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來源:心理公開課
ID:yixinligongkaike
最近一段時間《延禧攻略》熱播,前幾天皇后的離開,讓整個微博的各路網友們都心疼得不要不要的:
但其實皇后的離開早就有跡可循,在痛失愛子七阿哥之後,她對皇上一番哭訴:
「
我是誰,皇上你說我是誰?
從冊封皇后開始,我伺候太后善待妃嬪處事謹慎;我賢良淑德,怕被皇上厭棄;我不怨不妒不恨,甚至護好妃嬪們的孩子;
可是我得到什麼?
當時皇上的回復讓人更加心寒:
「
容音,你是朕的皇后,你沒有放肆任性的權利,你一定要牢記你肩上的責任。
之前便有很多網友說,皇后之所以疼愛充滿個性的侍女魏瓔珞,大概是在瓔珞身上看到了以前的自己。
因為在入宮之前,皇后本是一個開朗自在的性子,可惜後來被宮里的規矩、皇后的責任而束縛了自我。
這種束縛,最後逼得她走上了高樓,心里念著「從今以後我不再做皇后了,只做富察·容音」後,一躍而下,香消玉殞。
看到這里著實讓人淚奔,但仔細一想,盡管大清朝已經過去了很多年,在現代生活中,還是有很多女性背負著相似的要求和責任。
1
「像你這樣的女孩子,很適合娶回家」
上面這句話是幾周前一個男性朋友對閨蜜的「誇讚」。
當時我和她一起去一個朋友家參加聚會,非常擅長下廚的她包攬了大部分的主菜,魚香豆腐、烤雞、手撕包菜、鍋包肉、辣子雞……
每次從廚房里送出一道菜,都讓人忍不住想動筷子。
大家忙得差不多之後,便搓搓小手拿起碗筷開始吃,一邊吃一邊誇著閨蜜做飯好,或者向她討教。
這時一個男性朋友冷不丁開始評價:
想不到你做飯這麼好吃,性格也那麼溫順;像你這樣的女孩子,很適合娶回家。
當時閨蜜的臉就拉下來了,禮貌地擠出一點笑容。
在回來的路上我們討論到這件事情,她馬上翻了個白眼:
「
當時我很想拿高跟鞋砸他,看他敢不敢一副指指點點的樣子。
再說,我好不好娶回家,關他什麼事!
作為一名女性,我非常能理解閨蜜的憤怒。
說人家「適合娶回家」,就像是評價一件物品「適不適合買回家」,把人放在稱上掂量「做妻子」「做孩子他媽」的可利用價值、性價比。
任誰都會不爽。
而這樣讓人不爽的事情,卻也根深蒂固地發生在我們成長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小時候大人們總說女孩子一定要乖巧、溫順、學習做家務。
長大後,在很多人眼中,女生辛苦打拼只會是女強人,無論你付出多少成長多少,一個「不是賢妻良母」就給打發了。
這種所謂的傳統美德,其實是對女性一種惡意的傷害。
2
在賢妻良母的語境下,
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
1.「這是女孩子該做的,這是不該做的」
——資源和感受剝奪
我曾在後台看到這樣一個留言:
小時候我在家里總要扮演照顧別人的角色,哥哥弟弟可以放學後出去玩,但我放學後要回家幫忙擇菜煮飯。
有一次我和媽媽說我也想出去玩,媽媽立馬說你一個女孩子整天出去玩合適麼?
聽完後我非常委屈,但又似乎找不到反駁的理由。
在這樣一個家庭觀念中,作為女孩子不僅要忍受資源的剝奪,無法和哥哥弟弟一樣去自由探索,而且要接受情感上的壓抑:
我作為女孩子,想玩的念頭是錯的;
我作為女孩子,應該保持文靜,不能動不動就發脾氣;
我作為女孩子,要有個女孩子樣,不能太強勢……
但這些【女孩子應該如此】是天生注定的麼?
我的同事張真在搜集男女差異的研究中,找到這樣一個經典研究:
美國心理學家海德博士在一次大數據分析下發現:無論是情感、行為、性格,還是智力、認知、自尊、道德…..男女之間的差異幾乎可以被忽視。
她據此提出了性別相似理論,認為社會和環境因素的後天影響,才是男女之間存在差異的重要原因。
這些「賢妻良母」、「女孩子不該這樣」的話,可能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推動力,刻意地對性別進行分工和定義,剝奪掉女性個人成長的資源,壓抑她們「非女性」的部分,也搶奪掉她們的勇氣和機會。
現任Facebook首席經營官—— 謝麗爾·桑德伯格在職場上也有這樣的觀察。
在一次會議上她邀請幾名女性主動坐到前面的位置,和男性一樣大膽參與話題,但都被婉拒了。
結合多年的職場觀察,她認為在《向前一步》中總結了這樣一種現象:
女性不應該/無法在職場上太過出色」這個社會刻板印象,實際已經深深地植入很多女性的印象中,限制了她們在職場上的勇氣和表現
—— 她們原本可以表現更好更出色的。
2.「女性是為服務別人而來」
——社會身份下的討好/服從/物化
除了「限制女性資源和感受」之外,要求女性成為「賢妻良母」,本質上也是物化女性,它的潛台詞是:
女性應該是某個人的妻子和母親,而不能是自己;賢良的女性才是好女人,其他特質不重要。
遍地開花的女德班,便赤裸裸地「賢妻良母」的要求搬到台面上,他們提倡婚姻四項基本原則是:
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堅決不離婚。
去年被曝光的撫順女德班更是曝出各種雷人的「金句」:
這些女德班在被媒體抨擊的同時,卻神奇地受到很多女性的熱捧,在一次暗訪影片中,當被問到參加女德班的理由時,有個女性是這樣說的:
甚至在一段現場的影片中,還有女性一邊跪拜一邊懺悔:作為一個女人,我不應該濃妝艷抹。
在女德班的教育中這些女性為了做好妻子和媽媽,主動壓抑自己的個性、喜好、需求,這其實是一種自傷的行為。
但盡管如此女德班依舊火爆,這也代表了在社會上對「女德」的認同很是普遍。
當你過年面對親戚,大家在意的不是你的工作怎麼樣,而是你的性格能不能找到一個好歸宿;
當男性出軌後,大家開始譴責其妻子不夠體貼;
一個事業心強、比較強勢的女性被說女強人、母老虎;
一個女性情感經歷多就會被罵成「很婊/很浪」…..
