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台灣館屏東縣展區以「聚域六堆之客」為主題,帶領遊客探索六堆先民在平原上的歷史故事,包括六堆客家如何將心力注入農業技術、聚落建築、飲食文化和教育延續等,民眾只要來到展區就可以體驗到平原與稻田的深刻感受。
17世紀中期,漢人陸續移墾台灣,早期客家先民為了生存,先於現今屏東縣萬丹鄉建立了「濫濫庄」,其後墾殖的路線,大致分為中、南、北三線,沿水文脈絡荖濃溪、隘寮溪、東港溪、林邊溪各支線匯流交錯,形成現今客庄地區風貌與生活紋理。客家族群以其卓越的治水技術,在陽光充足、土壤肥沃的屏東平原上開埤做圳,並開始在台灣落戶定居。
西元1721年朱一貴事件發生時,客家族群以其「十三大庄、六十四小庄」的規模,組成了「七營」的民防組織。西元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發生時,「七營」已經演變成「前堆」、「後堆」、「左堆」、「右堆」、「中堆」與「先鋒堆」等「六堆」的分區聯防組織。
<img src="https://www.taiwanhot.net/cache/1110735/lg/medias-20230930-6517c0a46036e.jpeg" alt="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台灣館屏東縣展區稻米外型的氣球裝置。
” style=”width:100%; height:auto; display: black;”/>
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台灣館屏東縣展區稻米外型的氣球裝置。
三百多年來,六堆的客家人經歷時代與政權的更迭,仍留存了自己的語言、信仰與文化特色,六堆也從保鄉衛土的民間聯防組織變成文化群體的代稱。
另一方面,留存在六堆的歲時祭儀,如祈福、拜新丁、拜天公、伯公生、掛紙、五月節、七月半渡孤、還福與年尾的入年架,以及常民生活裡的藝術,如客家八音、剪紙、盤花、粄食與釀造文化等,不僅勾勒出現代六堆的生活面貌,同時也是鑲嵌在台灣歷史文化中的文化寶藏。
此次屏東展區透過稻米外型的氣球裝置,打造出生動的平原地貌,擺動的稻浪如詩歌的旋律,串起六堆客庄人從歷史人文到產業轉型的客家精神,謳歌屬於六堆客家人的豐收記憶。
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台灣館屏東縣展區重現「六堆尖炮城」。
民眾一走近氣球裝置,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整片的稻海,還能聞到淡淡的稻香,許多民眾都忍不住拿出手機開心自拍,在現場當起一日網美。此外,稻米氣球上還印有各種六堆客家的相關元素,稻米氣球裝置上寫著,例如:米食、六堆、屏東檳榔轉作可可、六堆尖砲城、五溝水伙房、客家釀造等文字說明,讓民眾們在擺拍、留下難忘瞬間時,還可以學到在地客庄知識。
早期六堆客家先民來台開墾初期,常有其他族群來犯,因而在固定的堆區裡,會設置類似烽火台功能的瞭望台,一旦其中一個堆區受到攻擊,就會在瞭望台點燃煙火,通知其他六堆區域的堆民,加強防禦與提供協助,而受到攻擊的堆區,則在城上點燃鞭炮,通知區內的居民有敵人來犯,必須立刻動員加強防禦與抗敵。
而後逐漸演變為元宵時用來加強團練捍衛家園,並向伯公祈求平安的娛樂賽事。為了加深民眾對屏東客家的瞭解,屏東展場也重現「六堆尖炮城」,這項文化傳統早期是為了防禦,到今日持續舉辦則是為了延續團結精神、 凝聚客庄人。這項傳統在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六堆之先鋒堆) 年年舉辦未曾中斷,也展現客家人致力傳承民俗文化的用心。
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台灣館屏東縣展區介紹六堆客庄的故事。
在屏東展區中也設置三個傳統圓桌的螢幕裝置,播放有關六堆客庄的影音,包括典型六堆客家聚落「五溝水伙房」的特色與歷史;以及屏東客庄的經濟作物從檳榔樹轉型為可可豆;也說明六堆客庄聚落中常見傳統釀造發酵食品與客家族群的關聯性,包括醬油、豆豉、鳳梨豆醬、豆瓣醬等。此外,也介紹客家飲食的文化意涵與客庄粄食豐富多樣的變化性。
為了提升客語使用的比率,同時從小扎根幼兒的客語能力,屏東從公共托嬰中心開始推動「嬰幼兒語言巢」,讓幼兒從零歲開始即能浸淫在全客語環境中,自然而然學得客語能力。此次屏東展場亦有設置音響裝置持續播放客語,試圖營造客語環繞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