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鐘》背後的時代記憶——中國露天電影放映史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作者 / 陳一

「真就是電影裡這樣的,一到晚上大家呼啦啦地全出去了,一家老小,手裡都搬著板凳,特別激動。」

對著《一秒鐘》中放映露天電影的場景,年過花甲的王師傅不禁被勾起了童年的回憶。

在張藝謀的新片《一秒鐘》上映之後,人們關於露天電影的記憶再次被喚醒。作為一代人的回憶,露天電影彌補了當時人們匱乏的文娛生活,成為了「美好」和「青春」的代名詞之一。

《一秒鐘》背後的時代記憶——中國露天電影放映史 娛樂 第1張

回顧過去,一場電影,為何能對當時的人們有著如此的吸引力?而現在,露天電影對於大眾來說又意味著什麼?

影人情懷與時代記憶

幕布一掛,機器一架,搬著板凳的男女老少蜂擁而至,沒多久就將空地圍了個水泄不通。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對於普通大眾而言,似乎沒有什麼比看露天電影更值得人興奮的事兒了。在那個時候,人們幾乎除了勞作就是家長裡短,文娛生活十分匱乏,因此,對於他們而言,能在夏天的晚上看上一場熱鬧非凡的露天電影,莫過於一種奢侈的消遣。

「那個時候我跟著姐姐下鄉,晚上做完飯,急忙忙隨便吃兩口,扛上板凳就出發了。」70年代初,對於不到十歲的王師傅而言,觀看電影就是他生活中最大的樂趣之一,「那時候我們住在北邊,放電影的村莊在南邊,相隔八裡地,但我和姐姐每周都會走著去。沒別的,就是圖個熱鬧、愛看。我們這樣的人,多的很。」

對於辛苦了一整天後的人們而言,觀看露天電影無疑是他們最輕松愜意的時刻。當時,村莊會放的大多是些戰爭題材的電影,《奇襲白虎團》、《地道戰》、《鐵道遊擊隊》等影片都是銀幕上的常客。

《一秒鐘》背後的時代記憶——中國露天電影放映史 娛樂 第2張

展開全文

「有的時候在正面看的人太多了,我們就跑到背面去看,人物和字幕是反的,看起來有點費勁,但因為新鮮,也是高興,就顧不上那麼多。」

在農村地區,人們能看到的影片十分有限,但無論看過幾遍,興致都隻高不減。只要到了激動人心的時刻,歡呼聲和叫好聲一定準時響起,對於一些過分熟悉的影片,人們甚至會異口同聲地接出下半句臺詞。對此,大家樂此不疲。

《一秒鐘》背後的時代記憶——中國露天電影放映史 娛樂 第3張

同樣的,在那個年代,對於擁有劇院的城市人來說,露天電影也是他們的美好回憶之一。

「那個時候,公園裡會放露天電影,和電影院裡的其實也都是差不多的片子,不過付個公園的門票錢就能進去看了,人多得很。」八十年代初期,公園裡的露天電影給年僅二十歲的老賈留下了一些特殊的回憶。

「很多情侶都會把公園當作約會的好去處,散步的同時順便看場露天電影就更浪漫了。我和我的愛人當時就是公園的常客。」老賈幸福地回憶道。

在那個電視和影院尚未完全普及的年代,露天電影就這樣為人們的心靈帶來了一種樸素的慰藉,而隨著時光流逝,這種慰藉也慢慢凝聚成了一種寶貴的時代記憶,永遠地存活於這一代人的內心之中。

誕生,興盛與落幕

雖說在七八十年代才興起熱潮,但其實,露天電影早在民國初期就已經誕生了。

據南京市《玄武區志》記載,在上世紀初期即1900年代,基督教會就已經在區內組織過一些零星的露天電影放映活動。在具體的電影院建立之前,露天電影一直都是電影傳播與發展的主要渠道,而在影院放映發展擴張之後,露天電影也仍然作為影院的補充劑,滿足著普通受眾的觀影需求。

《一秒鐘》背後的時代記憶——中國露天電影放映史 娛樂 第4張

放映初期,因為戰亂和普及地區有限等原因,露天電影尚未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而隨著放映地區的擴張和其意識形態宣傳作用的顯現,露天電影逐漸進入並影響了更多人的生活。

曾在農村經歷過幾段艱難時光的老周就與電影有著十足的不解之緣,因為銀幕上的幾個故事,他的人生軌跡都徹底發生了轉變。

「年輕的時候看電影,看《草原雄鷹》就想去騎馬,看《上甘嶺》就想去當兵,後來,就因為《上甘嶺》這部片子,我真的去當兵了。」

《一秒鐘》背後的時代記憶——中國露天電影放映史 娛樂 第5張

進入部隊之後,老周觀看電影的習慣仍未改變,只不過,與村莊裡的放映活動不同,軍隊組織的集體放映明顯多了幾分組織性和紀律性,例如,平時的放映通常以團為單位輪流觀看,一些較為特殊的影片還會以保密的形式隻面向軍人放映。

