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人們對於鄉村只有向往嗎?不,生活不是靠著向往和想像就能維系下去的。唯有去深入鄉村、去真實的體驗,才能了解生活的本真。由芒果TV打造的《哈哈農夫》就讓賈乃亮、金瀚、楊超越、王源等人一起成為「農夫」,在自然中放鬆和新生。
變身蕉農、菜農、放牛娃,真辛苦才有真
在《哈哈農夫》第一期中,金瀚暢想的鄉村體驗,是有著諸多節目組成員陪伴和幫助的。然而,在第一項任務中,大家就因為地域和語言的陌生而大費周折。到了「哈哈之家」,一切鄉村新體驗才正式拉開。
不可否認,《哈哈農夫》是一檔倡導鄉村人文體驗的「慢綜藝」。它沒有競技的刺激,也沒有選秀的激烈,就是很純粹的通過明星嘉賓帶領觀眾走進一個輕鬆的時空中。但是「慢綜藝」並不意味著個體行動就一定是優哉遊哉的,《哈哈農夫》讓這些平日帶著光環的明星們變身蕉農、菜農、放牛娃,著實在田間地頭里辛苦勞作了一番。
雖然嘉賓和觀眾從小就在課本中知道「粒粒皆辛苦」,但了解一件事情,絕對需要親自實踐。
在采摘香蕉賺生活費時,嘉賓們才看到香蕉生產地的豐收盛景,也方才知道一千斤香蕉林的廣袤。雖然每個人都配有采摘神器,但實操起來,仍然是問題重重。金瀚和董力用錯了力,王源沒有找準點,這些都導致香蕉在采摘過程中嚴重受損。而大捆的香蕉更是讓人望洋興嘆,嘉賓們的腰背連連喊累。
放牛當天,賈乃亮就發出「本地牛會給外地人面子嗎?」的疑問,鄉村生活經驗豐富的楊超越也是自信滿滿。原本大家還想像的牛兒自行吃草、牧童躺臥吹笛的畫面,在牛糞味襲來時就逐步破滅。而放牛最終也因為大家經驗生疏,便成了牛放大家。嘉賓們只能跟隨四處亂竄的牛群一起奔跑。
日常吃的蔬菜,看起來普通,一旦要自己親手收割和洗刷,才深知其中的來之不易。嘉賓們達騰沖時,還在飽受高原反應的折磨,就已經開始了摘菜、洗菜的工作。菜園食材豐富,從哪一塊地摘起、怎麼摘都是問題。賈乃亮摘了包菜,卻不知道要將最外面的臟葉子剝乾淨;董力分不清韭蒜和蔥,金瀚拔韭菜時差點把根全部拔掉,一起洗菜時又將莖葉洗壞;一行人收獲滿滿,卻沒有小車托運,只能自行就地取材用塑膠袋背運。
為什麼要以如此辛苦的農作為向度呢?嘉賓明星們可以選擇只是遊玩的體驗方式,但他們就不會知道常吃的甘蔗要從根部砍起,辛苦拔的菜最多才7毛一斤,時刻注意兔子不要沾到水是多麼費心力……
節目的初衷是「我們重回大地,選擇生活,而不是被生活選擇。我們今天不工作,只做一個頑皮的哈哈農夫。」從已播放的內容來看,這幾位「哈哈農夫」都很好的履行了自己的農夫責任,每次都累到虛脫,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勞力成果。
更重要的是,勞力過後如大家感嘆的「這種舒服是穿透到心里的」、「大自然給多少,就吃多少」、「聚焦燈外的生活更有人情味」等發自內心的感悟才能督促嘉賓走出心理舒適區,放下城市的負擔,獲得心靈的休憩。
與素人互動、談生活日常,無需向往只有
任何一個電視節目都是由特定人物的一系列行動組成。事件就是行動,一系列的事件連接在一起,就會構成故事。但人物間的互動才能延展事件並達成目的,這也是節目的看點所在和情緒支撐。
《哈哈農夫》在表現嘉賓之間的關係逐步親密外,更是著重凸顯了嘉賓們與當地村民的互動。雖然二者之間的互動,並沒有承載強大的戲劇衝突,但卻將鄉村生活的細枝末節都合盤講出。
當嘉賓們走進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時,語言上的不通,導致金瀚以為自己找到了「哈哈之家」,與原房主上演了一出小意外;語言雖然不通,但骨子里對於生活的熱愛,依然在互相吸引。有人熱心的解答「矮腳雞」的由來,有小孩願意和賈乃亮一起吹泡泡,還有其他商販願意與董力交換甘蔗,並教大家跳傣族舞。
自治州居民的熱情與直爽,讓初來乍到的「哈哈之家」完全沒有隔閡感,但熱情之餘,大家對於生活和勞力的尊重也在警示著嘉賓們。王源、金瀚和董力都因為個人的失誤,導致裝袋的香蕉摔爛。本就一公斤才3毛2的勞務費,但大家依然堅定的選擇上報過失且接受薪水上的懲罰。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幫持,在騰沖的體驗中更加明顯。高原反應加上超負荷勞作,再配以陰雨綿綿的天氣,幾位嘉賓在這樣的條件下,為了生活費不停的摘菜、洗菜。當地的小朋友很嫻熟的道出菜市的價格,方便了「哈哈之家」選擇摘取品種;而農婦們則熱心地教大家洗菜,以便讓菜相更好看;收菜的大哥雖然堅持低價策略,但其實是在熱心的幫助嘉賓們減少損失。
