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評論丨《峰爆》:在災難片的類型框架中講好中國救援故事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文藝評論丨《峰爆》:在災難片的類型框架中講好中國救援故事 娛樂 第1張

貴州,一條修建近十年的高鐵隧道即將落成。龐雜多變的喀斯特地貌卻在此時發生異常運動,一場山體災難即將襲擊不遠處的縣城。正在上映的災難救援電影《峰爆》中,故事就從這裡展開。

在中國電影市場中,災難片的定位一直有些尷尬。立足於現實災難題材的影片,往往帶有強烈的現實創傷色彩,而類型化災難片,則常常因為對好萊塢類型片的過度模仿而丟失本土化的精神文化內核,既顯空洞,又在本土市場中水土不服。市場層面,觀眾對於國產「災難片」的接受程度並不高,相幹的審美習慣也尚未建立。然而,近年來,以《紅海行動》《烈火英雄》甚至《流浪地球》為代表的「中國式救援」,成為了新主流類型化敘事中屢屢打動觀眾的「爆點」。

《峰爆》憑借較為紮實的劇作與制作水平,完成了對災難類型片與「中國式救援」的本土化融合,成功將好萊塢災難類型片中往往以個人英雄對抗不可抗力的敘事形態,轉化為個人英雄、國家力量與人民情感的交響敘事。同時,影片通過幾對重要的人物關係表達精神傳承,也在災難片慣有的英雄模板基礎上,完成了本土化的人物與人物關係塑造,在「類型大片」中真正講述了「中國故事」。

情感核心:把職業精神、勞力力量融入到真實的人物命運中

近年來,已有許多主旋律影片將目光投向不同職業的社會奉獻群體,例如《烈火英雄》中的消防員,《中國機長》中的飛行員,《中國醫生》中的醫生,都先後將不同職業中的「平凡英雄」呈現在觀眾面前。此次《峰爆》聚焦的是鐵道基建群體。基礎設施,是人民日常生活中賴以生存卻又習以為常的物質結構。因此,「基建人」可以說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勞力群體之一。他們隱沒在偏遠山區,如影片中所呈現的那樣十年如一日地修建隧道、鐵路,而人們日常在公路、鐵路、航路上奔波,卻很少意識到這些基建背後的勞力者,更無從知曉「鐵道兵是和平年代犧牲最多的部隊」。電影《峰爆》在災難類型片的框架下,不僅將鐵道工程師與基建群體帶到了聚光燈下,更可貴的是,影片借由一對父子關係,講述了鐵道兵精神在當代基建人身上的傳承。

文藝評論丨《峰爆》:在災難片的類型框架中講好中國救援故事 娛樂 第2張

展開全文

影片中的幾個關鍵人物,分別代表了基建人群體結構中的重要「支點」。例如,由朱一龍飾演的爆破室主任洪翼舟和由焦俊艷飾演的物探雷達技術員盧小靳,是在愛情關係中表現鐵道工程師專業性的一組人物關係。兩人一出場即處在工作環境中,二人的情侶關係也是在工作環境中被揭曉的。為表現攀巖、爆破等專業技術,兩位年輕演員接受了長時間的專業訓練,將當代基建工程師的專業素質展現得極盡描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盧小靳是近年國產影片中少有的專業、職業的女性工程師形象,一改災難類型片中女主角通常淪為視覺符號的局面。由陳數飾演的工程部總經理丁雅珺,則被成功塑造為一位女性基建領導角色。在敘事前期,她因重視成本而不肯減緩和放棄隧道工期,承擔了一部分「反面人物」的功能。但是,影片將她前期的「阻撓」合理地處理為職業素養和對隧道的情感牽絆,不僅沒有讓丁雅珺「淪為」功能型人物,反而讓她在後期痛下決心的轉變變得更具感染力。

作為退役鐵道兵與現役鐵道工程師的洪家父子,則主要在父子親情中表現鐵道兵精神的傳承。這對父子關係從對抗到互相尊重,再到父親對兒子的「托舉」,兒子對父親的「接班」,成為了鐵道兵精神傳承的符號縮影。雖然影片在處理父子之間的個體情感對抗時,比較生硬地以母親的去世作為敘事牽引,但是在對「傳承」的處理上卻值得稱道:父子二人在地下河初見時近乎鏡像的專業行動,在判斷方向時「經驗」與「技術」的正面對抗,在直升機上「喝咖啡」與「穿鞋」,都既滿足了本土化的父子親情演繹,又註入了職業傳承、精神傳承的符號力量。

