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新盟財經
文 | 新盟財經
11月底,一部名為《女心理師》的電視劇在優酷首播。因為當紅演員楊紫、井柏然等頂流明星的精彩演繹,該劇一經開播,即獲得較高關註度。不過,也因為其涉及到心理咨詢這個專業而敏感的行業,也備受爭議。一面是在各大媒體上好評如潮,一面是其在豆瓣上的評分,卻低至5.1分。
或許正是因為其面臨著諸多的爭議與討論,所以其關註度一路飆升。種種跡象似乎也在表明,該劇除了穿插現代化元素,有一些娛樂性以外,更有著普及心理學知識、建立行業認知等更廣泛的社會意義。然而,心理健康行業一直是一個不慍不火的行業,真的會因為一部電視劇的火熱,而產生根本性的變革嗎?答案恐怕沒有那麼簡單。
01 爭議中的《女心理師》,折射出殘酷的現實
實際上,相比發達國家心理咨詢行業的發展如火如荼。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確實影響到了心理行業的快速發展,但是導致其不慍不火的,並非某一個單一因素。
展開全文
首先,從心理健康服務的供應端來分析,心理咨詢服務體系的欠缺,是該行業難以高速發展的原因之一。而相比發達國家的心理研究、心理咨詢體系,我國的心理健康行業基礎服務顯然是十分薄弱的,這通過心理咨詢師的從業人數,就可以窺見一斑。
有一組數據表明,在經濟強國美國,每1000個人中就有一個心理咨詢師。而在中國,每100萬人口中,只有不到5個心理咨詢工作者。按照國內需求預測,心理咨詢師缺口至少在100萬級。
從業人數不足,導致的結果就是行業服務體系不夠健全。這也不難理解,為何這個行業普遍缺乏認知,人們看完《女心理師》,甚至對一些稍微專業的名詞、治愈方式都表示吃驚了。
例如,通過網路上的影評看到,有網友表示,該劇讓自己開始反思在原生家庭親密關係中存在的問題,甚至喚起了大眾對於普遍存在的校園霸凌、產後憂鬱症等心理問題人群的同理心。
其次,通過大眾對於該劇的評價褒貶不一,說明大眾對這個行業不僅缺乏認知,而且認知不一致。例如,有人認為演員的表演用力過猛,將一些心理問題過於放大,有些駭人聽聞。也有人認為心理咨詢不應該這樣做,而應該那樣做,那麼到底什麼才是評價一個優秀心理師的核心標準?
例如,宣傳期間,由於此劇在China Daily上的做宣傳報導,文章稱該劇是「呈現了的專業的psychoanalytic cases(精神分析案例)」,而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在看劇分析之後,認為劇中的情節大有問題,由此質疑精神分析中國分會的專業性,要求開展倫理調查。
而來自北大的鐘教授、來自武漢精神衛生中心的童教授作為IPA的認證的分析師,因此在朋友圈嚴厲指責了這部劇的專業性,並且申明IPA成員並無一人參與制作。
業內人士甚至認為,如果糾結專業細節,該劇的名字甚至都應該叫《女咨詢師》。因為心理師與咨詢師的區別在於:心理師包含了咨詢師,咨詢師需要在心理師的指導下進行執業操作。
再次,由於行業標準的缺失,整個行業依舊處於野蠻生長、亂象叢生的階段。例如,在互聯網上,就經常爆出有人因為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卻上當受騙,不僅咨詢費十分昂貴,而且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甚至因為與所謂的心理咨詢師鬧法律糾紛,而加重了「病情」。
也有一些做情感挽回、戀愛技巧培訓的機構,打著戀愛心理咨詢的燈號,卻做著各種過度營銷的動作,實際上,卻並沒有任何心理健康的從業資質。甚至有培訓機構,打著各種權威培訓機構的燈號,號稱學員只需要交付幾千元的學費,短短數10天就可以拿到相幹的資質證書。
殊不知,早在2017年,人社部發68號文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於公布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的通知》中,就已經明確了取消相幹資質認證。
從國家整治整個培訓行業的角度,也不難看出其良苦用心。正所謂寧缺毋濫,沒有了相幹的培訓與資質認證,好過一些不法分子,拿著雞毛當令箭,擾亂市場、混淆視聽,甚至借此斂財。
不過,即便沒有了這塊的從業標準,這個行業也將會因為社會事件頻發、《女心理師》這種現象級的文化作品,而逐漸走向大眾的視線,規范化發展也將成為必然。
02 行業爆發在即,商業化卻難走出困境
近年,以憂鬱症為代表的心理健康問題明顯有高發趨勢。而心理健康行業也隨之處於高速增長期。早在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曾預測,憂鬱症將成為2020年第二大的疾患,甚至是僅次於癌症的第二大殺手。
如今,2020年已過,因恰逢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病毒恐慌、失業焦慮等也席卷全球,WHO的預測也不幸言中。去年9月,據央視網消息:憂鬱症,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很多人都有患上憂鬱症的可能。
