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Kris Wu是誰?
最近幾天,這是海外網友在推特上爭相討論的一個話題。
11月2日,吳亦凡發布了首張專輯《Antares》,不到5小時就霸占了美國iTunes專輯總榜與單曲總榜雙榜。
但11月4日,Ariana Grande發布新單曲《Thank u,next》後,海外網友驚訝的發現,每次都空降首位的Ariana Grande居然卡在了iTunes榜單第四,前後排名全是吳亦凡的歌曲,隨後質疑聲遍起。
更令海外網友大跌眼鏡的是,由於粉絲集中刷榜導致iTunes產生數據偏差,吳亦凡的新單曲下載預計高達1400萬,這個數據甚至超過了榜上所有歐美歌手的預計下載量的總和。
海外社交平台傳ArianaGrand的經紀人發了一條消息,希望粉絲們不要再灌水,但之後他又發文否認之前所發消息為本人,並稱根本不認識吳亦凡。兩則消息現在均無法找到,疑似是個烏龍事件,但依然在海內外引起了軒然大波。
不過到了11月7日,iTunes的單曲和專輯下載榜上,吳亦凡的歌曲已經不見蹤影,Ariana Grande的新歌終於登頂。
美國HDD原預測本周吳亦凡的新專輯會以3.5-3.8萬的總銷量位列第十。但由於專輯和單曲排名已經掉出了100名之外,最終Billboard下周的排名可能還會發生變化。
國內流量粉絲為自己的偶像刷海外榜單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越來越多類似新聞「出口轉內銷」,成了歌手音樂生涯的重要戰績。
但不得不說,此次吳亦凡事件給所有靠粉絲刷榜的國內流量歌手敲響了警鐘:這套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宣傳手段很快要玩不下去了。
「你們這麼刷榜,他永遠不知道自己音樂什麼水平,沒辦法進步,為了他好,別刷了。」脫口秀演員池子在微博上如是說道。
流量粉絲們如何刷榜?
海外網友質疑國內流量歌手刷榜並不是個例。
今年8月,蔡徐坤的個人單曲《waitwait wait》一經發布,立刻登上了iTunes美國總榜的首位,同時拿下了美國總榜第一和POP榜第一。
但沒過多久,就有網友發現蔡徐坤的數據在榜單上瞬間消失了。Billboard官方發博表示:該首曲子還在榜單,只不過在第三萬名,並沒有清理數據。
這些在海外可以說是「查無此人」的中國明星,為什麼能夠在榜單上突然超越LadyGaga、A妹和ImagineDragons這樣的歐美一線音樂人?
歐美音樂圈的打榜主要憑借的是歌手本人在美國各地趕通告、上脫口秀、頒獎典禮來宣傳自己的歌曲,從而帶動銷量。
而國內歌手的粉絲尤其是流量粉絲,借鑒了韓國的打榜機制,飯圈稱這種刷榜行為為「打榜做數據」。
一旦開始「做數據」,通常都是有組織、有規模、有分工的。
各大粉絲站會提供各種打榜教程,提供VPN等翻牆工具,也自然會存在粉絲會集資打榜,24小時不間斷給歌曲刷熱度。這種大量的需求也催生出各種在線購物平台售賣虛擬的帳號,給打榜提供便利。
國內歌手發布歌曲時間一般都是國內中午、也就是美國的深夜,粉絲能夠利用時差集中打榜,更容易登頂iTunes。
這些粉絲的心態無非是想讓自己的偶像海外成績更耀眼,讓更多人認識喜愛他。但靠著這種方式形成的突然間「虛紅」,帶給路人更多只是並不理想的觀感。
事實上,存在水分的不僅是流量歌手在海外音樂榜單上的名次。
2014年,張傑在全美音樂獎獲得了「年度國際藝人」的獎項,粉絲興奮地抬出了「比肩麥克·傑克遜」的名號。
但事後被人指出,這個獎項根本不是曾經麥克·傑克遜得過的那個獎,而是一個專門設立的新獎項——「InternationalArtist Award」(國際藝人獎),且這個獎項並沒出現在AMA的官網獲獎名單上。
更為巧合的是,第二年,芒果tv就成為了國內直播全美音樂獎的惟一網路平台,讓人不得不懷疑在張傑所獲得的獎項,背後到底有多少商業考量。
國內歌手為何執著於征戰海外?
