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113年國慶晚會」即將於10月5日在臺北大巨蛋盛大舉行,臺北市政府昨(20)日揭曉主題及表演卡司,並表示國慶晚會時隔8年重返臺北,這也是大巨蛋首次舉辦非體育賽事的大型舞臺演出,除依循往例邀請各界貴賓、外國使節及僑胞等參與儀典及活動,更特別開放民眾索票入場,現場將有2萬人齊聚為中華民國慶生;而晚會節目包括國防部示範樂隊、奧運金牌選手、球隊啦啦隊、時尚走秀及江蕙等歌手演唱,展現精彩多元的國家慶典。
國慶晚會記者20日在臺北大巨蛋舉辦,包括國慶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暨立法院長韓國瑜、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阮昭雄及臺北市長蔣萬安都親自到場。現場也邀請國慶晚會表演嘉賓之一、台語歌王翁立友獻唱,以及搶先展示國慶晚會部分節目精彩片段,包括動感啦啦隊熱舞及伊林名模服裝走秀。
臺北市長蔣萬安致詞時表示,今年國慶晚會回到臺北市,市府團隊非常榮幸承辦這個重要的國家慶典,也會努力將最好一面呈現給大家。上一次國慶晚會2016年是在臺北小巨蛋舉辦,這次則是在臺北大巨蛋,也是大巨蛋第一次舉辦非體育賽事活動,從小巨蛋到大巨蛋,標誌臺北市進步里程碑。身為臺北市的大家長,他也誠摯邀請所有好朋友10月5日來到臺北市、走進大巨蛋,一同慶祝中華民國國慶。
僑委會副委員長阮昭雄表示,不論國內民眾或是海外僑胞,對國慶晚會都十分期待,而今年的全球僑校學生暨僑生歌唱大賽優勝者也將在國慶晚會獻唱。國慶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暨立法院長韓國瑜則說,從今年國慶晚會節目規劃,能看到臺北市政府努力宣傳中華民國與臺北市的多種美好元素;他並感謝所有晚會籌備幕後工作夥伴,更強調國慶晚會是為國家暖壽的重要慶典,期望藉此重新喚醒海內外所有好朋友對中華民國的熱愛。
觀傳局表示,今年國慶晚會以「中華民國,生日快樂」作為節目禮讚主軸,結合「地球友善」與「文化共榮」兩大主題,規劃5段精彩節目,包括「國歌傳頌 光照國慶」、「舞力全開 盛情應援」、「文化盛綻 永續新篇」、「橫跨族群 唱響未來」及「齊心融合 團結共榮」。
觀傳局介紹,國慶晚會將先由「國歌傳頌 光照國慶」拉開序幕,以國防部示範樂隊的激昂鼓聲迎接陸軍專科學校同學組成的國旗隊,高舉巨幅國旗進場;緊接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復興崗合唱團、國防大學管理學院崇廉合唱團,將與巴黎奧運中華隊金牌選手王齊麟、李洋及林郁婷,共同帶領全場觀眾合唱中華民國國歌及國旗歌。
第二段節目「舞力全開 盛情應援」則邀請國內9支職籃球隊及中華職棒6支球隊的超人氣啦啦隊員參與演出,分別組成的「職籃女孩」、「職棒女孩」,加上今年新成立的「紅運少女」,接力帶來充滿活力的演出。第三段節目「文化盛綻 永續新篇」則由伊林超模林嘉綺領軍,帶領113位模特兒穿著本土設計品牌服裝走秀,展示臺灣文化創意的軟實力;新生代歌手高爾宣OSN、申力安、王ADEN也將融合時尚與永續主題現場演唱。
第四段節目「橫跨族群 唱響未來」邀請多位國、臺、客、原住民語歌王歌后同台演出,包括黃妃、林育羣、湯運煥、紀曉君和翁立友,並與眾多舞團、合唱團共同演繹多元歌曲。晚會最後「齊心融合 團結共榮」則邀請全場觀眾齊聲合唱,共同慶祝中華民國生日,展現國人的團結與凝聚力。此外,江蕙也將登臺為國慶晚會獻上萬眾期待已久的精彩演出。
觀傳局說明,今年國慶晚會特別開放部分席位,供民眾免費索票入場,以「udn售票網線上系統」為主(連結),線上索票將於9月30日中午12時開放,每人限索票兩張;同時也與KKday合作推出優惠折扣碼和旅遊套票組合,憑折扣碼即有機會抽中國慶晚會門票,詳細資訊請見KKday活動官網(連結)。
此外,考量年長者不習慣使用網路,也特別規劃「113年國慶晚會敬老票券線下索票」機制,開放200組席位予年滿65歲長者,即日起至9月25日,將身分證影本及聯絡方式郵寄至觀傳局,10月1日將舉辦抽籤,錄取者每人發放2張入場票券,並以電話通知,一人限錄取1次。後續領取票券方式請關注國慶晚會官網。
觀傳局接著說,為歡慶國慶盛會,臺北市政府與周邊東區商圈合作,攜手超過百間店家推出「大巨蛋國慶遊東區」活動,民眾只要於113年10月6日前登錄並上傳入場票券照片至臺北通APP或活動官網,即可獲得100元折抵券一張,至特約店家不限消費金額即可使用,數量有限、送完為止,更多活動訊息請見活動官網(連結)。另外,也結合臺北市包括各旅遊地標、商家、商圈等共推相關優惠活動,相關資訊請至國慶晚會官網(連結)及臺北通APP查詢。
觀傳局補充,國慶晚會將於10月5日下午4點開放入場,6點正式開始、預計晚間9點結束,預期當日人潮眾多,入場亦須配合安檢作業,建議民眾提早到場;當天於臺北大巨蛋旁的松菸大道將設置「第二現場」,全程以戶外投影幕同步轉播大巨蛋場內實況,歡迎民眾至「第二現場」共襄盛舉、一起觀看精彩節目。國慶籌備委員會也呼籲參加民眾可佩戴國旗勳章,現場也將發放小國旗,一同歡慶中華民國的生日,見證璀璨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