隨後,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了《探索憂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從篩查、預防到治療,給出了一套綜合的解決方案。與此同時,進行全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疾病篩查也成為了當務之急。該方案中更是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憂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
不過據觀察,即便舉國上下已經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心理健康行業的發展依然舉步維艱。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國家宏觀政策方面的風向不夠明確。要知道,過去的國家政策,更加傾向於一些過於極端的心理問題干預,例如,憂鬱症、焦慮症等均陸續納入國家醫療體系,不僅需要心理咨詢師的干預,更可能需要醫院精神科醫生的藥物治療。
由此也導致了,處於心理問題邊界的大多數人群,缺少主動求助專業人士的意識,因此也導致在這個市場上,用戶付費意願低、心理咨詢服務的價值也難於被肯定的困境。加上我國居民的思想偏向傳統保守,所以大多數有心理問題的人群都會有「病恥感」,由於面對專業人士難於啟齒,所以也加大了這個行業向前發展的障礙,商業化更無從談起。
所幸,這兩年隨著社會大眾心理問題的凸顯,國家衛健委、衛計委等部門,相繼出臺了大量的促進行業發展的宏觀政策,讓這個行業也迎來了春天。
其二,心理健康行業是一個由大部分兼職從業人員撐起來的行業。據中國產業資訊網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國家二、三級心理咨詢師持證人數累計數量約120萬。然而,截止到2017年底,全國精神科醫師3.34萬人,心理治療師僅有約6000人,約120萬的獲證心理咨詢師中,僅有三四萬人在從事心理咨詢專職或兼職工作。
究其原因,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學習成長,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甚至金錢。有業內人士透露,即便達到中等心理咨詢師的水平,也需要積累上千咨詢個案、花費近10萬的學習成本。這也導致很多心理咨詢師受經濟條件限制,生活上入不夠出,難以靠全職從業維持生計。
盡管近幾年這種現狀有所改觀,但是因為咨詢是一個嚴重依賴心理咨詢師個人的行業,而且其從業人數規模有限,也導致其行業整體營收規模的增長,十分乏力。
其三,心理健康行業缺乏豐富的變現模式及產品。長期以來,心理健康行業,除了心理咨詢按時收費外,很少看到令人耳目一新變現模式及產品。誠然,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加速了心理健康行業的商業化,讓一些心理咨詢的課程,也能像淘寶的SKU一樣,在各大知識付費平臺銷售。但是相對心理健康千億規模的潛在市場,卻依然是杯水車薪。
據智研咨詢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心理咨詢行業市場規模達到542.9億美元,較2019年增長5.58%。這也意味著,心理健康行業正在呈現向上增長的趨勢。
但是,相比其它行業動輒兩位數的增長,顯然是有些不慍不火的。中國產業資訊網數據顯示,即便是在疫情導致全民恐慌、心理焦慮的2020年,我國心理咨詢業市場規模也才達到480.4億元,同比2019年增長10.92%。不過,我國心理健康行業的規模增長,較全球近2倍的增速,也得益於近年自媒體平臺的興起,對整個行業的加推助力。
尤其是自2016年以來,知識付費模式大爆發後,傳統的心理咨詢結合心理課程、心理測試、語音類在線服務產品等新型模式的商業化得到了進一步驗證,以壹心理、壹點靈等頭部企業為代表的心理咨詢平臺,也相繼受到資本的青睞。公開數據顯示,近一年多的時間內,我國心理健康領域已發生10起融資事件,賽道獲超2億資金投入。
而且,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也讓心理健康類產品與服務,走向電商平臺化、服務科技化、資訊數字化的方向發展。在心理健康行業產品日漸豐富的同時,這個行業也逐漸展現出極大的增長空間。而且,新型的治愈、減壓、正念冥想等國外模式相繼湧入國內,大有百花齊放之勢。
03 諸多因素,讓心理問題逐漸暴露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近年疫情給社會發展帶來了諸多的不確定,普羅大眾的心理問題也逐漸暴露。甚至社會惡性事件頻發,多數都與人們的心理健康失衡有關。因此,無論是國家還是行業從業者,也都在呼籲更多人關註心理健康行業、關註自己的心理狀態。
種種跡象表明,整個行業正處於爆發的前夜。只是,無論是其面臨的認知度不足問題,還是行業從業者的收入問題,又或者是相幹企業的商業化困境,都是這個行業高速發展不可規避的難題。
因此,也許唯有人們都放下對這個行業的偏見與芥蒂,用開放的心態去面對他人、自己的心理問題,甚至理性的看待整個行業的發展,整個行業環境、商業生態才會變得健康起來,也才大有可為。
更多精彩內容,關註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