平日里常吃的香蕉和蔬菜,大部分人對其生長的基本常識和價格是模糊的。生活的便利度也削減了我們對於農作物的感恩之情,經常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甚至會對於別人的辛苦付出覺得是理所當然的。誠如楊超越回憶小時候,鄉下的農作物盈利極少,且又運不到大城市。但大家仍然會辛苦勞作,誠實交易。
有人在默默幫扶,自然也會有人用自己的方式,提醒著自強自立的重要性。即使工作量極大,損壞的香蕉仍然是要按原價賠償;辛苦半天摘的菜,只能換來30元的報酬;錢不夠時,想破例賒一碗泡麵也是不被允許的。
生活,從來不是用來向往的。它不允許不勞而獲,也不存在「躺贏」一說,每個人都要竭盡全力的負重前行。生活的美感來自於山野風景,更來自於勞力萃取出的勤勞美德和生活智慧。而美德和智慧,往往都是集體努力的結果。
《哈哈農夫》中嘉賓與素人的隨機互動,其實都是當地居民對於常規性生活的正常表現。這種常規性的事件和不斷重復的場景給節目帶來很生活化和真實的氛圍,使觀眾可以從節目里找到生活中的共鳴。
無濾鏡、不誇張,畫面和文案的雙重詩意
自從國家開展「新農村建設」的號召,很多鄉村已經朝向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層面邁進。不用加濾鏡、無需噱頭渲染,《哈哈農夫》就已經將鄉土之美展現。
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有著各式各樣的鄉村,而且其發展速度已然超越了大家的固有印象。節目第一站所到的曼掌村,是西雙百納的一個傣族自治州,極富傳統村落的形態。它蘊藏了傣族的美食,更飽含了傣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更因國家的扶持政策,而催生出新的力量。
從近期節目來看,雖然同在雲南,但騰沖已然呈現出不同的異域形態。其海拔更高,細雨配合著雲霧,恍若仙境。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已經昭示出這片土地的生命力。遠方迷離的高山,像是在召喚人們朝向更遠的地方奔跑。
藍頂屋、香蕉林、雨林、油菜花的靜美,配以雞、鴨、鵝、狗的歡鳴,無論是陽光閃爍還是細雨傾瀉,鄉村的風情總是能舒緩人們聒噪、緊張的心靈。而在「鄉村振興」的戰略實踐中,鏡頭里的西雙百納和騰沖都洋溢著勞力和建設的高漲熱情。
尤其是嘉賓和素人們在田間地頭的辛苦勞作,更是泥土孕育生機和水源澤被萬物的鄉土人文積淀。無論是高大的香蕉林,還是細小的蔥苗,抑或是撲騰著的白兔,它們都在用自己的語言將鄉村的神奇與偉大訴說出來。
鏡頭中的鄉村依然很美,但如何讓它更美?節目組除了花字增添了活潑感之外,其設計的精巧文案,已然在錦上添花。
詩意的文案與地貌的生機相得益彰。文案不僅僅是對於節目事件內容的補充,更是在通過文字將特定鏡頭中的深層意蘊,直白地呈現給觀眾。沒有說教意味,但那種對於糧食的尊重已然表達出來了。
更難能可貴的是,節目的文案其實還很富有哲理。一句「我們吃的每樣東西,一生中都只會遇到一次。即使同樣的一顆蔬菜,明天和今天也有著不同的樣貌呢」,頗有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辯證法哲思。《哈哈農夫》將最簡單但容易被人忽視的問題,在畫面和文字的交相輝映中點透。
節目所設計的「農夫日記」,也在以一種更為固定的形式,既配合節目敘事,又展現變化的風景,還極具嘉賓的個人特色。每位嘉賓都會在勞作前後進行暢想和總結,這一前一後的對比,就體現出了嘉賓的成長。而日記的形式,也將嘉賓不常為外人道的心緒逐漸傾訴。
節目設計的海報,更是堪稱巧思。簡單的構圖和對仗工整又不失逗樂的詩句,簡明扼要地將節目調性和主體內容表述清楚了,一幅守拙歸園田的自在感更是油然而生。僅一張海報,早已調動起觀眾們那個眺望遠方的心。
放慢腳步、品味文化、回歸生活、追求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實感,是「慢綜藝」備受觀眾喜愛的內核所在。《哈哈農夫》讓明星嘉賓們真實的體驗農作的辛苦,也在與素人鄉鄰的互動中刷新對鄉村的認知。與其向往遠方,不如即刻出發、親身體驗。節目所定位的「沉浸式」人文體驗,已然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