「那些就是為了振奮軍心的電影了,很多蘇聯片,像是《保衛莫斯科》之類的,都是和打仗相幹的,所以也就不讓軍隊外面的人看。」對此,老周說到。

當時,在國家的大力扶持和補貼之下,流動放映隊同樣也為農村地區的人們帶去了大量的軍事戰爭題材影片,這些影片一方面宣傳了抗戰觀點,另一方面也激發了民眾計程車氣,因此,在建國初期至七十年代中後期,除去作為娛樂大眾的方式之外,露天電影也成為了政治宣傳的重要手段。它因為價格低廉、地區普及等原因備受基層民眾的歡迎,從而正式邁入了黃金時代。

《一秒鐘》背後的時代記憶——中國露天電影放映史 娛樂 第6張

另一方面,二十年代起,露天電影也開始在大學校園中盛行。

在早期的校園中,露天電影始終是教育的一種補充手段,直到建國之後才恢復了其商業和文化屬性。高校露天電影興起於五十年代,在八九十年代進入了巔峰時期。當時,因為「看電影」所附帶的集體性、社交性和儀式性,「看露天電影」實際上成為了某種意義上的文化狂歡。

以武漢大學為例。

武漢大學的梅園露天電影院自1951年放映以來,如今已經堅持放映近70年。除了經典作品外,放映廳更多的放映時下的熱門商業電影。每個周五,去梅園操場電影院看電影是武大學生的「必修課」。無論在校園哪個角落,踩著單車來到梅園操場,拾級而上;和熟悉的同學打個招呼,坐在樹蔭下吹著習習涼風,等待電影開場。多年之間,這是武大校友們共同的青春回憶。

《一秒鐘》背後的時代記憶——中國露天電影放映史 娛樂 第7張梅園露天電影院

20世紀末,隨著市場經濟興起、國際大片的沖擊和數字音像制品、影院、網路視訊等的興起,人們逐漸有了新的娛樂選擇方式,而露天電影院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沖擊。種種原因之下,農村露天電影由興轉衰,而高校露天電影盡管又堅持了十年,最終也隨著時代的流淌沉淀下去。

露天電影,浪潮重回?

現在,雖然有些高校還保留著放映露天電影的傳統,但對於現代人而言,露天電影存在的意義早與之前大不相同。

在曾經的文化脈絡中,露天電影作為一種代表著「青春」、「懷念」、「儀式感」的文化傳播活動而備受期待,而且,不僅是影片內容,觀影這種行為本身就成為了人們最重要的回憶。

「那時候大家去看電影,根本不管它放的是什麼,都是直接搬了板凳就去看。」曾與愛人一起多次到公園中觀看露天電影的老賈回憶道,「其實每周要放映的片單就寫在公園門口,大家都不怎麼看,而且談戀愛嘛,影片內容真的沒有那麼重要。」

在採訪中,最令受訪者們印象深刻的其實往往是露天電影放映時的環境氛圍和細節事件,這些記憶都圍繞著場地中的人、物和景色,讓人們將電影直覺的與「美好」二字相聯繫起來。

《一秒鐘》背後的時代記憶——中國露天電影放映史 娛樂 第8張

幾十年過去之後,隨著市場和科技的進步,電影逐漸成為一種普遍易得的娛樂方式,而在這種情況下,觀看電影這一活動的社交性和儀式感大大減弱,人們對於電影的關註也轉而聚焦於電影內容本身。更有甚者,連「電影」這種事物都直接被他們封存在了記憶之中。就如老周所提到的:「2000年之後,露天電影越來越少,我也就基本沒有電影這個概念了。現在基本不會去電影院觀影,所以再提起電影,能想到的也就是那時候的放映場景。」

對此,王師傅也說道:「現在我們老了,不知道從哪兒獲得資訊,沒渠道也沒機會去看,如果再有機會我肯定還是想去,就當重溫了。」

《一秒鐘》背後的時代記憶——中國露天電影放映史 娛樂 第9張

在年輕群體中,對露天電影抱有特殊情懷的其實也大有人在。從武漢大學畢業幾年的小趙說,在他念書的時候,學校裡每周五都會放映露天電影,有的時候下了課他就會和舍友一起去看。

「那裡一般會有很多情侶,給人的感覺就很青澀美好。」

現在,露天電影已經不再以傳統的方式繼續流行,而更多地以一種「復古浪潮」的形式出現於人們生活之中。例如,除了一些高校仍保留著公益性質的放映傳統外,很多創意文化園區也開始把露天電影作為一種年輕人的狂歡娛樂,而一些針對於小孩和年輕群體的團隊活動也會把觀看露天電影作為活動中的項目之一。

與此同時,對於一些電影愛好者而言,露天電影出現在他們生活中的頻率也在逐漸提高,如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露天展映活動、山西平遙的「站臺」露天劇場等等。今年受疫情影響的特殊環境下,也讓露天電影這一話題再度受到熱議。因室內放映廳密閉性等客觀條件受限,露天電影也不失為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的一種觀影補充方式。

《一秒鐘》背後的時代記憶——中國露天電影放映史 娛樂 第10張平遙「站臺」露天劇場

可以說,隨著活動形式的增加,露天電影的「社交性質」又開始重新顯現了。

如今,放映和觀看露天電影時的儀式感正在逐步消解,但它所承載著的集體記憶卻從未衰退過。《一秒鐘》之後,或許會有更多人可以感受到露天電影所帶來的那份純真和美好,而露天電影也可以作為一種記憶的承載再次湧現,從而重新進入當代人的生活。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