現《客從何處來》《跟著貝爾去旅行》《我們的侶行》等用紀實手法打造的綜藝節目,這些節目背後也有紀錄片導演和製作團隊參與的身影。
盡管有先例,這類最大限度趨於真實的綜藝節目還沒形成氣候,更多處於探索階段。任何新節目形態的出現不可避免伴隨風險,因此,在這個階段推出《奇遇人生》,可見騰訊視頻的擔當和眼光。
在內容創新的道路上,騰訊視頻一直敢為人先。從《明日之子》《創造101》,到近期聚焦時下年輕人戀愛觀的情感觀察類《心動的信號》,再到紀實真人秀《奇遇人生》,騰訊視頻在內容領域不斷開辟新題材和新類型,形成輻射各個受眾圈層的內容矩陣。
在綜藝市場中,能夠守住內心的淨土,堅守內容的價值追求並不容易,而騰訊視頻是有自己價值取舍的平台。不管是引領文化節目風潮的「清流」節目《見字如面》,還是關照生命價值的《奇遇人生》,騰訊視頻構建了獨樹一幟的人文情懷大格局。
推薦閱讀
從親手搭建客棧到公益項目,一檔節目如何踐行「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黑龍江衛視:影像記錄「奮進新時代」|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特別策劃
如需轉載請在文章開頭註明來源,並附上原文鏈接。更多資訊請登錄手機版「綜藝+」m.zongyij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