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財富貿易運作的底子(三十四) – 電影院的類別和進化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光講電影院本身的話,可以從兩種角度來說。一種是偏向於表面的,從觀眾視角的電影院分類。另一種是偏向於本質的,從背後資本視角給電影院分類。前者比較通俗友好,今天先說這個。市場是受後者的邏輯掌控的,但也是由前者的邏輯驅動的。

日語的電影院那就是映畫館,電影院就分2大類,一般影院(劇場、劇院)和影城。最大的區別在於,一般影院通常意味著,一個電影院里就一個放映廳,影城的意思則是這家電影院里有復數個放映廳。不過也沒那麼嚴格,按照現在日本的定義,一家影院里至少5個放映廳才稱為影城,一家里兩三個放映廳那還是算作一般影院的。

這什麼意思呢,每一個放映廳即意味著一塊大銀幕。當代你看到什麼電影的上映規模,要是上映館數和銀幕數不相等,就是由影城引起的現象。劇場自古以來,那是百年前就有了,影城則是進入90年代才在日本逐漸興起普及的。如今影城已經是主流形式了,哪怕在中國起碼最近十年也這樣了,我自己也不知道再來表述一般館的存在,對於讀者是不是會缺乏實感。

傳統劇場和影城的區別,不光在於表面定義的放映廳數量,影城是給電影行業帶來革命的存在。上世紀日本電影市場有兩條現在人不好秒懂的情況,一是電影很難在全國同時上映,二是電影院難以同時上映多個電影。

全國不同時上映而是分批上映。一線城市有一線影院,二線城市有二線影院,以此類推。發行一部電影出去,一線影院先上映,一線上映完再二線,二線之後三線,同理類推。要是電影在一線影院反響好,錢嘩嘩地來,就讓二線影院也上映,要是慘淡那就及時砍掉,不接著往外圍擴散了。

所以電影不是全國同時上映,甚至多數電影是一輩子沒在全國遊過一圈的。一部電影能有多少家影院同時在上映呢,現在是300館聽起來才是很大規模,昭和時代能有100館在同時上映就算超大規模了。

再加上一個電影院就是一個放映廳,他就沒法同時上映多個電影。因為相當於不能幹分散投資的事,不能各個放映廳分別上映不同的片子,以求就算有虧的也總能逮著賺的。意味著上映電影的風險比現在也大得多,電影院方面必須謹慎擇片拉高門檻。

上映期間長度也有限制,比如一線影院上映一個片,過一星期要下線輪換。不賣座的你也得撐著上映一周,很賣座的呢到點你也得換下一個新片上映,前一個片則移交去二線影院上映。放現在常見的現象,追蹤哪個片一兩個月後累計票房收入到多少的,甚至大火的片一季後度半年後還在刷存在感的,這怎麼聽都是異世界發生的事。

舊時代在電影界留下過商業方面高戰績的,業界三巨頭的著名大作,就都曾經是在這類戰場和裝備下殺出過血路的。諸如東寶的《哥吉拉》觀客數960萬人次、《哆啦A夢》420萬人次,東映的《宇宙戰艦大和號》400萬人次、《銀河鐵道999》300萬人次,松竹的《機動戰士高達》240萬人次。

有閒心可以自己換算一下,按現在票價75萬~80萬人次大致能相當於票房收入10億日元。如果有3D啊4D啊IMAX之類,那不到70萬人次也可能湊足10億,如果片子類型是全家一起來看的兒童觀眾比較多的,85萬人次也可能湊不到10億。

而影城在社會上逐漸擴散普及之後,上面這些條件和環境便發生了重大改變,這就能跟前幾回的一些內容串聯起來貫通理解了。上回我們講過院線的基本對吧,講過院線概念很容易被搞混。發行商跟一眾影院簽約從而形成院線,但容易理解為發行商經營連鎖影院從而形成院線,畢竟發行商一般是資本大佬。

現在我們來講這理解偏差的緣由,因為影城普及前傳統影院的時代可不就是這樣,院線的成員跟巨頭企業旗下經營的連鎖影院幾乎重合。比如東寶經營了一排連鎖影院,那東寶要發行電影時當然優先發行到這些影院上映,它們自己都可以形成一條院線。

