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風味人間》獲封「減肥禁片」,陳曉卿為騰訊視頻交了份豆瓣9.3的首秀答卷
文|話無缺(珞思影視研究組)
這是一次奇妙的風味之旅
山海之間偶然落地生根
成就萬千肴變
化作滾滾紅塵
穿越香料歧路
幾度江湖夜雨
燈火萬家處
對比豆瓣3.7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廣大觀眾對陳曉卿的騰訊視頻首秀之作《風味人間》相當友好。
播出兩期過後,超過2萬名豆瓣網友亮出了9.3的高分,五星好評高達72.6%。
更有甚者點醒圍觀群眾:你們一個個真的是太膨脹了,大晚上的居然敢看陳曉卿操刀的美食紀錄片!
從第一集《山海之間》到第二季《落地生根》,「風味人間看餓了」迅速登上微博熱搜,各具特色的不同地域美食不斷撩動觀眾的味蕾,關於食物、文化、情感的遷徙和交融,更讓觀眾大讚「深刻動人」——在全球視野里審視中國美食的獨特,在歷史演化過程中探究中國美食的流變。這種立足全球的視角,成就了一個多元的美食探索紀錄片。
觀眾評價如此之高,陳曉卿卻有一顆平常心:「現在的傳播業態這麼複雜,發生什麼都有可能。所以更多的是給團隊打預防針,如果有批評,要虛心接受。能在豆瓣收獲如此高的評分我自然開心」,他更覺得這是對導演辛苦付出的肯定。
以第一集的女導演張平為例,一個8歲男孩的母親,用一年多的時間在高山、大海、沙漠、密林中穿行,幾乎片刻不停,只為讓人相信舌尖之愉不過起始,每一道事物的背後,串聯的是人情的牽掛、四季的流轉、文化的碰撞……
1/3內容在國外,食物誘人表面的背後總有故事發生
小麥在中國的落地、葡國菜在澳門的落地,甚至人從故土到異鄉的落地,這些飽含情感的段落,讓美食有了一種別樣的厚重感。
《風味人間》一經開播,中外美食輪番轟炸,禿黃油拌飯、伊比利亞火腿、瀑布土豆泥成為網紅。第二集,枕頭饃、報紙囊、澳門非洲雞又成功撩動味蕾,強力瓦解深秋時節本就脆弱不堪的減肥意志。
有人戲稱:「《風味人間》應該列為減肥禁片。」
反正已經入坑了,不妨一次性聽陳曉卿說說,接下來還有哪些「大殺器」:「第一集是講空間的故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理起決定作用;第二集是叫《落地生根》,你能夠想像得到,小麥最早是怎麼做的,那個地方的人怎麼吃面食;第三集是講中國烹飪和人類烹飪的歷史,怎麼促進了人類的進化,後來水怎麼參與到烹飪中來,中國的烹飪最終怎麼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有哪幾個關鍵點;第四集是講中國烹飪的奇絕,叫《肴變萬千》;第五集叫《江湖夜雨》,講的是製作美食相關的這些人的故事;第六集是講中國人和其他地方的人對香料的認知上有哪些差異;第七集是《萬家燈火》,更多是講食物對人群聚散的影響,對社群的影響;第八集是製作的花絮,也非常好看。」
可以說,繼央視《舌尖上的中國》之後,陳曉卿以進軍互聯網的《風味人間》再度證明了自己。
談及為何又一次選擇美食題材,陳曉卿表示:「我們也有其它很多東西想拍,但我想,還是讓我們團隊和我們的紀錄片首先被更多的觀眾認可並接受,美食紀錄片顯然是一個現成的通道。同時,我們希望《風味人間》是一個全新的美食探索節目,能夠通過知識分享和體驗分享,讓觀眾體會到美食以及美食背後的複雜世界。接下來,我們幾乎每年都會有新的作品出來,明年會有一個關於‘全世界的不約而同’的節目。現在《風味人間》里面有1/3的內容是國外,明年我們就可能有一半的內容是國外——既有一種食物不同的吃法,也有不同的食物同樣的吃法,我們會看到反復的碰撞。」
「後面我們還會拍谷物的故事,還有啤酒,它是人類最古老的酒精用料,我們會把它講的很有趣」,陳曉卿笑道,因為我啤酒肚長得特別厲害,「希望大家知道什麼樣的啤酒是真正有意思的啤酒,啤酒的秘密在哪里,為什麼每個人都可能是釀酒師。」
在他眼中,每個食物背後都能讓我們看到不同的東西,有的可以看到歷史,有的可以看到人文,有的可以看到驚喜。食物誘人表面的背後,總有故事發生。
眾口難調的撕扯下,鮮明的中產階層美學范式
「曾於里」將《風味人間》歸類於「中產階層的美學范式」,認為其相較於絕大多數的同類紀錄片,拍美食的姿態更高級——無論是昂貴的食材,還是平民的風味,其拍攝手法、文案寫作,都是帶著濃厚的中產視角的,生存的艱辛被套上濃濃的濾鏡,營造出了某種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氛圍,誠如張愛玲說的,「我們還是我們,一塵不染,維持著索日的生活典型」。
在《山海之間》這一集,觀眾甚至能感受到靠天吃飯的中國人,或者這個世上的很多人,會顯露出一些些的悲憫。
