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古代人也需要娛樂消遣,除了飲酒,那便是作樂,如何作樂?
投壺禮就是古人的一大樂事!
隨著趙麗穎主演的《知否》熱播,投壺這個古代的貴族遊戲開始走進現代人的視野。
劇中男女主角盛明蘭和顧廷燁初見之時,就來了一場投壺比試,以明蘭姐姐的聘雁為註,明蘭先是投中有初,再是投中貫耳,與顧廷燁達成平局。
正當大家都覺得可以反敗為勝時,顧廷燁拿起兩根白羽箭投中了雙耳,算六籌。不過,這場分明就是女主戲,明蘭又怎會輕易言敗,一根黑羽箭從明蘭手中投出,正中依竿,十籌獲勝!
看到這段時,很多觀眾都還不知投壺禮,但是有一點可以明確的是,投壺的難度越高,中者得分越高。
明蘭投的依竿是指箭抵在壺口,沒有整根落入,這就和大多數自然落進壺內的箭不一樣,要投依竿,恐怕不止需要技術,還得靠點運氣。
那依竿難道就是最厲害的了?當然不是,一陣風吹來,眾人散去,顧廷燁背向反投,正中雙耳,留下蘇蘇的一笑,這果然是要一輩子「輸」給明蘭的人呀!
其實,以聘雁或是以其他貴重物品為註玩投壺,在古代都是不常見的,因為投壺本就只是一個喝酒遊戲,輸了的人喝酒作罷。
投壺從春秋戰國出現,一直存在到清朝中期,最早是一種禮儀,所以也稱之為投壺禮。
宋呂大臨在《禮記傳》中雲:「投壺,射之細也。燕飲有射以樂賓,以習容而講藝也。」
有賓客來,主人就要請客人射箭,但是有些客人不會射箭又不能推辭,為了避免尷尬,就以投壺代替彎弓,以樂嘉賓,以習禮儀。
《齊君投壺雅集圖》
投壺禮在戰國時期很流行,尤其是唐宋,每逢皇家筵宴、士大夫文人們宴飲或雅集之際,有人吟詩誦文,有人投壺捶丸,款款戲耍,但又極其講究禮法。
《仿宋人二人對投圖》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寫道:「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這里的「射」就是指投壺。
榮齋藏 明代銅鎏金獸面紋投壺
榮齋藏 青瓷投壺
投壺禮舉行時,準備好投壺兩尊,金屬制、陶瓷制等均可。
《禮記·投壺第四十》記載:「壺,頸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徑二寸半,容鬥五升。」換算成現代尺寸的話,投壺口徑僅4.6公分。
準備至少八支以上的箭,以竹、木等均可,長二十公分,比打仗用的箭更輕更細,首端銳,尾端鈍。
賓主雙方輪流以無鏃之箭投於壺中,每人四矢,多中者為勝,輸的一方飲酒作罰。
投壺的時候,規矩甚多,不許喧嘩,不準斥責,不能吹牛,最重要的是,不分男女,不論尊卑!在封建社會里,這大概是唯一一種人人平等的遊戲了。
隨著玩投壺的人越來越多,用的壺也從普通的酒壺演變成了貫耳壺(帶耳朵的酒壺~),以便增加玩投壺的難度和花樣。
何況高手玩投壺,又怎能少了一只貫耳壺來展現其高超的技巧呢,就如顧廷燁背向反投中雙耳。
在漢代以前,投壺的壺中放有紅豆,以防止箭桿彈出。
而漢代的投壺,壺中無物,投得太正,箭若彈出,抓住重投,可以一連投百餘次,謂之為驍。
《西京雜記》中提過,漢武帝時有一個郭舍人善於投壺,不僅能準確的投箭入壺,還能讓箭落入壺中再反彈回手中,百投百返,沒有一次落空,每為武帝投壺,都能獲賜金帛。
良渚文化黑陶貫耳壺
南北朝的顏氏在《顏氏家訓》中也記錄了當時許多的投壺絕技,有依竿、帶劍、狼壺、豹尾、龍首等,尤為妙者是「蓮花驍」。
漢代銅投壺
宋代大儒司馬光覺得投壺開始愈加娛樂化,有悖於古禮,為了寓教於樂,他創作《投壺新格》,對寧五年(1072年)以前的投壺玩法進行總結和限定。
在投壺方式上,司馬光設定:
有初,即第一箭入壺;
連中,即第二箭連中;
貫耳,即投入壺耳;
散箭,即第一箭不入壺,第二箭起投入;
全壺,即箭箭都中;
有終,即末箭入壺;
驍箭,即投入壺中之箭反躍出來,接著又投入。
每次投一支箭,投進壺口給兩個籌碼;每次投多支箭,一支投進壺口,另外兩支分別投進壺耳,給三個籌碼……
除了基本的投法,還有背向反投、遮目盲投、隔了屏風越投或是結合各種舞蹈技藝投壺等,技巧百出,不一而足,難度不同,所得籌碼不等。
《藝經》中說,投壺以十二籌為限,像一年中的十二月。明蘭投壺報依竿是十籌,那顧廷燁背向反投中雙耳是幾籌呢?
兩人在一起的時候,明蘭對顧延燁說過這樣一句情話:你若是心疼我,投壺輸我兩把就好了。顧延燁回應:我一輩子都輸給你!
圖片來源:網路
版權歸作者所有
微信關注公眾號「第二自然」
登錄【第二自然】官網,關注設計師品牌與創業,瀏覽設計精品 → http://www.d2zir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