而比如一個影城則可以這樣,1號放映廳上映東寶邦畫系的新片,2號放映廳上映東映邦畫系的新片,3號放映廳上映東寶洋畫系的新片,4號放映廳上映松竹東急系的新片,5號放映廳還能上映迪士尼或華納兄弟發行的什麼好萊塢進口片,後略。

至於這個影城是誰家經營的,那是另一碼事了,松竹經營的也能跟東映簽約加入東映系院線。所以上回辨明概念時還講過了這麼一句,像東映發行的影片是絕不可能在東寶系院線上映,可要是在東寶旗下經營的哪家影城上映,完全是正常現象。

上上回還講過發行電影的2種形式,包檔式發行和靈活性發行。前面剛舉的例子上映過了多久必須換新的,那就是包檔式發行。傳統一般影院反正每家就那麼一個坑一個位置,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那排隊一個個上事先說好。

而影城就能高效執行靈活性發行,有多個放映廳有復數塊銀幕,就不愁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的物理難題。而且影城還能自己調整安排,因為每個放映廳的坐席數當然不同。比如新片就放大廳排片,舊片就排去小廳。比如上映前就火的大片當然也配大廳,發行商硬塞過來的冷門片當然丟去小廳。

除此之外每周每天,影城的直接經營者自然都在根據每個片每間廳的實際客流量狀況,一旦出現跟預期偏離的情況就隨時調整排片的。你就算跟松竹東寶東映之類的巨頭髮行商簽過約,加入了他們的院線,可發行商能管的也只能是兩點。第一你得上映這個片,第二首映日是哪天你記好了,剩下就管不著了。

按照合同上映後,客流量太慘的,幾天一兩周就砍掉不上了,大火的片則隨便超長待機幾個月幾個季度,完全做到靈活性發行。風險也就不知小了多少,那種規避風險用的一線影院二線影院的概念也能不用了,直接就全國同步上映再來看具體情況調整排片。

再繼續,上上回還講過日本電影市場的歷史大勢,現在我們再來跟影城這種存在聯繫起來。當時說過,上世紀50年代是日本電影產業最鼎盛期,一年間全國賣出去的電影票數量(電影人口)能超過這國家實際人口的十倍,50年代末最高值破11億。然後整個60年代就是沒有停過的跳樓時代,到了60年代末那個11億的規模已經縮水到2億了。

1971年以後至今約半個世紀,日本的年度電影人口大多時候就在1.4億~1.7億的水準徘徊。2016年出了《你的名字。》《新 • 哥吉拉》《名偵探柯南 純黑的噩夢》《海賊王電影 金》,聽著都很不得了吧,那樣全市場的電影人口規模也才1.8億。所以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當時的視角上,業內業外人都看得明明白白那態勢就是崩盤崩潰,結論自然是電影產業除了藥丸還是藥丸以及藥丸。

後來經過70年代和80年代茍活的狀態下一步步摸索,產業內各事業關聯者經營者變著法兒規避風險(甩鍋),才逐步形成平成時代乃至本世紀新的市場邏輯和常識。製作環節的辦法便是發展和完善製作委員會體制,發行環節的辦法是廢棄製作機能只發行外部的別人的(即製作委員會的)影片,上映環節的辦法則是進入了影城的時代。

所以過去什麼東西拍成電影,聽起來門檻好像挺高的。越往後越是無論漫畫動畫小說電視劇,好像變得容易了,什麼阿貓阿狗都有可能出個劇場版來玩玩,甚至OV或OVA順便跑電影院里放放的操作也玩得飛起。像這樣再往下,就來到了下面一項,觀眾視角上沒什麼實感的事。

感覺作品數量是越來越多了,你也說過風險越來越低了,那明明應該是市場環境越來越寬鬆了,可怎麼史書上記載著60年前電影人口突破過11億,而最近幾十年居然都在1億多,這不是才零頭?並且商業成績爆發的大作也是近年越來越多見吧,什麼《冰雪奇緣》啊《你的名字。》啊,宮崎駿和哈利•波特之類那也是本世紀為主吧,略瞟一遍日本影史上票房收入排前幾名的都是本世紀為多,就算只看動漫和宅片那也是近年的經常刷破紀錄的印象。

這後面起到大作用的仍是市場前沿的影城。眼前近年似乎片子越來越多爆款越來越多,卻又是總觀眾數一直低空飛行,這實質是一種此消彼長。消的是基數,長的是確保率。這句話什麼意思,其實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我們也講過,在本連載專題的總第二回,那是2015年秋天的時候了。

