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頭赤炎炎 慎防「熱傷害」上身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日頭赤炎炎 慎防「熱傷害」上身 台灣好新聞 第1張

32歲李先生為糖尿病患者,職業為工地人員,工作時突然感到皮膚濕冷、心跳加快、伴隨全身虛弱無力,甚至會有噁心與頭暈的現象,被同事送至郭綜合醫院急診,檢驗發現肝指數偏高合併血中鈉濃度偏低,診斷為「熱衰竭」,住院三天後痊癒出院,回到門診家醫科廖健男主任建議,病患工作隨身攜帶2500毫升水壺添加三分之一瓶運動飲料。

廖健男醫師指出,近幾年因溫室效應、地球暖化,而因「熱傷害」死亡的案例也明顯增加,人體基本生理之基礎產熱率為70大卡/每小時,但如果在日照下之產熱率則會超過150大卡/每小時。當環境溫度超過皮膚溫度時 (約34-36°C) 就無法藉由傳導、對流,輻射來散熱,「熱傷害」就有可能發生。

「熱傷害」通常1.包含熱痙攣:因體液喪失和電解質流失,形成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態。2.熱昏厥: 在炎熱的環境中長時間站立,因久站而回流不順的血液,導致腦部血流暫時不足,發生暫時性暈厥。3.熱衰竭:常出現大量出汗、疲倦、身體全身無力、頭暈、頭痛。患者的核心體溫會上升,嚴重時可能會失去知覺,進而變成更嚴重的中暑。

嚴重的「熱傷害」,導致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而無法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體溫常超過40°C,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橫紋肌溶解、多重器官衰竭,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30%-80%。

廖健男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的皮膚表層血管的擴張能力較一般正常人要來的弱,若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造成周圍神經病變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更可能影響出汗的反應。慢性病患外出活動時除了要評估活動的強度之外,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預防「熱傷害」要避免穿著會妨礙熱量散出的衣物。高危險群,如兒童、老人、重症或行動不便的病患,應適時給予適量的水分與鹽分。.在濕熱的環境或從事過於劇烈的活動,工人、軍人、以及長跑者,服用藥物、飲酒、肥胖的人應適時補充水分與鹽分,以及適當的休息及散熱的機會。

廖健男醫師強調,「熱傷害」發生時,應保持冷靜穩定患者的心情,牢記「蔭涼」:把患者移動到蔭涼通風處、「脫衣」:鬆脫衣物且讓患者平躺休息、「散熱」:快速散熱降溫至39℃以下,是決定病人預後的重要關鍵、「喝水」:需患者意識清楚才能進行此步驟,提供患者電解質飲料(如運動飲料)或是含少許鹽分的冷開水、「送醫」:發現患者的情況已經超出可以面對的情況,應該盡快尋求醫護人員的救助。

房市糾紛專題報導

本文來源:台灣好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