文藝評論丨《峰爆》:在災難片的類型框架中講好中國救援故事 娛樂 第3張

盡管《峰爆》在細節與情感的敘事處理方面仍有許多不足之處,但影片將專業精神的傳承與職業技術的表達,通過諸多細節與情感處理融入到父子、情侶等人物關係中,仍呈現出近年來國產片中比較少見的克制和合理,既規避了對職業人群的生硬「科普」,又不至於為了表達鐵道兵精神而完全弱化或生硬推進人物關係。把職業精神、勞力力量融入到真實的人物命運中,才是影片得以感動觀眾的核心。

「災難+救援」:類型敘事的張力與主流表達的內核

在災難片的類型框架中,主要的戲劇對抗看似發生在巨大的不可抗力與渺小的人類行動之間,但在更深的層面上,戲劇對抗實際上發生在人性的傲慢與謙卑之間,也在人類對於災難的恐懼天性與戰勝恐懼的強烈意志之間。我們在災難片中看到的個人英雄,既是災難面前看似弱不禁風的個體,又是偉大的人性力量的集中寫照。

在這個意義上,《峰爆》保留了災難類型片的類型結構——具有巨大破壞力的地裂、積水、暴雨和山體滑坡,以及大部分時間裡以個人或者寥寥數人之力與之對抗的主角團隊。這組對抗關係,成為了《峰爆》的敘事「發動機」。影片中接連不斷地爆發自然危機,衡量危機的「生命代價」從一個外出換電池的鐵道工程師到一輛旅遊車的乘客,再到縣城的所有居民,不斷為主角行動的緊迫性加碼。災難的壓迫感由大量對喀斯特地貌的航拍鏡頭和視效鏡頭完成,在視覺上也時刻牽引觀眾的緊張情緒。

文藝評論丨《峰爆》:在災難片的類型框架中講好中國救援故事 娛樂 第4張

災難片的類型框架為《峰爆》提供了基本的敘事張力,而影片將「中國式救援」作為內核,則將傳統災難類型片中個人意志與災難之間的博弈對抗,轉化為國家意志與災難之間的博弈對抗,將個人求生升華為英雄保護,通過英雄的自我犧牲與被拯救完成集體主義感召與宏大敘事書寫。「救援」的內核不同於「災難」,其重點不再是微薄力量對強大力量的挑戰與對抗,而在於強大力量對微薄力量的自我奉獻與扶助。

在影片中,朱一龍飾演的洪翼舟的鐵道工程師身份在前半段情節中只是一個專業身份,主要服務於個人對抗災難的合理性,次要服務於父子關係的情感塑造。與之相適應,他在前半程的人物行動軌跡基本是由自身專業身份認同和情感驅動的,「拯救人民、自我犧牲」的精神內化在專業身份中,整體比較接近災難類型片中常見的個人英雄模式。隨著故事發展,洪翼舟先救援父親、再救援縣城人民、最後被工程隊與飛行兵所救,在中後期實現了個人行動目標與集體行動目標的統一,專業身份也升華為英雄身份,從而完成了「英雄—人民」「國家—英雄」「國家—人民」的三重「中國式救援」,成功地實現了內核精神的主流化轉變。在影片中,洪翼舟既是以一己之力對抗巨大災難的「渺小力量」,又因為集體意志的介入而轉「渺小」為「強大」,最終成長為保護他人的「強大力量」。

盡管《峰爆》在創作和制作上依然存在一定問題,但影片以奇觀化的視覺效果和類型化的敘事設計,完成了一部具備戲劇張力的災難類型片。同時,影片前半段所表現出的在「文戲」和人物塑造方面難能可貴的克制,以及對女性角色的刻畫,都顯現出創作者正在逐漸脫離對高強度類型片的「無腦」模仿,開始嘗試回歸人物和敘事。演員們也都貢獻了紮實而真誠的表演,成功喚起觀眾對於角色的情感投射。總而言之,《峰爆》填補了目前市場上較為稀缺的災難類型影片,對本土化類型創作與主流表達進行了新的嘗試。這一「災難+救援」的模式,或可成為在災難片類型框架下「講好中國故事」的敘事參考。

文藝評論丨《峰爆》:在災難片的類型框架中講好中國救援故事 娛樂 第5張

作者:尹一伊

策劃:郭超豪

編輯:徐璐明

責任編輯:柳青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