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前言
想給老婆裝一台ITX主板,對她來說最重要的外觀(機箱)還沒想要選什麼,不過手癢先入手了主板、SSD和散熱器,組起來裝個系統,簡單測試下 。
機箱架子是多年前tb淘到了,吃灰了很多年也沒有使用,正好把它作為一個測試的機箱來使用吧。當然現在這個樣子也不是不能用,也算是個奇葩的主機吧!
主板選擇華擎的Z390M-ITX/AC,價格不貴,供電規模中規中矩,第9代i7和i9都需要主板有更強的供電支持,不知道這款主板能否勝任。手里正好還有顆i7-9700k,測試下再決定這款主板搭配什麼CPU。
由於老婆也不玩遊戲,所以暫時不打算上獨立顯卡了。但顯卡卡槽空著有點難看。所以入手一款PCLE的M.2 SSD:浦科特的M9PeY 512G。除了顏值的因素外,考慮到itx主機一般空間狹小,溫度往往比較高,而PCLE M.2 SSD的優勢就是散熱片能做的足夠大,正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第9代i7和i9的散熱問題也不能忽視,好在這代CPU都是釬焊的了,風冷相對於水冷液也沒什麼劣勢,而且風冷更加安全可靠,最後就選擇了這款6熱管的東海GI-D66A CPU散熱器。
另外內存是自家的存貨:宇瞻黑豹玩家 DDR4 RGB 燈條 金色 3200 8G*2。
開箱介紹
▼Z390M-ITX/ac外觀和Z370M-ITX/ac差不多,黑灰配色,低調風,外觀上的區別是mosfet的散熱片要更大一些。
▼PCB背面也有mosfet,並且搭配了散熱片。
▼IO接口包括USB 2.0 x 2,USB 3.0(3.1Gen1) x 4,USB 3.1(3.1Gen2) x 1,USB 3.1(3.1Gen2) Type-C x 1,一共8個USB口;視頻接口有兩個HDMI;一個DP(1.2)接口;另外還有3個音頻輸出接口和1個PS/2接口。
▼由於Z390和B360都是原生支持USB 3.1(3.1Gen2),所以主板上也就看不到ASM3142晶片。但是可以看到一顆ASM1543,用於Type-C檢測與電力輸出調整。主板的一個亮點就是提供了雙INTEL千兆網卡:I211AT+I219V,可以玩支持鏈路聚合了。還有就主板自帶有wifi網卡和天線。
▼2條內存插槽,內存供電為1相,最高支持頻率為4000+MHz。
“
▼ITX主板只有一條PCI Express 3.0 x16的插槽,有裝甲保護,防止過重顯卡的墜壞插槽。
▼存儲接口方面提供了6個SATA 3 (6Gb/s)接口,以及一條PCIE GEN3 X4的M.2 接口,最大支持2280長度的M.2 SSD。
▼集成聲卡晶片為Realtek ALC 892,搭配Nichicon Fine Gold音頻電容。
▼無線網卡為雙頻無線網卡 AC 3168,支持2.4GHz和5GHz的WIFE以及藍牙,最高速度為433Mbps。若覺得不夠用,可自行更好更高級的無線網卡,如AC 9560。
▼供電方面,主控晶片為UP9521P,提供了4+2相的供電配置。正反面都有雙層MOS,上下橋皆為FDPC5030SG;另外還搭配有60A電感和Nichicon 12k 黑色電容。相比Z370M-ITX/ac多了一組MOSFET,供電規模上略有增強。
▼內存是手里現有的宇瞻 黑豹玩家 DDR4 RGB 燈條 金色 3200 16G(8G*2),決定機箱後看看是什麼樣的風格再決定入手哪款內存。
▼內存規格方面是單條容量8GB,頻率3200MHz,時序CL16,支持Intel XMP 2.0超頻模式,電壓1.35v。金色馬甲上面的燈條是不規則的鋸齒狀亞克力,色彩與亮度會更顯眼些。
▼內存安裝在Z390M-ITX/ac上。
M.2插槽的SSD性能高,占用空間又小,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發熱,由於體積小,它的散熱片也做大不了,在空間更小的itx機箱內,這一問題會更加突出。由於不打算上獨立顯卡,所幸直接入手PCI-E插槽的SSD,它就是浦科特 M9PeY 512G。
▼這款產品價格並不算便宜,但配件依舊比較簡單,一個半高擋板,一顆安裝螺絲,一張說明書。不過也是想不出SSD附件還該有什麼了,一把螺絲刀嗎?
▼包裝背面有產品的性能參數,512G版本的連續讀寫速度為3200/2000MB/s,另外也可以看到還有長達五年的質保時間。設計方面PLEXTOR的LOGO部分比較亮眼,很像嵌入一顆紅寶石。同時散熱快上的褶皺也增加了換熱面積。
▼側面有一導光條,會根據SSD狀態的不同而改變燈效。
▼可惜M9PeY 512G背面並沒有金屬背板,直接就是PCB了,產品的銘牌也以貼紙的形式被貼在PCB上。綠色的貼紙是易碎貼,所以拆解產品很容易就會失去保修。
▼尾部的擋板,我為什麼期待這里有點什麼接口或者按鈕呢?
