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有人說,粉上一個偶像,是因為想成為像他一樣的人。所以自己的偶像該是很好的人。而現在的華語娛樂圈,能和哥哥媲美的藝人,太屈指可數。
無論流行樂壇還是電影界,歷史中永遠有他。
懷念張國榮的同時,我們還在懷念那個能培養出像他般優秀的藝人的香港黃金時代。人人力爭上遊,用心做作品。
全民偶像,至今仍風靡國內外
實力詮釋什麼叫「國際巨星」
說到香港國際巨星,你可能會想出很多人的名字, 周潤發、張學友、梁朝偉、周星馳等等,但最讓大家耿耿於懷、念念不忘的,是離開了的張國榮先生。
他的影響力太深太遠,在八、九十年代不僅火遍全國,連韓國也掀起張國榮熱潮;直至如今,江湖上一直有他的傳說,國際上的獎項也從來沒停過。
每年都會有更多人被哥哥吸引,成為新一屆榮迷。在他離世後才迷上他的,叫「後榮迷」。而我就是其中一個。
自有記憶以來爸媽就經常播哥哥的歌,在網上看到了《阿飛正傳》和他跨域97年的演唱會後,我開始瘋狂地了解這個明星。他去世那年,我也只有9歲。但了解和追逐他的進程,持續至今。
作為一名港迷,雖然懂事後已經與香港娛樂圈鼎盛時期擦肩而過,但不妨礙我迷上那片百花齊放的景象,和那些顏值實力俱佳的港星。尚記得小時候被帶著看《異度空間》,哥哥的離世並沒在我的生活造成任何影響。
直至慢慢了解他,我才慨嘆,為什麼我沒有機會聽一場他的演出,去電影院看一部他的電影。
那時候沒有那麼多「一夜成名」
香港人有句俗話:「連張國榮都要挨10年」
哥哥沒有幸福童年,自小沒跟父母同住,被爸媽打都是奢侈的事。張爸爸的洋服店鋪本來很出名,但後來量體裁衣落伍,店鋪越來越小,張爸爸更不幸中風,哥哥19歲便終止了英國的紡織學業回國。
想自己賺錢,賣鞋、賣牛仔褲、在律師樓做小弟。進入娛樂圈對他來說,不只是興趣,更是生存需要。他去參加麗的台的新秀比賽,獲得了亞軍,那年1977年。
有些人,一出道就萬眾矚目。但這其中,肯定不包括哥哥。
哥哥顏值不是標準上的好看,但一眸一笑風華絕代,有一種跨性別的美,動態遠比靜態迷人,舉手投足翩翩俗世公子的氣質,這正是哥哥魅力之處。
很多藝壇大佬都忍不住讚張國榮「眉目如畫」,天生明星相。但他確立樂壇地位,卻要用10年。同年在無線出道的陳百強只用了兩年。
出道在麗的台的投入與資源並沒有無線台好,他最初兩張專輯都銷量慘淡,以致於後來4年都沒有作品。那時沒有熱搜,一切只靠作品說話。他第一次公開巡演,甚至還被台下觀眾叫「回家歇著吧」。
如果說容貌是天生的,他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顛倒眾生,那麼才華卻是他後天努力的,讓無數粉絲為之瘋狂的利器。
一生都在追求完美
即使成為天王巨星,仍然不斷進取
很多人初認識哥哥,他已經是閃耀的巨星,天造之才。但很少人能注意到他最初唱歌有點雞仔聲和輕率。
不紅的十年,都是熬著過來的。堅持每天6點起床練歌,並把當時所有紅歌星的唱片買來,在家中日夜聆聽,從他們的歌聲中去揣摩唱歌技巧。接別人不演的戲,唱別人不唱的歌。
後來黎小田教他壓低聲線唱,鼻腔音更性感,才發現他的低音竟如此低沉迷人!其實張國榮音域寬達十五度音階。
每次錄唱片,只要發現一個地方有問題,就會播出來聽。因為補唱一句再接會從呼吸聲聽得出來,所以他整首歌重唱。
1983年的《風繼續吹》,哥哥等來第一首最受歡迎的歌,反響很好,但並沒有獲獎。頒獎當晚去看羅文演唱會,燈光暗下來時,哥哥在觀眾席上哭了。
1983年,推出唱片《風繼續吹》,1984年,發行專輯《Leslie》
1985年,他在紅館連開十場個人演唱會
1986年,憑一曲《有誰共鳴》獲得十大勁歌金曲的壓軸大獎「金曲金獎」
