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猜忌,這部劇窺測了我的生涯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現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總是可以戳中人們敏感的神經。更不用說,幾乎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會經歷的高考。

無獨有偶,一年一度的高考剛剛落幕,兩部關於升學的電視劇就一前一後趕趟兒上線。

一部是講述高考家庭教育的《少年派》,另一部是記錄留學陪讀父親經歷的《帶著爸爸去留學》。

前者是按部就班地參加中國高考,後者則是選擇另辟蹊徑,去海外接受更多元的西方教育。

毫無疑問,《少年派》意味著絕大多數人的選擇。

「後高考」時期登陸的《少年派》,編劇之一是熟諳家庭劇的六六,由閆妮、張嘉譯等實力派演員聯袂出演,不僅牢牢抓住了曾經的高考生和家長的心,就連很多「準高考生」都忍不住提前張望一番。

這部劇以四個典型中國式備考家庭的三年狀態為軸,深入聚焦高考生活幕後的百態,在全國共赴高考熱潮的當下,以社會家庭群像為鏡,深層次挖掘當下高考家庭背後隱含的成長陣痛、社會焦慮、親情隔閡等多重問題。

網友們紛紛表示,《少年派》真實得不像話,這部劇窺探了我的生活!

到底有多真實?

(閆妮 飾 王勝男)

劇中閆妮飾演的「虎媽」王勝男,尤其讓人深有感觸。

女兒林妙妙剛踏進高中的大門,她就開始給孩子高考倒計時。

孩子有沒有定時上廁所要過問,孩子去廁所了老不出來也要問,孩子成績不好會一直嘮叨,哪怕孩子想參加學生組織也要干涉,簡直是360度無死角的眼睛死守。

再看她對女兒苦口婆心的嘮叨,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我把你送進實驗班,還是我對不起你了?

你看你那厚腦門簾,你能看得到你的前程嗎?

狀元在山頂,你在山腳,你給人家提鞋人家還嫌你速度慢?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飯的時候別老說話!

生理期快到了不要碰涼水,秋衣秋褲穿了沒有?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為了女兒的重點高中生涯一切順利,王勝男簡直是使出渾身解數。

可當孩子去讀寄宿制學校,家里瞬間安靜了,垃圾減少了,媽媽又像丟了魂兒似的。

王勝男無疑就是中國式教育里無數「虎媽」的縮影,她們把所有的愛和重點都傾註在了孩子身上。

網友們一邊同情林妙妙,控訴自己離不開女魔頭的魔爪,一邊又羨慕她有一個開明的老爸。

(張嘉譯 飾 林大為)

張嘉譯飾演的父親林大為,是一個標準的「貓爸」。

他總是夾在兩個女人之間哭笑不得,想做一個防彈老爸,卻在妻子和女兒吵架的時候,插不上嘴,默默躲進廁所。

他對女兒寬容又理解,還開玩笑說女兒一回來,家里會上演三出戲碼:喜相逢、兩生厭和依依離別——

一見面就開始擁抱,桌子上全是女兒愛吃的菜;沒一會兒就開始扮演兩生厭的角色,嘮嘮叨叨,女兒氣得擱筷走人;等到女兒要走了,兩個人又難分難舍。

除了典型的中國式家庭教育,電視劇中的很多場景都能引發強烈的共鳴。

誰的青春不是和高考一起走過的呢?就像劇里學霸錢三一遞給林妙妙復習資料時說的那樣:

陪伴我們的,是三年模擬五年高考,是榮德基、王后雄、曲一線、薛金星幾位出題老師,他們驚艷了歲月,溫柔了時光。

(學霸真相了……)

我們又何嘗不是曾像劇里調皮的薑天昊那樣,在頭疼背文言文的時候,想開玩笑似地問問古人,滕子京讓范仲淹賦詩,范仲淹為什麼不回一句,我不想寫。

我們也曾像林妙妙一樣,上課偶爾偷吃零食,為了跟爸媽要獎勵努力學習,有著數不清的煩惱,想要脫離媽媽的管制,但內心卻又是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除了強烈的真實感,《少年派》就像一面多棱鏡,通過高中孩子的視角折射出當下的社會現象。

