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種草」,就是把一種物品推薦給另一個人,讓另一個人喜歡這種物品的過程。「種草消費」作為一種新的消費業態,對於提高消費者的決策效率、提供更多科學合理的選擇提供了便利,但「種草」也面臨著被玩壞的風險。「網紅」推薦低劣產品甚至是「三無產品」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消費者「拔草」時,還要保持理性消費,避免「掉坑」—
隨著「6·18」的來臨,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加上各種優惠,相信很多人已經開始往購物車里添加商品了。對於定位相似、價位也大致相同的產品,到底該選擇哪個品牌呢?靠經驗?靠廣告?還是靠口碑?現在有一個新途徑,就是靠「種草」。
什麼是「種草」
「種草」可不是拿起鋤頭,栽花栽草,此「草」非彼「草」。所謂的「種草」是網路流行詞,簡單來講,就是把一種物品推薦給另一個人,讓另一個人喜歡這種物品的過程。
近段時間,賣口紅的「網紅」博主李佳琦就依靠「種草」火了起來,通過直播方式進行口紅試色,一句「Oh My God」,惹得眾人紛紛剁手,其推薦的一些色號甚至賣斷貨。作為淘寶直播的美妝帶貨達人,李佳琦在入駐抖音僅兩個月的時間里,火速吸粉1400萬,並給自己的淘寶直播帶粉100多萬。
這便是「種草」。「草」本身就有普遍、遍布的意思,而且極易生長,在「網紅」「達人」的推薦下,相關商品可以直達粉絲,更深入地挖掘消費潛力。
《2019年中國消費趨勢報告》提煉出10大消費趨勢,「種草消費」便是其中之一。在生活中,看到「網紅」推薦的口紅不錯,就想著去買;朋友圈里朋友或是微商身上穿的衣服好看,趕緊要來產品鏈接;看到直播平台的廣告,按捺不住又下單……可以說,「種草」與「拔草」(實施購買行為)已經成為一種火熱的消費現象,滲透進生活的各個場景。
中國傳媒大學傳媒藝術學教師劉俊博士說,「種草消費」屬於推薦性消費,其實並非新現象,只是在新媒體傳播的當下,我們對這種現象有了新的命名和認識。
據上述報告介紹,「種草」最早流行於各類大小美妝論壇與社區,多是各方面達人的自發推薦。在移動互聯網的帶動下,「種草」廣泛發展到社交媒體上。「種草」的形式也頗為豐富,從圖文、直播到短視頻,甚至很多電商平台也開設「種草」入口,打開主流電商購物APP首頁,就會發現除了商城、購物車,還有平台專門給用戶騰出來的「草地」。「種草」行為也由自發推薦轉變成商業行為,企業利用粉絲效應,對其產品進行推廣宣傳。
為何能風靡
「每次看到博主推薦的一些好物,我就很心動,會忍不住下單。」小璐是個職場新人,下班後就喜歡宅在家里玩手機,看朋友圈、刷微博。在社交軟件上,她關注了不少時尚博主,這些博主推薦的東西都深受小璐喜歡。「他們一般都有網店,我會到店里看看,每次都忍不住下單買上一堆……」
如今,「網紅種草」「粉絲」埋單的消費趨勢已愈發明顯,尤其在青年群體中更受歡迎。《種草一代·95後時尚消費報告》將「95後」稱為「種草一代」。「95後」成長於社交媒體高度發達的環境中,分享意願較高,具有很強的品牌傳播力和「種草」能力,其中41.8%的「95後」會向親友推薦好用的品牌,超過30%的「95後」會轉發有用的資訊、教長輩如何使用APP。
作為一種新的消費業態,「種草消費」正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像任何一種新興事物一樣,「種草」的風靡也有其深層原因。
劉俊認為,一方面,新媒體發展帶來信息冗餘,我們因為忙碌而導致注意力匱乏,在消費時難以對很多商品有全面了解,所以,依賴他人的經驗推薦,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很多年輕消費者會與別人共享消費偏好和消費信任,社交圈成為獲取消費信息、了解產品口碑、取得購物優惠以及探討消費體驗的主要管道,而這種分享和推薦也更能刺激購物欲望。
另一方面,新媒體帶來的「泛社交化」現象,使得「種草消費」有了更大、更廣闊的平台。當前的商品信息傳播中,商家和平台越來越自覺地使用新媒體,植入微信、微博、抖音等各類具有社交性的手機客戶端,進行網路社交化「導流」。當這些手機軟件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剛需」時,「種草」的可行性、可能性、常態性、滲透性也便相應地增強了。
據美逛發布的首份「種草大數據」,83%的年輕消費者購買決策主要影響因素來自於身邊及各平台的「網紅」「達人」的「種草分享」。在社交媒體上,「明星帶貨」已成為常態,粉絲們更樂意購買「種草」明星所代言或推薦的產品,對於他們的推薦,粉絲們幾乎不會錯過。更誇張的是,有時候需求是可以製造出來的,比如,你本來不需要某樣東西,但看了「網紅」的賣力直播,誇張的表述、魔性的推銷觸發情緒點,說不定就會買買買!
另外,移動支付讓消費路徑大大縮短,從「種草」到「拔草」可能就是動動手指的事兒。有網友說,最怕聽到「親測有效」,還有網友戲稱,錢只是換了一種形式陪在自己身邊。
「拔草」須謹慎
「種草消費」對於提高消費者的決策效率、提供更多科學合理的選擇提供了便利,但「種草」也面臨著被玩壞的風險。
首先,隨著「種草」現象越來越普遍,行業亂象也逐漸暴露出來,「網紅」推薦低劣產品甚至是「三無產品」的現象時有發生。有時候,連東西都沒用過就敢吹捧上天,雖然賺了蠅頭小利,但是卻破壞了市場的秩序。
其次,「分享一波能提升幸福感的好物」「王牌系列,好用,一生推」……一系列誇張的描述極易引發衝動消費。但是等消費者買回來一試,才發現有些根本不適合自己,退呢,又退不回去,最後只能默默放在角落里吃灰。
再次,有媒體揭露,一些打著「親測」旗號的「種草」筆記背後,其實存在著大量的代寫代發團隊,他們根據一些商家的需求,編出有親身體驗感受的虛假「種草」筆記,發布在社交平台上,還宣稱可通過技術手段刷粉、點讚,讓相關筆記沖上熱門,以達到宣傳目的。這些虛假的、毫無根據的信息不知道欺騙了多少用戶。這樣的「種草」,不僅是對消費者的欺騙,也是對網購環境的傷害。
「種草」千萬種,「拔草」須謹慎。「拔草」前要多看幾個平台的介紹、更多網友的評論,還是那句話,草可以種,好東西要買,但無論是「種草」還是「拔草」,都要保持理性消費,避免「掉坑」。
劉俊建議,對於「種草」產生的風險,還要關注頂層設計,從政策方面對平台、商家、各類信息推送機構都做好約束,對其中的虛假宣傳零容忍,把好「種草消費」的質量關。
本文源自經濟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