1986年,10月發行專輯《愛火》,《當年情》在韓國受到歡迎
1987年,他的唱 片《Summer Romance’87》成為當年全港銷量最高的唱片
輾轉洛杉磯、舊金山、溫哥華等地舉行「美加不眠」北美巡回演唱會;之後又於巴黎、吉隆坡、新加坡、東京等地舉行演唱會
十年的磨礪和低潮,一番堅持和努力後,終於真正地確立樂壇地位。有人認為他艱苦奮鬥的毅力跟香港精神很吻合,港人對歷經挫折的人特別有感情,所以更加對這位巨星念念不忘。
偏偏在萬眾矚目
歌唱事業最輝煌的時候
選擇了新的電影路
譚詠麟&張國榮
哥哥在樂壇和譚詠麟各占一半江山之時,雙方粉絲見面甚至會打架,只要對方偶像在台上,就一定會喝倒彩。其實哥哥和譚詠麟關係不錯,粉絲激進的行為讓兩人都不勝困擾。
1988年,譚詠麟宣布不再拿獎,張國榮更極端,1989年宣布退出歌壇。
他說:
「任何人都不可能逼我離開歌壇
要我走,除非我自己光榮隱退」
「如果能在最高峰的時候隱退
在每一個歌迷的心目中我都是最好最完美的
那就最棒了」
「電影是最大的夢,我喜歡發夢」
「讓我到外面闖吧,就算焦頭爛額,
我都一定要闖出個名堂」
在他看來,自己唱的歌雖然在流行樂壇有一定地位,但不是藝術歌曲,自己的成功也有當時樂壇處於巔峰的原因。他更重視的還是藝術事業。身處高位,歷來少有人不戀戰,而哥哥卻能急流勇退,開創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是令很多人敬佩他的一大原因,而現在很多人,卻享受著與能力不相符的名成利就…
是最佳男歌手 ,也是金像獎影帝
但是不需要被神化
有些人認為,張國榮的唱功和演技都被神話化了。而事實上是,許多在圈子有一定地位、被大眾認可的歌星、演員、製作人,都很佩服哥哥。連黃霑也形容張國榮唱歌「舉重若輕」,用最輕柔的唱腔聲線,唱出深刻的情感。
Eason致敬哥哥的《最冷一天》。原唱是最冷一天的昏暗寒意,使人揪心;翻唱版本是最冷一天的一點溫暖,令人舒心。兩人同樣是不炫技的唱法,以情動人。但歌曲的表達方式又有很大的不同。
除了歌唱事業,張國榮還從演26年,演了56部電影。前期作品演技給人感覺很平實,清俊活潑,是本色出演帥哥。直到《英雄本色》這部戲,他的演繹開始有力度,變得老練。
後又在《阿飛正傳》中展現了前所未有的戲劇張力,大量內心戲的細節設計,踏入真正的表演藝術階段。在涉及死亡、孤獨、頹廢、執拗這些主題時,張國榮能將觀眾拉得很遠很深,感染力極強。
其實眼睛會說話的,不止黎耀輝,還有何寶榮。
後來交出了《霸王別姬》《阿飛正傳》《春光乍泄》的作品,演繹沉靜憂鬱的角色,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很驚艷。大家都說,他就是程蝶衣、是旭仔、是何寶榮…甚至入戲太深,難以抽離。學過表演的人都知道,擁有看不出演技的演技,才是演戲的最高境界。
為了程蝶衣這個角色,他在北京學了大半年的京劇,讓自己全身心浸入角色。只可惜,在他的眾多角色作品中,只有《阿飛正傳》中的旭仔令他獲得金像獎影帝的名銜。不過他對藝術的付出,從來都是不在乎獎項的。
他不需要被神話化,了解他的人都會愛他。
沖破社會常規、性別偏見
從出道以來,就不斷挑戰著各種規則
當別人都沉迷在讓自己成功的舒適圈的時候,為了自己的藝術和作品,他敢作出顛覆性的改變,選擇一個當時極少觀眾能接受的表演方式。不是每位藝人都是藝術家,但張國榮毋庸置疑確是。
舞台是他顯示藝術的地方。2000年的張國榮「熱情演唱會」。張國榮長髮及腰、穿女裝表演,受到了很多的質疑和負面的攻擊,但他沒有妥協。在他看來,藝術表演都應該是雌雄同體的。
第二年張國榮被記者追問,什麼時候再開自己的個唱。張國榮立刻笑說:上一次連高跟鞋都穿了,下次要給你們看什麼?我還沒想好呀。想好了才能開!
