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每個視頻他都會加上一個「萬物皆化學」的標籤,生活中的現象是他的授課素材。晚自習時,他注意到一些學生不吃正餐,只吃蘋果作為晚飯,他講「減肥中的化學」。班上部分女生想嘗試化妝,還關注美白,他就闡釋了美白中的化學常識。為了講明白「響屁不臭,臭屁不響」,他錄制了「放屁中的化學」。
文 | 林秋銘
編輯 | 楚明
毛毛蟲的啟發
12月份來亞馬遜雨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那時正值它的雨季,月均降水量可以達到200毫米左右,撞上一場大暴雨是常有的事。動物學專家陳睿此次只有10天的考察時間。11月28日,他飛往位於南美洲的秘魯,對瑪努國家公園展開科考。同行的還有兩個中國科學家,當地的廚師和長工跟隨著他們,負責馱著糧食。
瑪努國家公園是現存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區,包含了低層的熱帶叢林、山區森林和普納草地。陳睿任職於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是目前第一批進入該保護區進行考察的中國科學家。
抵達馬努國家公園的核心區域,需要坐十多個小時的船,沿著亞馬遜河前行。河水漲得很高,船只逆著大風幾乎無法行駛。坐在前排的陳睿不得不將身子藏進防雨布,雨水還是把他的衣服全打濕了。行船的過程中,他們突然聽到側方100米處傳來嚎叫,幾個赤身裸體的原始人沖他們拍打著嘴巴,這是警告的意思,示意讓他們離開。
威脅也來自於叢林里藏匿著的未知生物,陳睿需要穿著高幫的叢林用雨靴,應對地面上的威脅。亞馬遜雨林生活著世界上最兇猛的螞蟻——子彈蟻,和人的指節差不多大小,被它咬上後,猶如被子彈打中,疼痛難忍。在觀察夜行動物時,他們輕放腳步,時刻注意暗處有沒有美洲豹出沒的身影。
危險與驚奇被陳睿用手機記錄了下來,他將亞馬遜考察過程發在抖音上。螢幕擊破了時空的隔閡,關注者通過他的鏡頭,窺探到科學家的工作日常。
視頻很簡單,一個自制封面,有些搖晃的鏡頭,幾乎沒有剪輯痕跡。大部分內容是陳睿在野外考察時的視頻記錄。視頻中的他在秘魯人的幫助下吃到了野生鮑魚果,還在考察點附近結識了一只小南美貘。他一年有3個月需要在野外工作,走過了馬達加斯加、斯里蘭卡、青藏高原等地方。每到當地的博物館,他總要拍一段視頻發上抖音。
去年才開了微博的陳睿只在他人口中接觸過抖音,那是很「年輕化」的東西。他註冊抖音帳號「動物學博士」後,發現這是一個和科研工作完全不同的場域。「在線下做科普時,我們的實驗室都要用兩個小時來做很詳細的介紹,而短視頻要在幾秒或者幾十秒中表達公眾認識的東西,又要有一定的科普知識,這其實是非常難的。」
陳睿正在適應這個新介質,「業餘」的他最開始時選擇模仿。「我看到很多年輕的男孩女孩跳舞,是跟著音樂節拍的,我想我們能不能讓動物也跳起來,勾起別人的興趣。」他拍下了一只搖擺著尾巴的棕紅色的葉蟬,它的每一次扭動都踩著《讓我們一起搖擺》的節拍,那個視頻獲得了近6000次的轉發。
葉蟬的舞蹈 圖 / 抖音@動物學博士
公眾的關注讓陳睿看到了短視頻的魅力,每天晚上睡前,他會回答粉絲拋出的問題。與在學校里給學生們上課不同,向他發問的人幾乎覆蓋了所有年齡段。
一名媽媽看過亞馬遜實錄後,在下方留言:「我女兒剛6歲,她說她長大了要當一名研究動物的科學家。明早給她看看視頻。」一個今年高考的學生給他發私信:「叔叔,我特別想學這個專業,我看了你的視頻後,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陳睿曾經赴台灣考察,在路上觀察一只毛毛蟲時,一個父親走向他,身後跟著兩個女兒。父親提起他的女兒們特別喜歡毛毛蟲,向陳睿提出一起觀看的請求。「但也有一些父母們可能就會說毛毛蟲特別可怕,它有毒不要碰,實際上阻礙了孩子和大自然的接觸。」
毛毛蟲給陳睿帶來了不小的震撼。「我們連身邊的動植物都不知道,怎麼去學習科學,認識這個世界?」