繼續這個節奏,把以前講過的內容串聯起來貫通理解。有些當時直接拋出來的話,硬塞給讀者的結論陳述,拖了這麼久到了如今已經解釋過這麼多事後,我們再來邊回顧邊解釋一下。

【相當於原來有100人的潛在可能,市場只有能力成功動員一成人最終來消費,現在市場有能力動員半數的人了,潛在可能卻只有20人了。】

這是當時在連載的第二回,打比方的一個描述,現在再說通俗點。假設以前有100人可能有興趣來買票看電影,是潛在觀眾。可是市場前沿限制多,都是上面剛講過的,比如影院分階級的限制啊,上映規模造成的地域限制啊,還有上映時期的限制啊等等。最後可能實際只有一成,10%的人,10個人來真的買票看片了。然後到了如今電影人口少了,潛在觀眾人口縮水,可能只有20人有興趣來。但市場前沿的地點時間限制小了,看電影說去就去,最終能有多達50%的人,10個人真的買票看片。最終結果都是10個人,看上去毫無變化。

當年在第二回,講過一項叫作市場規模停滯狀態。如今再來具體地,不抽象地說,像最近半個世紀日本的年度電影人口大多時候在1.4億~1.7億的水準徘徊,這就是一種停滯狀態。

【曾經電影被稱為(日本)國民最大的娛樂方式,那時產業對消費者的服務條件是相對落後的。電影上映期有一個月都算長的了。100家影院以上的規模只有6家巨頭髮行商能做到,以大都市為中心,而地方上上映困難。多數電影院一家就1個上映廳、1塊銀幕,難以同時上映多作品。現在則多上映達半年,全國大規模上映也可行了。影城這種形式越來越多,一家影院內多個上映廳,銀幕數也越來越多。數位上映使上映規模與成本不再直接關聯,上映方式的種類也越來越多,電影院內各種設施和條件使觀眾的娛樂體驗越來越高級。製作委員會的籌資方式被廣泛應用,使得電影製作的風險大幅降低,於是影片數量也就越來越多。】

這也是當時表達過的話,上面還不是直接引用原話,而是改了一些詞語更通俗點。直接的原話遣詞太不友好,以及當時我們還沒有解釋這麼多,而是一股腦急著拋出這些總結式的話填鴨,確實當年的環境下閱讀起來會難以下咽。現在再來重復這麼一看,應該就相比最初易於理解了。當然有些地方大概仍是雲里霧里的,像上映規模與成本的直接關聯是什麼鬼,這我們將來還會繼續講。

當時還這麼舉過一句:【電影產業長年由3大發行商壟斷,甚至現在出現一極化的趨勢。東映以外的大型電影公司重視流通事業,即發行和上映,而製作事業則弱化甚至喪失直接製作能力。】

這對應的是前面說過的,發行環節面對60年代以後產業崩盤的環境,避險策略是廢棄自己的製作機能,只發行外部的別人的(即製作委員會的)影片。3大巨頭公司,松竹、東寶、東映,只剩東映還保留了總公司直接經營攝影所製作影片的業務。同時也對應我們在前幾回講發行環節時講過的,製作、發行、上映3大環節中,發行環節是命門,這個有壁壘門檻高。電影院有很多,制片廠有很多,而發行階段則是一種寡頭狀態了。

總的來說在連載初期,客觀上寫的一方和讀的一方鴻溝太大,我能力不足以架起橋梁,主觀上我也沒考慮友好,只在有限篇幅和時間中急著往外倒東西。其實今天這篇也沒很貼心,從頭到尾我寫這連載無利可圖,確實沒有保持為觀眾服務的意識。但是把磕磕絆絆了這麼些年的東西,當年拋出的有些要點解釋得詳細了些,倒也是個事。就近說眼前的打算,下回我們應該會接著講日本電影院背後資本勢力分布及其本質影響,往後還得講票房收入上映後的分成這話題,將來也該有連載全體的第五第六部分等等。不過老實交底我現在這一刻,也都還沒有自己能碼出下一篇的保證。

本文僅供Anitama發表,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內容。

官方網站:http://www.anitama.cn

官方微博:@AnimeTamashii

微信公眾號:Anitama0815

合作郵箱:[email protected]

原文: m.anitama.cn/article/c6fb4063ab2ecf7f?utm_source=toutiao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