一方面是對高考制度的思考。

劇中林妙妙一家「相愛相殺」的家庭關係,其實和很多中國式家庭的相處模式很像。

中國是科舉制度的發明國和生產國,延續至今的高考,選拔人才方式仍然烙著科舉考試的印痕。這樣的考試仿佛造神一般,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狀元」和學霸。

雖然不是人人都能拔尖,但高考的獨木橋,千軍萬馬都要闖,每一個家庭都將賭註壓在了孩子身上。

對林妙妙這一代人來說,在最青春年少神采飛揚的時候,大家過的卻是三點一線的固定生活,一切都以上課做題考試背書為標準。

而在大多數的父母、老師和大眾的眼里,依然是得高考者得青春。

經歷過高考的大人們,都篤定知識改變命運。因此在教育觀念上,王勝男幾乎被塑造成了一種刻板印象——對「死讀書」、成績壓倒一切堅信不疑,恨不得孩子除了吃飯睡覺外其餘時間都在學習上用功。

卻很少有人會像江天昊的父母那樣,鼓勵孩子做喜歡的事。

想起電影《青春派》里班主任跟家長說的:

高考不僅僅是考學生,也是考家長。所以在這里,我要給各位家長提一個要求:沒有什麼比你孩子高考更重要的事了!所以你們有要破產的,請堅持堅持,熬過這一百五十八天;有要離婚的,也請先湊合湊合,等過了半年再說。現在你們最高的使命,就是高考!

事實上,很多家長既想孩子自由成長,又不忍心孩子因為落後而懊惱不已。所以中國的高考制度,對於家長也是一種極大的考驗和煎熬。

另一方面是關於成長,不僅是孩子的成長,更是父母的成長。

父母的愛都是真的,他們在用自己的經驗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當他們的教育碰到青春期處於價值觀自我認知的孩子們的反抗時,也會悵然若失。

棍棒式教育、包辦式父母是否還能適應作為網路時代原住民的新一代孩子,這是每一個家長都該思索的問題。

劇中林妙妙有一句特別經典的台詞,你們大人啊,得自立,不能總依賴孩子。

當青春期遇上更年期,表面上是孩子離不開父母,事實卻是父母更離不開孩子。

父母總習慣將所有的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試圖彌補人生中那些未完成的遺憾。有的時候,他們比孩子更孤獨更脆弱。

太沉迷於指揮孩子人生的父母,就會慢慢沒有了自己的人生。

韓劇《請回答1988》里有一集,金正煥的媽媽「豹子女士」有事離家幾天,匆匆忙忙回來,本以為大家都會很需要她,家里面缺少她會亂成一團。

但當她回到家發現每個人都過得很好的時候,她的嘴角竟然閃過一絲苦澀。

直到這一集末尾的旁白戳中真相:

好不容易到了能夠安慰媽媽的年齡時,已經太懂事了。真不好意思開口說:謝謝媽,我愛你」。現在,想讓媽媽高興的話,就說,我現在需要媽媽,就這一句話就足夠了。

薑思達曾說,我們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對不起,父母一生都在等待我們的一句謝謝你。

或許父母的愛太過沉重,就像錢三一的媽媽給兒子每日熬制的十全大補湯,就像林妙妙的媽媽打電話給老師提醒女兒大姨媽要來了。

他們的愛或許笨拙,或許強硬,但本質上,都是一種甜蜜的羈絆。

當下家庭里普遍存在「中國式代際溝通」問題使人頭痛,孩子們都在痛訴大人「你們的生活都還沒有過明白,為什麼把我給生出來」,大人們都在反問為什麼你不懂我的心。

這世上或許根本沒有滿分的父母,也沒有滿分的孩子,但透過林妙妙的煩惱,透過王勝男的偏執,我們是否學會對父母對孩子,多一些理解了呢?

張愛玲說過一句話,媽媽們都有個通病,只要你說了哪樣菜好吃,她們就頻繁地煮那道菜,直到你厭煩地埋怨了為止。其實她這輩子,就是在拼命把你覺得好的,給你,都給你,愛得不知所措了而已。

第一次做家長,第一次做孩子,願我們都能及格。

本文作者 | 熠星 @文化咖孵化工場成員​

​本文由文化咖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嚴重懷疑,這部劇窺探了我的生活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