帳號「動物學博士」更像是陳睿的動植物陳列館,他只要一看到有趣的生物就會分享給網友們,並附上相關的講解。迄今他上傳了122個視頻作品,共記錄了95種動植物,包括亞馬遜特有的南美貘和斯里蘭卡的巨蜥,也包括北京常見的灰蝶和家中飼養的拉布拉多。他繼續建造自己的生物王國。
0和100
被短視頻平台彌合的不只是生物學與公眾的距離,北京交通大學光學博士陳征也在進行著物理學上的科普實驗。
將一枚釘子架在一塊有機玻璃板上,用錘子輕輕敲擊釘子後,玻璃上瞬間綻放出一棵發光的樹。這段被稱為「束流樹」的實驗為陳征的抖音帳號帶去不少人氣,那個名為「利希滕貝格圖形」聽起來有些拗口的現象在他們心中有了具體的模樣。為了找到適合的實驗道具,陳征跑遍了高能物理所,折騰了一個多月才如願。
束流樹 圖 / 抖音@陳征 博士——科學實驗大玩家
在抖音科普以前,陳征是一檔電視節目的科學顧問。那是一檔以科學實驗為內容的科學綜藝節目,陳征堅持要將專業性放在第一位,和導演組爭執。數據打敗了他。制片人王寧將實時收視率曲線圖給他看時,他發現節目一到原理講解部分,收視率就斷崖式下跌,下一個實驗展示開始時,就緩慢提高,收視率曲線是一個鋸齒狀。
「從那以後我開始逐漸做出妥協,如果我拿出100分的東西,可是別人一眼都不看,那我的輸出就是0。可是我要是能把專業標準降低到60分,公眾哪怕只能接受50%,也比0要多得多。從務實的角度講,我得出了這個邏輯。」
陳征在實驗中加入了更多日常元素,他用大蘇打溶液和稀鹽酸模擬夕陽變紅的過程,用紙盒子將雞蛋煎熟。「知識在這個過程中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讓你知道怎麼思考。」
相比於以往一對多的一次性教學模式,抖音上的聲音更為嘈雜。
講解陀螺轉動時不易倒下的原理時,陳征為了方便粉絲理解,用了「慣性」這個詞。「其實那是不嚴謹的,但要說清楚這件事,你至少要具備大學物理的知識,要懂什麼叫角動量,什麼叫力矩,什麼叫轉動定律,絕大多數人不懂這個。」
視頻發出後,評論里炸開了鍋。有人罵陳征「江湖騙子」,「你懂不懂這個叫定點轉動」。陳征只好重新拍攝了一個利用大學物理原理講解的視頻,又有人留言:「你講的什麼玩意兒我聽不懂。」
「這是一個挺好玩的環境,在這個過程中對我來講是有所思的。從有人罵你江湖騙子到有人說聽不懂,這就是科普面臨的現實境遇。」他做出了妥協,解決之道是,在同一個實驗後針對不同的人群發布差異化內容,「就像分為小學版、中學版、大學版一樣」。
在鏡頭照不見的地方,身兼科普和科研任務的陳征,日程表安排得滿滿當當。早晨7點送孩子上學,8點鐘回校上課,下午2點開辦講座,晚上備課看書,凌晨1點睡覺。拍抖音視頻只能在時間的縫隙中進行。
比較規矩的拍法是在他家客廳的桌子上拍攝,其他時間只能在火車上拍一段,在飛機上拍一段,在賓館里邊拍一段。自拍桿和手機前置鏡頭是他所有的拍攝工具,他自嘲自己的視頻「很草根」、「很low」,但也在傳遞一種他所追求的現場感。「讓你覺得這事就是在身邊發生,而不是像看電視一樣離你很遙遠。只有當大家看完視頻自己去試試的時候,這個東西才真正地會深入他們的心里。」
在展示的63個實驗中,他記憶最深的是一個剪紙實驗。他用黑色的瓦楞紙圍成了桶狀,桶上有縫隙,周圍立著一些鳥的剪影。一根筷子黏在桶上做軸,當筷子驅動桶轉起來時,可以看到桶的中央有一只鳥在拍打翅膀。
陳征做給女兒的剪紙玩具 圖 / 抖音@陳征 博士——科學實驗大玩家
嚴格來說,那不是一次嚴肅的實驗,只是陳征做給女兒的簡易玩具。但它引起了眾人的共鳴,它像極了小時候的剪紙遊戲,製作材料隨處可取,幾乎人人都能夠操作。最後這個視頻獲得了10萬次的點讚量。
它也打動了陳征自己。作為父親,他陪伴孩子的機會很少,那是他送給女兒的一份富有物理美學的禮物,是對缺席孩子科普教育的一次補償。
萬物皆化學
「人生啊,有三樣東西是無法隱藏的。咳嗽、貧窮和愛。」這是一堂化學課,普通話不太純正的授課老師在墨綠色黑板上勾畫出一條多巴胺曲線。「多巴胺的大量分泌,會讓你產生一種愛和快樂的感覺。多情的人其實你不能怪他,多巴胺這樣分泌,你能控制住嗎?」
教室里的笑聲和多巴胺曲線一樣不斷起伏。這堂主題為「戀愛中的化學」的課是高中化學老師向波的一次教課嘗試。除了所帶三個班的外,向波還有540萬個學生。
