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明天五一假期就要開始了。
值得開心的是,這部橫掃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戛納評審團獎的優秀佳片——《何以為家》,也趕在五一前進入了國內院線。
《何以為家》剛上映兩天,已經創下2000萬票房的好成績,很看好它可能會在後續沖入中國戛納系電影的票房歷史。
豆瓣8.8的高分,專業電影人的一再推薦,催淚安利視頻火爆抖音,讓這部片子一度打破小眾藝術電影的格局,走進更多人的視野。
地獄在人間這部聚焦孩子的黎巴嫩電影,完全不加粉飾地把視角放在邊緣底層的人群,就如電影譯名「迦百農」一樣,是《聖經》里「混亂無序之地」。
許多媒體在宣傳《何以為家》時,總免不了踏入「催淚」的泥潭。實際,這遠不止是這部電影的意義所在。
女性導演娜丁·拉巴基,用獨特細膩目光捕捉黎巴嫩底層人民生活群像的同時,並沒有著力於煽情。孩子克制而隱忍的演繹,也在導演紀錄片式的追蹤下,逼近現實。
雖然這樣的敘事很容易落入俗套,但在中東的語境之下,難民、戰爭、生育、貧窮、種族、童工、童妻……都是現實的再現。
全方位無力回擊的擠壓,讓我們想像的更為殘酷。
然而,這並非是一種悲慘的渲染,是因為,地獄其實就在人間。
你為什麼要給我生命?
《何以為家》的主角叫Zain,個頭很小又瘦弱,眼神里沒有絲毫妥協。像一只隨時會炸毛的流浪貓,頂著亂糟糟的頭髮,滿身傷痕。
雖然有父母,但沒有人記得他的年紀。因為他出生在一個巨大的非法移民之家,他的父母在極度貧窮的窘境下,不停生育,又不停在生活里掙扎。
他既沒有合法身份,也沒有上過一天學。只是每日奔忙在雜貨店間,為鄰居打工,如成人一般,承擔生活的重擔。
而就是這樣一個本應享受童年的男孩,卻在生活一次又一次抽打之下,最終進入監獄,並把父母告上了法庭。
他在法庭一字一句有力地說道: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毆打、鏈子、管子、皮帶。
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狗娘養的東西」,「滾,你這垃圾」。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
生活是個婊子,我以為我們能活得體面,能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寧願我們做洗碗工。
他的訴求很簡單,只想向法官狀告自己的親生父母——你們為什麼要生下我?為什麼要給我生命?
這樣的舉動或許充滿著戲劇化,而在影片背後,我們或許更需要去追索的是究竟為什麼Zain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在他無望而堅毅的眼神背後,這位少年又到底經歷了什麼?
不斷漂泊,何以為家《何以為家》其實可以分為三個篇章來說。
首先是法庭的部分。在法庭的段落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站在法庭發出自己憤怒吶喊的孩子,我們在Zain對父母的起訴里,逐漸拼湊起他過去殘酷的經歷。
他把所有在世俗世界受到的傷害統統曝露開,直到進了監獄,上了法庭,他所遭受的黑暗與不公才被正視,這個家庭所有不見光的傷疤才在此得以重現。
而貧民窟家庭的群像刻畫,則是現實重現的最大化,電影並沒有回避這個國家的創傷。
父母是非法居留者,沒有身份,沒有工作。孩子是父母生活的工具,他們早早擔起生活的重擔,喪失一個正常孩子應該享有的所有權力,成為家庭的附屬品。
尤其在中東特殊的國家背景之下,這種生活的苦難更加被擴大。
臟亂差的城市,犄角旮旯里到處都寄居著螻蟻般的人群。
雖然生存近況艱難,但Zain的生活中還是有一些微弱的光。
與妹妹的相依相伴,就是他生活的亮色所在。
所以當父母不顧孩子的安危,將還是兒童的妹妹,作為婚姻交易的商品出賣時,這家庭的污濁無疑把Zain所有的痛苦推向了頂峰。
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導致了他的出走,離開了這個不是家的家。
而這次出走,也開啟了他生活的新章節,就是臨時融入了一個同樣悲苦但是卻充滿愛的非法難民之家。
第三個篇章的開啟,多了幾分《小偷家族》的味道。雖然苦澀,但不乏一些快樂。在這里,Zain感受到了一種非血緣關係的愛,哪怕這種愛最後還是以草草收場作為結束。
Zain短暫的快樂,總是被現實擊碎。好像擦亮的火柴,不到幾秒之後,就是無盡的黑暗。
出走、回歸、再次出走。順從、反抗、妥協、再一次反抗……這一次一次拋物線,似乎都在印證著生活之於Zain說的那樣:Life is a Bitch。
這一切也剛好契合了此次國內上映的譯名——何以為家。
哪里才是家呢?哪里都可以是我的家,哪里都不是我的家。
停止不負責的生育吧在重現中東社會的景象之外,Zain在法庭發出的響亮一問,似乎也給天下所有打算為人父母、即將為人父母、已經為人父母、催別人為人父母的人一個很好的警示。
那就是,究竟何為養育?
在影片里,當女孩可以被隨意交易,當男孩只是養家的工具,當孩子只是父母的一顆棋子,當孩子可以被隨便辱罵、抽打、踐踏、流放,當生活所有的苦難都是因為被隨意帶到了這個世界上,那家還真的可以稱之為家嗎?
當父母只負責生育,放棄撫養與教育,甚至不惜把孩子作為搖錢樹交換之時,那這些一個個被辜負的生命,又該何去何從?
沒錯,人類對生育的執念,往往會超過我們的想像。
然而,在尚未準備好對一個生命負責之時,就草草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除了以愛之名的捆綁,一無所有。
這時,生育已不是一種延續,而是對另一個生命的扼殺。
在了解黎巴嫩社會現狀之下,這部電影所傳遞的生育觀,也同樣值得我們深思。
若這些父母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能力,能夠停止不負責任的生育,那世間就不會有那麼多Zain的苦痛。
對Zain來說,當番茄醬都可以擁有保質日期,我卻不知道我自己的出生時間,這是一種如此刺骨的冰涼。
或許我們的現實並沒有像黎巴嫩那樣滿目瘡痍,但當童模事件仍我們的社會在上演時;
當蘇明玉的原生家庭遭遇仍能觸及不少人的痛點時;
當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仍令人揪心之時;
就足以說明所謂的「生育觀」仍是我們需要去直面的課題。
去走進這部電影吧,去看看那個世界,那個國家,那個民族的處境;去看看那些站在那里,卻無路可走的孩子;去看看我們那或許已經蒙塵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