其實,這兩年國內歌手登上海外榜單已經不是新鮮事了。
數娛夢工廠(公眾號D-entertainment)對近兩年國內歌手在海外音樂榜單成績梳理後發現,登上榜單前列的還是以流量居多,尤其「歸國四子」更是頻繁上榜,這不禁給人一種國內歌手已經制霸國際的錯覺。
從表格來看,國內歌手登上Billboard的明顯少於iTunes。這是因為比起iTunes,billboard的計算方式更複雜,不僅要根據美國本土單曲銷量(實體/數字)還有電台播放及在線流媒體(Spotify和Youtube)播放量等指標評選。這給粉絲通過網路購買大規模刷榜設置了障礙。
實際上,一個藝人的歌曲一般在剛發行的幾小時內,就可以在iTunes做到登頂。這是因為iTunesChart爆發強,第一天會有很大的下載量。
但是因為粉絲帳號有限,集火容易續航難,要想維持iTunes的榜單排名,還是要靠普通國外消費者購買才能維持熱度。而光靠國內粉絲刷榜,卻沒有國外消費者買帳,掉榜就非常快,導致很多歌手的霸榜僅僅是「曇花一現」。
不僅如此,國內歌手征戰iTunes榜單的成績實際上也是五花八門的。
iTunes榜實際上是有相當多細分榜單,包括全球榜和各國及地區的總榜。全球榜又分為了世界單曲榜和世界專輯榜,而iTunes各國及地區的榜單更複雜,包括單曲榜、專輯榜和MV榜等等。
但實際上,目前已經上榜過的幾位歌手雖然看起來都是iTunes榜,但大多數也僅是局限於某個國家或地區的榜單之上,很少能在全球各地榜單上全面登頂。
但在面向國內宣傳時,這些細節就被有意無意忽略了,全部都成了「xx歌手拿下了iTunes榜第一」,這對於一些歌手的宣發團隊來說,就成了再好不過的素材。
舉一個例子,吳亦凡的新歌其實只是在美國iTunes單曲總榜獲得了第一,但最後宣傳的文案可能就直接用了iTunes總榜第一這個叫法,讓人容易誤以為吳亦凡新歌已經紅遍全球。
明知是靠刷榜得到的成績,國內歌手和他們的粉絲為什麼還如此向往iTunes或Billboard呢?
或許這與歌手宣發和粉絲心態有關。
而對於粉絲而言,自己追隨的偶像能夠登上海外榜單更是一次與有榮焉的經歷。無論最終結果有沒有達到像粉絲所宣傳的「讓更多的人知道偶像」這一目的,但至少粉絲有了一個可以向外界誇耀的談資:「自家偶像在海外也獲得了認同」,
哪怕這個認可全是刷出來的。
歐美音樂圈排外嗎?
而粉絲為了反擊偶像成績遭到的質疑,不少會歸咎於「歐美音樂圈排外」,試圖「妖魔化」歐美音樂圈。
但這同樣也不禁讓人想問:歐美音樂市場的次元壁真的有那麼厚嗎?
未必如此。以韓國的防彈少年團(BTS)作為例子,不僅近兩年連續登頂iTunes和Billboard榜,也在主流的公告牌音樂頒獎典禮上拿過獎。
更為重要的是,歐美主流媒體對BTS的關注相當密切:BTS不僅是各大一線刊物的常客,也登上過NBC這樣的全國性電視網表演。官方的Billboard也給BTS設立了專欄,BBC還特地為BTS做了一期紀錄片。
因為語言的天然障礙,亞洲歌手在歐美音樂市場站穩腳跟是很困難的。即使是現在火爆的K-POP也是經歷了不斷的嘗試,花費了超過20年的時間才在國際上擁有一席之地。
要真正突破壁壘,最重要是始終是藝人的音樂能夠緊跟國際音樂潮流,創作真正有傳唱度的歌曲。
當年鳥叔的一首《江南Style》紅遍大江南北,至今仍是歐美樂壇上的美談。當時大量媒體分析了鳥叔歌曲成功的原因,得出的結論是:大量重復性的「洗腦」旋律,成功提高了這首歌曲的傳唱度。
除此之外,海外市場更在意音樂的原創性,但國內的歌手們大多並沒有在這方面下苦工。最常見的做法就是聯合幾位海外音樂人把自己的老歌進行重新編曲混音再造後進行宣傳。
而不少國內歌手時常將發揚C-POP(中國流行音樂)和M-POP(華語流行音樂)掛在嘴邊,但這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畢竟,這些流量歌手的音樂在國內的傳唱度都不高,又何來走向國際呢?
就像BTS的音樂製作人方時赫所言:「不要過於留戀所謂的成績和記錄,因為音樂並不是奧運會。如果執著於得到第幾名、留下了什麼輝煌記錄,你就不再是個音樂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