「這種所謂的悲憫,其實從我剛開始做美食紀錄片的時候就是這麼想的——不能因為我們走的得太快,而忽略了想去表現的東西;不能因為我們的口味越來越一致,生活越來越平靜,就忘記了曾經有一個豐富的,有一個多彩的世界」,陳曉卿表示,這是一以貫之的一種氣質。
當然,如何把握美食和情感的比重,這是一件很玄妙的事。「其實兩極的觀點都有,有的觀眾就認為人太多了,希望把人都刪掉,直接就上吃的;也有的觀眾說,只停留在吃喝層面太淺薄,深厚的人文精神哪兒去了」,陳曉卿覺得,一個紀錄片的導演他想表達什麼和觀眾最終接收到的、理解的是什麼相比起來,觀眾最終能感受到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我特別擔心的一種情況是,導演說的話太多,去教觀眾這麼看、那麼看。其實對於一部作品來講,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我們有時候會被撕扯,眾口難調。很多人有特別好的故事,也不太敢放出來,有點兒害怕」,陳曉卿介紹,好在這次播出的方式和以前不一樣了,《風味人間》同時給觀眾準備了非常多的物料,圍繞著這個主片,每天會有其它相關的小片,有的是人物的故事,有的是食物的故事,「比如西班牙火腿的切片表演,桑奇德里安是西班牙國寶級的切片師,我們會把他的精彩小片播出來。」
人是一點一點成熟的,作品也是。
無論製作的技巧,還是看待世界的角度,陳曉卿都不會停留在一種范式,「我也說了,我們之後還會拍一系列的、跟這個風格不完全一致的片子。有的會更偏向年輕人,有點兒逗,幽默的成分更多一些;有的會跟人類的歷史有關聯,天然的食品感覺會更強,而且會跟國外的電視機構合作;還有的可能比較性感,專門給吃貨定制的,知識性沒有那麼強,但是非常有趣。」
這些年來最大的變化是——創作在「遷就」觀眾
紀錄片這些年來最大的變化,莫過於創作總在「遷就」觀眾。從電視端到網路端,主要播出平台的變化,也必然倒逼拍攝技術、手法的更新。
「人觀看世界的方式實際上是有一定的規律的,畫面語言的語法也是有規律的,所以我們以中近景的東西居多,有特別重要的東西,我們會關注局部和細部」,陳曉卿表示,「我想不僅僅關注手機端的客戶,同時《風味人間》也會在傳統媒體播出、在騰訊視頻OTT端播出,4K大屏的數字流會給人帶來非常強烈的震撼,包括5.1的全景聲,如果家里有足夠好的音響,或者有專業耳機的話,會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新技術的運用,在《風味人間》中可能只占據了千分之五,雖然這些鏡頭非常短暫,但花費了團隊很多的心思。讓觀眾大為稱道的是,這次採用了「顯微攝影」拍攝技術,它可以讓細節更為細膩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但拍攝的失敗率特別高,製作團隊花了半個月的時間,可能就只完成了一個鏡頭——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顯微攝影」下看到的世界,的確非常奇妙。
陳曉卿舉例道,「我們都知道,吃螃蟹蘸醋汁更好吃,在微觀攝影下,這種做法便得到了科學的解釋。觀眾能看到當酸性物質接近蟹肉時,蟹肉的肉質纖維會瞬間展開。這時,你就會知道蟹肉為什麼突然變得美味了。很多觀眾看到這里都要打一個寒戰,這實際上就是在剖開真相,最大程度地展現食物的美學價值和中國人的細膩情感。」
再以後期聲音為例,團隊新來的一個小朋友向陳曉卿感慨,「我現在才知道,居然要做得這麼細。」一個切饅頭片,上面是軟的,下面是膠的,一刀下去那一瞬間的聲音一定要讓觀眾聽出來。對此,陳曉卿有自己的堅持:「可能100個觀眾里面只有一個人戴耳機,我們就要給那一個人做到最好。如果1000個人里面有一個人戴分辨率特別高的耳機,我們還要給他做全景聲。當下科技可以帶給我們非常強大的視聽感受,如果能夠有人喜歡這種感覺,我們就盡可能地把它做到極致。」
紀錄片沒有明星和流量的加持,那麼靠什麼去吸引觀眾?陳曉卿坦言,他被這個問題困擾了十幾年,最後得出的答案是:「靠的是對生活細節的真實捕捉,對生活里戲劇性因素的呈現。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我們不能直接去告訴觀眾這個是什麼,那會讓觀眾很快產生審美疲勞,要用戲劇化的外觀、用科技化的手段為觀眾描繪出一個有意思、有內涵的視覺奇觀。每個創作團隊都希望能通過講好故事直抵觀眾內心,技術不是最重要的。」
這些年湧現出如此多的美食紀錄片,陳曉卿又如何看待這片江湖?
「美食紀錄片從量上有非常大的增長,而且也是多樣態的,除了在傳統媒體、互聯網,我甚至看到過專門給餐廳定制的紀錄片。我覺得,都很好,我們不會說任何一個美食紀錄片不好。同在江湖中,俱是可憐人。在整個影視行業來看,紀錄片已經是非常邊緣的一個產業了,大家如果還不相互攙扶,抱團取暖的話,就更難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