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上映7天狂攬5.6億,單日票房破億,創台灣電影內地公映紀錄,從票房看,這的確是一匹黑馬。
可從影片本身的質量來說,對不起,豆瓣5分都嫌多。
先說劇情。
好多人應該還不知道,這片子是翻拍的十年前的韓國同名電影。
兩部電影年齡差10歲,可無論從故事主架構,還是內里流淌的狗血基因,90%是一樣一樣兒的。
而不同的是,韓國那邊是秋天,台灣就成了盛夏,不然不夠清新。
韓國那邊吃泡菜,咱們就吃泡麵;韓國男主是癌症,這邊就成了白血病。
很走心的本土化改造呢~
主線故事呢,就是一對16歲的少男少女,倆人沒有任何血緣關係。
男生因為遺傳父親的白血病被母親拋棄(經查閱遺傳概率幾乎可以忽略),女孩父母則因為車禍留下撒手人寰。
少男少女內心孤獨,操場上抽了同一支煙,開始了長達13年的同居。
為了渲染原汁原味的「悲傷」,編劇毫不手軟,把矯情到腿軟的台詞也搬了過來——
-下輩子你想做什麼?-做戒指、做眼鏡、做床板。-為什麼?你不想做人啊?-那樣我就能永遠陪在你身邊啦~
嚶嚶嚶,你還是做杯優樂美吧,不僅能捧在他手心,還能隨時喝完就扔掉。
女主給自己取名Cream,給男主取名K。
當男主問為什麼叫這個時,女主的回答是這樣的——
「因為它們都發ke的音,這樣聽上去才不那麼孤獨啊」
鏡頭一轉,少男少女成了青年男女,也被到了同一家唱片公司。
男的做宣發一把手,女的是作詞。
嘖嘖,瞅瞅人家這職業,典型的高開高走,人生贏家。
茶水間調情被同事看到,同事問兩人什麼關係。
女主說:
我們同居十年,但沒有交往,只「那個」過0.5次,雖然接過吻,但絕不是情侶。
影片此時進行了將近三十分鐘,相信不少觀眾三觀已碎:
兩個從青春期開始就在同一屋簷下過日子的男女,不對外稱情侶能接受,但多次濕身後擁抱接吻,最後竟沒擦出愛的火花?
那請問預告片中這些露點的暗示算什麼?
當我們三歲小孩啊?
接下來,便進入了這部電影正式煎熬期:
潛伏在男主身體里的細胞開始病變,他開始一次又一次的暈倒,白血病進入了加速期。
沒錯!
這就是一部十年前就被吐槽瘋了的「癌症片」。
雖然主角的死因不同,但套路都是一樣:
在極其有限的生命里,陪另一半走完苦澀的時光,另一半在片尾處回過味兒來,帶走一代又一代觀眾的淚水…
《我腦中的橡皮擦》《對不起,我愛你》《假如愛有天意》,這種韓國特色一抓一大把。
可就算是十年前玩兒爛的梗,觀眾早已看厭煩的故事,編劇還是不知羞恥地搬了過來。
好吧,既然男主必死是硬設定,咱們接著往下看。
按照正常操作,男主多少應該求求醫問問藥吧,畢竟今天醫療水平已經不同於往日。
醫生明明說,及時治療,多多休息,還是能正常生活的。
哥們上來就跟醫生自我宣判死刑:
你就直說我還有多長時間吧!
醫生也是個沒有醫德的完犢子貨,女主問病情的時候,醫生竟然說男主缺鈣,暈倒是正常現象。
悲催的是,女主信了!她居然信了!
敢情男主全身的骨頭都長腦袋里了,一缺鈣就頭重腳輕?
這時旁白響起,觀眾才知道,男主知道自己深愛著女主,而女主則身在愛中不自知。
男主剛巧知道了這一點,準備給女主找下家,在僅有的一年內,一定得把她嫁給可靠的人。
可遭遇了一個小困難:
男主撮合女主跟男二好,男二卻不巧有了馬子。
兩人相戀六年,已經訂婚。
男主可愁懷了,俗話說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棒打鴛鴦的事兒不地道啊。
就在這時候,男二的馬子攝影師,被男主偷拍到跟別的男人車震,男主虎軀一震,病痛不曾在他身上留下痕跡,把偷情照片寄給了男二。
男二莫名被綠,找馬子討說法。
攝影師馬子給的說法,再次給影片潑了一層狗血:
我需要創作!愛情在我這里不是第一位的。
言外之意……偷情帶來的快感,是她拍攝照片的靈感?
