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製藥引發紅麴風暴 柑橘類黃酮成替代新選擇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小林製藥引發紅麴風暴 柑橘類黃酮成替代新選擇 台灣好新聞 第1張

比紅麴更安全健康的新選擇:超級柑橘類黃酮 。(圖/ [balash25] © 123RF.com )

一直以來,紅麴是大眾熟知能夠幫助調整血脂的保健食品,但小林製藥紅麴原料污染一案,卻讓民眾不禁憂心紅麴的食用安全。為何紅麴深受許多民眾喜愛?而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紅麴有食用的安全疑慮?專家說明表示,紅麴是蒸熟的米經由紅麴菌發酵後製成,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天然的紅麴色素以及Monacolin K(又稱莫那可林K、紅麴菌素K),而後者化學結構因與西藥史他汀(Statins)類似,能抑制膽固醇合成時所需的關鍵酵素HMG-CoA活性,進而降低血脂、膽固醇,然而與降血脂藥物史他汀一同使用時,紅麴發酵物可能會導致肌肉損傷,甚至損害肝、腎機能,故需特別注意。

除此之外,若熟米在發酵過程若保存不當,很容易遭受到真菌毒素─橘黴素的汙染,長期使用可能增加肝、腎病變的風險;對孕婦來說,橘黴素還可能導致畸胎產生,加上紅麴有活血功能,因此不建議孕婦食用。紅麴雖具有調節血脂、膽固醇的保健效果,卻也潛藏著食用上的風險。日本小林製藥原料污染一案,民眾在食用紅麴保健品後引發腎病的案例,經檢驗後顯示其中含有會致命的「軟毛青黴酸」毒素,頓時讓民眾聞之色變,避之惟恐不及,因此,故若想要透過補充紅麴來達到調節血脂保健的效果,就需要更加謹慎!

面對紅麴相關保健品的食用安全疑慮,柑橘類黃酮成為替代的新選擇。專家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提出,柑橘有助於心血管保健,而造成此等功效的主因研究結果都指向柑橘中所含的黃酮類植化素,尤其在這類植化素中又有一群占比稀少,稱為羥基多甲氧基類黃酮(Hydroxyl Polymethoxyflavones,簡稱為HPMF)的特殊類黃酮,這類「超級柑橘類黃酮」的結構較一般柑橘類黃酮多出羥基及甲氧基,使得超級柑橘類黃酮具有獨特的活性。

專家表示,血脂包括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是我們身體運作時必需的物質。但是當血脂無法被有效地吸收和利用時,就可能在血管中積聚過多,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和血管變窄,進而增加心血管健康風險。綠茵生技指出,在一項測定血脂的動物實驗中,一組大鼠被餵食高脂飲食,另一組則在高脂飲食中添加了超級柑橘類黃酮,結果顯示,在八週後,補充超級柑橘類黃酮的大鼠顯著降低了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及總膽固醇,顯示出超級柑橘類黃酮能降低心血管健康風險。

專家表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在心血管健康中被稱為「壞膽固醇」,當它在血管壁上積聚時,會形成斑塊,進一步導致心血管健康風險。相對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被稱為「好膽固醇」,因為它能將膽固醇從血管壁運送到肝臟進行分解或利用,有助於防止或減少血管壁上的膽固醇堆積,使血管不易硬化,保持血液流動暢通,從而降低心血管健康的風險。綠茵生技表示,在動物實驗中發現,與只餵食高脂飲食組相比,同時餵食高脂飲食及超級柑橘類黃酮的大鼠,八週後能增加血液中HDL-C、降低LDL-C的含量。

許多現代人因忙碌而沒有時間準備健康的餐食,除了三餐外食外,應酬、聚餐時的高油、高脂飲食已成為日常,在忽視健康飲食及缺乏適量運動的情況下,控制體重變的非常困難。綠茵生技表示,在動物實驗,補充超級柑橘類黃酮有助控制高脂飲食下的大鼠體重及腹部脂肪的形成,可幫助維護健康的體重和整體健康!

日本的紅麴因被驗出軟毛青黴酸而受到關注,許多消費者對紅麴的食用安全性產生了疑慮,甚至不敢再食用。專家表示,相較之下,來自柑橘萃取的超級柑橘類黃酮,萃取製程少了各種黴菌汙染的風險。因此,更具安全性的超級柑橘類黃酮也成為替代紅麴的健康保健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