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憂鬱症患者 醫師這樣說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陪伴憂鬱症患者 醫師這樣說 台灣好新聞 第1張

「憂鬱症」是耳熟能詳的名詞,但大家對這個疾病仍有許多的誤解。臺南醫院精神科楊偉成醫師表示,最常聽見的迷思,就是「情緒低落難道也要看醫生嗎?」這是對憂鬱症的常見誤解。事實上,健康的人雖然必定經歷過情緒的高低起伏,但不像一般的情緒低落,而憂鬱症是一種腦部疾病,除了持續且長期地影響人的情緒之外,整個人的思考方式、飲食、睡眠及對生活的樂趣感知都會受到持續而強烈的衝擊。

楊醫師說,對病人來說,身邊的親朋好友常常出於善意建議要積極樂觀,但這種建議往往更讓病人倍感壓力。雖然積極的態度對於抗擊憂鬱症有所幫助,但憂鬱症之所以危險正是因為其改變病人思考的方式,讓其陷入無法自拔的悲觀想法中,有些人甚至自責自己意志力不夠強才導致生病,這也是另一個常見的迷思。

楊醫師舉出憂鬱症患者,語帶無力的陳述:「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每天醒來的時候我總感到無力與疲憊。我一直熱愛的事情,現在對我來說毫無吸引力。食物沒有味道,音樂讓人煩躁。我的世界好像壟罩在濃濃的霧裡,一切都變得模糊而無趣。有時候,我無法集中精神去做任何事,思考都變得困難。我常常感到害怕,好像馬上要大難臨頭,但又說不清楚怎麼回事。我的身體每天都覺得疲憊沉重,就像被無形的鐵鏈鎖住,讓我無法動彈。我並不想這樣,但我無法控制這些感覺。是我做錯了什麼嗎?身邊的朋友總叫我不要想太多,但他們又怎麼知道我的感受?」

楊偉成說明,憂鬱症並非由於個人意志力不夠堅定導致的,它與腦部化學物質失衡、遺傳、環境因素及生活壓力等都有關聯。這些化學物質也和一個人的思考功能及意志力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生病的狀況下,意志力又如何能堅定呢?

楊醫師強調,因為這種種的迷思,許多人希望靠自己恢復健康,害怕醫療帶來副作用或依賴的問題。其實在生病的情境下,害怕自己變得更為軟弱是人之常情,但現代精神醫療包含藥物、心理治療、腦刺激療法(如經顱磁刺激)等,能有效改善症狀、縮短病程,減低憂鬱帶來的失能及自殺風險。

楊偉成醫師建議,幫助憂鬱症的病人,可以藉由提供實質的幫助,例如幫助他們就醫、提醒服藥、提供陪伴及生活上的協助,這些舉動都能讓他們感到自己並不孤單。

房地產相關新聞

本文來源:台灣好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