這些認同其實就在發生在我們身邊,甚至不少是來自女性群體內部的互相教育。
一旦不斷被教育和鼓勵去做這樣的「賢良」女性,自然有更多的女性用賢良來要求自己,認為只有壓抑自己、服務丈夫、討好家人,才是一個女性該做的事情。
3
「賢妻良母」的語境下
沒有人是真正的贏家
當女性被教育成「賢妻良母」時,男性也不會因此輕鬆。
要求女性做家庭主婦的同時,
也在要求男性會賺錢養家;
要求女性文靜的同時,
也在要求男性外向開朗;
要求女性溫順的同時,
也在要求男性要高大堅強……
當男性擁有自由探索或個人發展上的自由,他們也被加上更多的經濟責任;
而他們若做出一些不符合性別要求的事情,例如辭職在家帶娃、賺的錢比另一半少、太過內向不會打交道,也會受到批判。
澳洲統計局(ABS)曾在2013年出了一組統計結果——
在過去10年中,澳洲全職爸爸數量翻了一倍,人數超過10.6萬人,這一數字還將繼續上漲,全職爸爸們獲得了比以往更多的社會認可和尊重。
但目前在國內卻很少看到全職爸爸的身影。
新世相之前發過一篇文章《那些偷偷摸摸在家帶娃的男人們》,其中採訪的幾個全職爸爸說出了一些帶娃期間的囧事:
「
內地的同學們給我有些輿論壓力。
知道(我全職帶娃)後說男人在家抱孩子沒出息,這該是女人的事。
社交時,別人介紹完我的職業,總會加個 「職業奶爸」,氣氛立刻就怪了。
社會上對爸爸帶娃還是挺不寬容的。
剛上早教時就很尷尬,只有我們孩子是爸爸帶著,老師也在台上說,媽媽們,怎麼怎麼一下。
很多早教班都叫 「媽咪早教班」,整個社會還是覺得帶孩子應該是媽媽。
我帶孩子在小區里散步,人就問,啊?你一個爸爸帶孩子呀?你們家誰賺錢啊?誰工作啊?
全是異樣的眼光。
但實際上他們的帶娃能力甚至勝於妻子,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樂在其中,既能帶給孩子美好的童年,也可以減輕另一半的負擔,讓妻子能安心工作,這有何不可?
就像海德博士所說,男女性別差異非常細微。
享受帶娃、內向、柔弱也是男性會有的特點,過度的要求反而會讓人覺得自己「不夠男人」,產生自卑感。
在這種賢妻良母的語境之下,男性也是其中一個受害者。
4
照顧別人可以是我的愛好,
但不是我出生必備的品德和責任
有人喜歡享受在事業上奮鬥的愛好,而有人喜歡照顧別人,這些應該都是自由的選擇而不是性別決定的。
在我很喜歡的一部劇《三流之路》中,4個主角在30歲臨近前,依舊努力地在追尋著自己的夢想。
有的想當主播,有的想當格鬥選手,有的想在職場上繼續高升,而最後一個女生雪熙,從小以來的夢想則是想著照顧別人。
從幾歲開始,知道閨蜜失去媽媽之後
她便開始幫閨蜜紮頭髮;
喜歡給朋友們做好吃的東西;
長大後喜歡攢錢幫男友買好看的西裝;
喜歡向網友分享美食做法,並獲得很多點讚。
最後她轉型做了青梅酒,用心釀好酒後寄給別人,從給別人帶來快樂中獲得成就感,和男友在一起小打小鬧。
賢妻良母對她而言,不是負擔而是一種享受。
其實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並非反對女性做賢妻良母,只是我希望這是一種女性主動的追求,而不是從小教育和壓抑的結果。
在我的生活中,那些能給家庭帶來愛、教好小朋友的,往往是發自內心喜歡做妻子和媽媽的女性,而不是被賢妻良母這一框架綁定的人。
因此,比起反對和批判任何一種選擇,我更希望每個女性,甚至男性,都可以擁有這樣的一種自由:
照顧人是我的愛好,但不是用來衡量我的價值;
我可以愛美愛打扮,僅僅因為那是我的喜愛;
如果以上我都不喜歡,我可以不被限制地去做其他的事情。
有句話說得好,女權的追求是平權。
我認為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
不以男女性別為分界線,讓每個人做舒服的自己。
這才算是真正的人權平等,以上。
作者簡介:Cici,偽雙重人格,壹心理主筆團成員,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心理公開課(ID:yixinligongkaike)
♥
進入公眾號武志紅
回復開飯,送你今天日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