而敢突破,並不是因為不在乎自己的名氣。他其實更怕被遺忘。
97年初,訪談節目《星空下的傾情》中,梁家輝問他,在藝壇上保持幹勁地做出貢獻的動力是什麼?他認為:你有沒有嚴肅真誠地對待藝術,觀眾一看就知道了,你騙不了人!
他最希望能留下好作品,讓大家記得他。「當你見到天上星星,可有想起我?」
那時候不賣人設
是真實溫暖的形象
有人說,張國榮有什麼了不起的,許多人比他有貢獻了,值得這樣去紀念嗎?也是,再有才華,終是個普通人。而哥哥除了是個國際巨星,也是個普通人,會有自己的感情、立場、不圓滑、小任性、也會累。
哥哥的真誠,並不是用一句歌詞「我就是我」就可以概括的。工作上,提攜新人。生活上,對身邊朋友體貼,對六姐孝順。感情上,更是有擔當。
1995年張國榮復出歌壇的時候,被記者追問原因,張國榮很直白地回答:「現在的歌星只會弄緋聞、賣高顏值,根本不會唱歌,我得出來教教他們怎麼用功唱歌。」
在街上,狗仔隊的錄影頭前,他一把拉住唐先生的手。唐生也一直堅定地站在張國榮身後。哥哥說:「見不得人的,從來就不是我」。
在那個時代,媒體、狗仔很可怕,即使沒有鍵盤俠。但不妨礙他的真誠。
只是在最後,發出一聲感嘆
「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會這樣」
張國榮為什麼這麼多年依然被銘記?
或許是因為世間不可能再有一個張國榮,或許是因為他的人生如彗星般短暫而璀璨,或許是他的離開那麼突如其來和難以接受,或許是他的悲傷與無奈。這些都致使我們無法忘記。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
張國榮為什麼這麼多年依然被銘記?
後面有上千個回答,其中一個是:
我可能也是跟他的去世有關,活著的也許大家不會這麼珍惜。
不管如何,他值得,
不光是生前受到的無數讚譽,故後也獲得的無數懷緬。
「要記得的,始終會記得。」
娛樂圈可能不缺好偶像
可能不缺像張國榮一樣全能的藝人
張國榮可能也沒那麼完美
他的好從來不是因為他演技、唱功有多好
而是因為,他活著的時候,把自己做到了極致
是因為,他是他
其實某程度上,他只是個可愛的人
▼(請在流量下觀看靚爆鏡的 Leslie )
視頻來源:網路
在世人對哥哥的讚譽里,我最喜歡這句:「和他的才華比起來,他的容貌不值一提,和他的人格品質比起來,他的才華又不值一提。」
後來發現,全能藝人從來不只張國榮,只是,剛巧,我們喜歡上他了。於是在之後的時間里,都為他在心里留了一席位。
「你離開了,卻散落四周。」
有人認為哥哥的全民懷念現象
是年代特別事件和媒體帶節奏造成的從眾現象
有些人說張國榮的唱功和演技都被神話化了
但是時間,會證明張國榮是否偉大與不朽
小劇場
文章轉載自:PiNK廣州(pinkiz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