6年前,他進入四川廣元中學教書,帶了兩屆學生從高一走向高考,教化學幾乎是他生活的全部。在學生眼里,化學是另一番景象。它枯燥、無味,只有滿紙的化學公式和原理,學起來痛苦。
向波想扭轉他們對化學的刻板印象。上課前,他收集大量背景材料和故事,將知識處理成了好幾個段子,調動學生的興趣。由於高三復習緊張,課堂上的時間必須用於應試,他只能在周末錄制視頻,發送給群聊里的高三學生減壓。
在錄制「戀愛中的化學」時,有人將他的內容截取發到了抖音上。向波一開始認為抖音這個平台和自己不會產生任何交集,「以前我就看上面有一些女生,蹦蹦跳跳,對個嘴型,沒意思。人家玩抖音是放鬆的,你給人家講課,這不好啊」。
他沒有預料到,一個高中化學老師的教學嘗試,影響到了螢幕另一端的百萬人。那則視頻的反響很好,很多人喜歡他的教課風格,表示對化學有了興趣。
「學生在哪里,老師就在哪里。」向波決定開始在抖音上科普化學。
他自費上萬元買了家用錄影機和三腳架。為了讓視頻的音質更好,他還購置了記者採訪用的收音設備。絕大多數視頻是向波的課堂實錄,視覺中心是許多人再熟悉不過的講台和一支粉筆,底下坐著向波班上的學生。
每個視頻他都會加上一個「萬物皆化學」的標籤,生活中的現象是他的授課素材。晚自習時,他注意到一些學生不吃正餐,只吃蘋果作為晚飯,他講「減肥中的化學」。班上部分女生想嘗試化妝,還關注美白,他就闡釋了美白中的化學常識。為了講明白「響屁不臭,臭屁不響」,他錄制了「放屁中的化學」。看似反常規的教學內容是向波所認為的生活最真實的主題。
向波向學生解釋為什麼「響屁不臭」。 圖 / 抖音@向波老師
「酒精學名是乙醇,無色香四溢。羥基替代一個氫,水中不電離。乙醇遇水任相溶,蒸餾才分離,溶解無機與有機你最行。」向波的另一個愛好是吉他,他在《青花瓷》的曲中填入化學知識的歌詞,編成了乙醇版《青花瓷》。他在廣元中學操場的草地上彈著吉他,學生環繞他盤腿坐著,邊笑邊唱。
「如果當年我有這樣的老師,也不會厭惡學習。」一個網友發出評論。
碎片
在抖音上,你會看到2.9萬名像向波、陳征、陳睿這樣的科普者,每天有2.5億的用戶在等待著他們的更新。
每個星期,徐鵬飛會定期上傳自己操作化學實驗的視頻。他是一位教育機構的老師,給小學生普及自然科學知識。最受歡迎的是「阿拉丁神燈」,把一勺高錳酸鉀倒入裝了過氧化氫溶液的試管中,試管的頂部會升騰起坨坨「白雲「。危險系數有些高的「火焰掌」,能讓手掌著火卻沒有痛感,那是關於丁烷和洗手液反應的秘密。
化學實驗「火焰掌」 圖 / 抖音@實驗室徐老師
「化學並不是像我們印象中那麼危險、恐怖,這些實驗可以在那些孩子心里增加一個萌芽,讓他們有學習科學的勇氣。」他記得有那麼一個學生,他的右手骨折綁了繃帶,依然堅持要用左手完成實驗。
如果沒有「地球村講解員」的泛科普,很多人也許不知道為什麼地圖上格陵蘭島比印度還大,不知道生產1公斤蜂蜜需要數萬只蜜蜂工作33300個小時,不知道地球上有四分之三農作物已經停止種植,植物學家為此建立了末日種子庫。另一個視頻頁面里,抖音博主「eyeopener」用真人和動畫結合的方式講解了613個自然人文知識,從黑洞到智齒,從蚯蚓到宇宙的氣味。
陳征提到,當科研工作者在自己的領域越挖越深的時候,所看到的天也會越來越小。他說,這是很多科學家不願意出來做科普的原因,不熟悉的地方他們不願意碰。
陳征不同意這樣的做法,「大物理學家伽利略曾經有一個觀點,就是說作為科學家群體,對於全人類是有一個責任的,你要給全人類提供一個完整的了解世界的途徑,而不是只提供你了解的那個碎片。」他更想勇敢地站出來,「偶爾出來望一望天」。
抖音讓人們想起那個年代,提起夢想時,孩子們都有一個「成為科學家」的標準答案。時間沖淡了成年人對自然科學的原始想像力,不可避免地造成二者的疏離。那些被埋沒的好奇心需要被某些事物重新點燃,它可以是陳睿的拉布拉多,也可以是向波口中的愛情。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侵權必究。
想看更多,請移步每日人物公號(ID:meirirenwu)
>響屁不臭、愛情的原理…抖音上的網紅科學家,都在教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