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烏來杜鵑在春季開花,灌叢高1至3公尺
「三月杜鵑開得滿呀滿地 年年都是花如煙」,歌手蔡幸娟演繹的《三月杜鵑開》描述了春天杜鵑花開的情景,而臺灣的杜鵑花品種繁多,其中最常見的是平戶杜鵑,例如臺大校園和陽明山地區主要的品種就是平戶杜鵑。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有一種國寶級的「烏來杜鵑」,在臺北市也能見到它的蹤跡。
烏來杜鵑,又名臺北杜鵑,而因其葉似柳,又稱為柳葉杜鵑,春季開花。灌叢高1至3公尺,分支多,幼枝及花萼密被剛毛,葉片為互生、橢圓披針形,嫩葉亦覆有剛毛。花小型,1-3朵,簇生或單生於枝條頂端,於莖條的芽冠頂端單生或簇生,花冠直徑約3至4公分,呈闊鐘型,雄蕊10枚,著生於花冠基部,花色有淡紫、紫、粉紅及桃紅等顏色;是一種非常美麗的台灣特有杜鵑。
因其葉似柳,又稱為柳葉杜鵑
副市長兼代工務局長彭振聲表示,花色淡雅的烏來杜鵑,枝葉及花形小巧,不像其他品種杜鵑碩大豔麗。它是臺灣原生的杜鵑屬植物中,分佈最狹阻且群數量最小的1種,僅分佈在臺灣北部北勢溪上游一帶,後來因為翡翠水庫的興建淹沒其生育地,而導致在野外滅絕,目前台灣各地所見到的烏來杜鵑,都是屬於人工栽植。
台北植物園的烏來杜鵑栽植於雙子葉植物區外圍綠籬
烏來杜鵑的學名(Rhododendron kanehirae Wilson)是由英國植物學家威爾遜於1921年所命名,因為當時所引用的模式標本,是他在1918年4月1日由日本植物學家金平亮三引領,採自烏來社的一座警察駐在所前的植株,當地人告訴威爾遜這杜鵑是從山上(也許就是北勢溪上游一帶)帶來的,而威爾遜感念金平亮三的幫助,所以將學名的種小名冠上kanehira(金平氏),所以又稱為金平氏杜鵑;而金平亮三則是在台灣樹木誌中將其日名取為烏來杜鵑,這也是我們一直沿用至今的烏來杜鵑的由來,雖名為烏來,但其實原生地並不在烏來。
依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植物保護等級,烏來杜鵑已經屬於野外絕滅等級。民國77年曾由農委會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為「珍貴稀有植物」。因此,從民國81年9月起當時的臺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現已改隸行政院農委會)展開一連串的復育計劃。到了民國91年,烏來杜鵑經農委會評估民間已多有種植,且能進行繁衍復育、推廣、教育等,才再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規定,解除了珍貴稀有植物列管。
目前烏來杜鵑在陽明山花卉中心、臺灣大學校總區和台北植物園中都有人工栽植。花卉中心的烏來杜鵑栽植於該中心仁民路側門入口處附近,臺大校園農學院附近則有一株烏來杜鵑,而台北植物園的烏來杜鵑栽植於雙子葉植物區外圍綠籬,均已陸續開花,烏來杜鵑花姿秀麗淡雅,請大家把握時間前往觀賞,並且愛惜保護它。
花形小巧,不像其他品種杜鵑碩大豔麗
本文來源:台灣好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