於是,女主順利與男二成了婚。
在神聖的婚姻殿堂,男主把女主交到男二手里後,mv式逆光襲來,柔膩的主題曲塞滿耳朵,男主留下一張掛滿淚痕的鞋拔子臉後走出了鏡頭……
然而,這並不代表這段三角戀就此終結。
其實,在狗血的路上,女主也一直在添磚加瓦。
在樹了那句「同居不交往」的牌坊後,女主無意間發現男主已經病入膏肓,懷揣著一顆悲憫之心,她沒有第一時間勸說男主要吃藥早治療,她選擇向整部電影智商最低的一位喵喵女孩求救。
於是二人得出結論:男主瞞著我是不想讓我再次承受失去的痛苦,我為什麼不將計就計,陪他演下去,讓他愉快地走完餘生?
姑娘心確實大,怎麼想就怎麼做,在男主面前假裝不知道,男主暈倒假裝沒看到,男主日漸消瘦面色蠟黃,觀眾都看著不是人色,女主愣是看不出來。
接著,女主為了讓男主放心地去,三步並作兩步主動撩漢,被綠的男二輕輕鬆松上了勾,送花送錢送鑽戒,終於在男主為數不多的日子里,與女主完成火速閃婚。
女女主導完這出生死三角戀後,男主本該擇一城終老,女主安心過日子,可人家偏不,因為那樣不狗血。
最後二十分鐘,女主決定將愛情進行到底,跟男二毀了婚,跑到男主病床前問你額頭這麼燙是不是發燒了?
只留下被綠兩次的男二,獨自在風中凌亂…………
以上,就是這個「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在本片中,導演和編劇可以忽略劇情合理性,無視圈層關係,甚至不怕被人罵「三觀奇歪」,但總是能在衝突戲中,量出自己的殺手鐧:煽情。
打個比方,電影中出現最多的一句台詞不是「我愛你」,而是女主「為什麼要結婚」後,男主給出的回答:結婚吶,就是人到老了以後,給陪在身邊那個人一個理直氣壯的理由。
這句台詞在全片出現過三次,依次是男女對話時、男主回憶時、女主回憶時。
一句台詞重復三遍,強行拖延時間掩飾乾癟的劇情…
這種忽略劇情強行煽情的橋段比比皆是:那句打在螢幕上又刪除的表白;女主明知男主不久於人世,偏偏讓他幫忙挑婚紗拍照留念;女二前一秒還說「你的事情與我無關」,後一秒就答應和男主假戲真做;
每到這種模棱兩可的劇情時,柔光就沖破螢幕,鋼琴在大提琴的加持下一並包圍觀眾,必然不能少的是陳意涵和劉以豪那尤其襯托淚痕的手持大特寫。
此刻影廳里的氣氛,像一個吹的巨大的泡沫,所有觀眾被籠罩在濃重的悲傷中,但為什麼傷感,卻始終是個謎。
韓版中的女主,遠不是今天看到的「小妞」。比陳意涵飾演的女主要古怪的多,這種古怪來自她破碎的家庭和艱難的成長環境,同樣的沒幾句台詞,對情愛的表達非常隱忍。
韓版看下來,給觀眾的感覺是陰冷和殘酷,讓人去思考如何應對愛情中的未知,很少有人去糾結癌症、悲傷、孤單這些字眼。
本土化對比,八個字概括:取其糟粕,去其精華。
前半段嗨得高潮迭起,後半段傷的歇斯底里,該哭的時候玩命煽情,該笑的時候使勁撓你胳肢窩。
一個安靜的故事成了一罐嗆鼻子的催淚瓦斯,成了一台癡男怨女廉價眼淚的收割機。
有人說這片子票房走紅純粹是走了狗屎運,其實憤怒的根源一個詞就能概括:毫無誠意的拙劣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