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歷史題材的電影,總是不乏佳作,但往往也都偏沉重,比如關於東德西德題材的《竊聽風暴》。
今天要說的《氣球》雖然也是同樣題材的電影,但和他們不同,它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熱氣球逃亡事件」,被人記住是因為它「奇跡」般的操作。
1979年9月16日凌晨,東德兩個家庭8人乘坐一個熱氣球,飛行了28分鐘逃到了鄰國西德,震動了整個世界。
《氣球》是米夏埃爾赫爾比希執導的首部劇情片,影片的誕生其實來源於導演幼時的執念,導演幼年在電視上看到熱氣球逃亡事件的新聞,就下決心要把這個事件拍成電影。
《氣球》
幾經波折從迪士尼拿到改版權,導演籌備了五年,走訪了事件原型家庭,對每一個細節都盡量還原,比如熱氣球的構造圖,比如計劃逃離路線,終於於18年9月在德國上映。
米夏埃爾是以喜劇片聞名,在首次劇情片上竟也大獲成功,《氣球》甚至拿下他所有電影的豆瓣評分最高分8.3分。
「光是1976年至1988年間,就有三萬八千名東德人民,企圖逃至西德失敗。至少有462人在邊界喪命,他們被東德烙上叛國賊標籤。」
影片一開始,用黑底白字介紹了影片的背景,二戰過後的德國,被分裂成東德西德兩個國家。為了能有更大的自由,很多東德人民冒著生命危險逃亡西德。
前七分鐘,影片用穿插的手法,把一場企圖逃往西德的普通人被射殺的邊境逃亡,和民主東德在一片「和氣融融」的氛圍里落幕的畢業典禮同時表現出來。
這樣兩個極端的反差,對彼得一家的逃亡埋下了一條重要的線索。
然後從第7分鐘開始,影片直接進入正題。
因為從氣球的飄落方向來看,風向改變,這意味著時機到了,是時候準備逃離東德了,這個時機他們已經足足等了2年。
彼得和妻子一起去往了老朋友甘特家,但是因為前期籌備的失誤,熱氣球裝不了他們兩家人。
甘特對於熱氣球逃亡並沒有抱很大的信心,於是彼得一家覺得冒險嘗試。
彼得夫婦和兩個孩子帶上裝備一路驅車前往邊境線,熱氣球也順利升空,就在即將越過邊境線時,出現了意外。
因為他們的熱氣球不是防水布製作,熱氣球吸收了高空雲層的水汽變重,接著墜地了。
一場精心準備了2年的逃亡,僅僅32分鐘就結束了。
但是他們沒有時間惋惜,他們要趕回停車的地方,離開這里,逃亡失敗一旦被發現,他們將面臨被監禁毒打,孩子也會被送去孤兒院。
逃走的匆忙,他們沒有發現彼得妻子的處方藥也在墜落的時候一起掉在了草地上。
幸運的是,他們的車還未被發現,於是他們把鼓風機丟進池塘,開車回家,假裝一切都沒有發生過。
可是,他們的熱氣球還是被守護邊境的軍人發現,他們根據熱氣球的布料和掉在地上的處方藥為線索,開始在邊境範圍內搜尋彼得一家人。
因為處方藥的致命失誤,警方能根據處方藥上的編碼找到他們。彼得一家不能再假裝沒事發生過,逃離變的迫在眉睫,要是不主動逃離,他們遲早會被秘密警察發現。
既然熱氣球方案失敗,他們想到了向美國大使館求助,一家四口在鄰居秘密警察艾瑞克的幫助下,來到了柏林。
可是在柏林他們才發現,滿街都是秘密警察,為的就是抓捕那些想要離開東德的「叛國賊」。
彼得一家一直待在酒店,在秘密警察的監視下,行動寸步難行,向大使館求救也變得不可能。
在彼得幾近崩潰之際,大兒子提出再做一個熱氣球,這一次他們有經驗了,就可以萬無一失了。
於是彼得再次找到甘特,但甘特6周後就要被征召入伍,時間已經所剩不多了。
可是剛開始縫制新的熱氣球他們就遇到了困難,因為一次性買的太多,他們被布行舉報了。
兩家人只好重新規劃,為掩人耳目,他們分別去不同的布行買布,而且一次只買少量的布。
甘特晝夜不停的縫制,彼得和大兒子改良燃氣問題。
在他們緊鑼密鼓的籌備新的熱氣球的同時,警方也有了進展。
先是有了目擊證人的出現,指認了彼得的車,布行的工作人員也發現了端倪,記住了車牌的一部分。
同時處方藥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警方的搜尋圈越來越近了。
所幸的是,晚上就要有強風了,逃離刻不容緩。就在他們剛剛驅車離開,警方就找上了門。
為了抓捕這些「叛國賊」,警方設置了路障,還動用了直升機搜查,邊境守衛也全面出動,他們知道要是彼得他們逃離成功,東德政府將會被世界恥笑。
但是僥幸逃過路檢的兩家人並沒有想像中的順利,熱氣球起飛時出現的意外,還有升空後變得顯眼,都差點讓他們沒能順利出逃。
最後,熱氣球撞到電線桿不得不迫降,此次飛行只有28分鐘,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沒有離開東德。
當然,結局是好的,他們終於逃離了,更為幸運的是,柏林牆在他們出逃10年後被推倒,他們可以自由的回去看望留在東德的親人了。
導演對影片整體的調度能力是本片的一大亮點,對於一個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劇情的節奏就顯得非常重要。
怎樣能讓電影每一分鐘都抓住觀眾?
不得不說,導演對劇情發展的節奏把控的非常老道,整部電影的劇情緊湊,緊張感也從第七分鐘一直延續到了第115分鐘。很多影迷表示,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心一直都提在嗓子眼里。
此外,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剪輯和配樂,導演用成熟的剪輯手法,呈現出了一個極具壓迫感的效果,讓觀眾產生極強的代入感。
尤其是在彼得和甘特第二次乘坐熱氣球出逃的那一段,一邊是秘密警察的追博,一邊是他們的逃離,兩條線同時進行,也給我們設置一個他們是否被逮捕的懸念,非常精彩。
而且,本片的配樂處理的非常好,不僅在音樂的選擇上,音樂的切入點也恰到好處。
無論是前期躲避秘密警察追捕時的緊張感還是最後終於逃脫成功的喜悅,配樂和劇情的發展始終在一個情緒上,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直到影片過半,我都有一個疑慮:
為什麼非走不可呢?明明知道是一件那麼危險的事情!
而且彼得和甘特一家的生活看起來,並沒有過的不好。
一直到彼得一家想去美國大使館求助,大使館就在眼前卻遲遲不敢邁進,街上和大使館里布滿了隨時可能抓他們的秘密警察的那一幕,我們終於明白了:是自由!
他們渴望自由,也想要孩子能在一個自由的環境里成長,想學習什麼不用有所顧慮,想見家人的時候隨時都能見面,他們想成為天空中飛翔的鳥,而不是被圈禁的井底之蛙。
當最後看到他們兩家人從樹林里跑出來,擁抱歡呼著來到西德的喜悅,配合著音樂的響起,這一幕讓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贖》最後安迪在雨中大喊「freedom」,是對自由的向往,給了他們突破牢籠的勇氣。
他們彩色的熱氣球在黑色的天空中升空的那一幕,想必看過的人都不會忘記。艷麗的熱氣球照亮了 周圍的黑暗,自由終究是指引人前進的唯一光明。
所以說《氣球》與其說是一部關於東西德歷史的電影,倒不如說是一部關於追求自由的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