▼易碎貼當然嚇不倒小熊,還是忍不住拆解了。拆解後發現這款SSD是把M.2轉入PCI-E的擴展卡里的,也可以把它拿出來直接放到主板的M.2接口,很有靈活性(不過要拆掉散熱塊可能可以會失去保修)。
▼散熱塊部分內部有一塊矽膠軟墊和一條柔光導光條,媒體評測這塊鋁制散熱器重量為123克,應對SSD的發熱還是沒問題的。
▼PCB上除了M.2 SSD還有15顆RGB燈珠,右邊有一顆ITE 8295FN-56A用來控制RGB的晶片;左邊是電源轉換用於取電
▼SSD的主控依舊是馬牌,具體型號為Marvell的88SS1093,採用28nm制程的三核心8通道原生PCIE主控,支持8CH/8CE,每個通道支持8CE/Die,最高支持2TB的容量。
“
▼一顆南亞的緩存晶片,編號為NT6CL128M32BM-H2,但其實是一顆512MB容量的LPDDR3-1600緩存。
▼閃存顆粒則來自於東芝,型號為TH58TFT1T23BAEF,是東芝的64-Layer 3D TLC NAND(64層堆疊技術)。單顆容量為256GB,所以2顆就組成了512GB的容量。
▼超頻三 東海GI-D66A CPU散熱器 支持平台包括:INTEL LGA 115X/2011、AMD SOCKET AM4/AM3,但不支持AMD TR4。扣具為全金屬的,附件也很豐富,還包括一個RGB控制器,可以調節散熱器的光效模式,速度和顏色,這樣能讓沒有RGB接口的主板也享受到RGB燈效,比如我這張Z390M-ITX/ac就沒有3pin(5v)或者4pin(12v)的RGB接口。不過供電為大4P供電接口,個人更喜歡SATA的供電接口。
▼散熱器主體尺寸為135*105*156mm,重量為840g,塊頭略微大一些,大部分中塔機箱都是可以裝入的,ITX機箱要注意兼容性了。黑色的ABS材質外殼包裹散熱器主體,頂部表面是光滑的鏡面效果,其中的LOGO也是有RGB燈效,使用前還有一層膜保護。
▼散熱器前後有兩枚12cmRGB風扇,組成了單塔雙風扇的結構。風扇轉速為轉速為1000~2000R/PM,風量30.62~72CFM,噪音參數為29.5dB。葉片採用RGB風扇通常用的白色半透明材質,便於形成散射讓RGB光效更加柔美。由於風扇一個是吸風一個是排風,所以看到兩枚風扇表面是不一樣的。風扇葉片還設計有條形的突起,我猜測其有增壓的功能。
▼黑色外殼讓散熱器具有一個相對封閉式風道,不過兩側有幾道條形的開口,可能可以再繼續進風來增加些風量,這種設計也能避免鰭片劃傷手的狀況發生。
▼散熱器有5根線纜:兩根是4PIN風扇線,為兩枚風扇提供可控溫的供電;其餘為RGB線,接口為3pin 5v,即可編程的RGB光效(每個燈珠可單獨控光),現在已經支持4大主板廠商的燈效軟件控制,即Asus Aura、ASRock Polychrome RGB、Gigabyte Fusion、MSI RGB。3根接線分別為兩枚風扇以及頂蓋供電。
▼散熱器底部上方依舊保留了鋁片來輔助散熱。
▼散熱器配備了6根熱管,而且鍍鎳,底部採用熱管直觸設計。
▼黑色外殼讓散熱器的一體化外觀更加突出,不過要固定散熱器時,在很多情況下還是需要把風扇卸下才能安裝在主板上。當然通過按壓外殼上的卡扣可以把風扇拆下,不過相對於沒有外殼的散熱器還是稍麻煩點。
▼取下風扇也就能看到內部的散熱鰭片具體情況,採用看穿FIN扣FIN工藝,看官方介紹鰭片為0.4mm,還是比較厚的,解熱能力達到230W。
▼安裝時GI-D66A和宇瞻黑豹內存雖然不會相互衝突,但需要先按內存再安裝散熱器才行。
小秀光污染
▼雖然390M-ITX/ac沒有3pin(5v)或者4pin(12v)的RGB接口,不過通過GI-D66A散熱器的RGB控制器依舊可以完成多種RGB效果:
▼兩側的開口,也可以透出光效的。
主板+散熱器性能測試
“
▼首先最擔心還是390M-ITX/ac的供電能否負擔起I7-9700K的要求,做了些常規的跑分測試都很正常,所有核心測試最高頻率也能到達4.6GHz。
▼不過使用aida64的Fpu烤機,主頻卻沒有能在4.6GHz上堅持住(已關節能)。畢竟FPU烤機用到了AVX指令集,對整機的功耗壓力還是畢竟大的,而遊戲等一般應該並不會應用AVX。
所以我對使用這款Z390M-ITX/ac主板的建議是:搭配i5-9600k,可以正常超頻;搭配i7-9700k(或者i7-8700k),最好默認頻率使用,或者小超;不太建議搭配i9-9900k,如果要用,也不要打算超頻。
▼在這種情況下使用GI-D66A壓制的核心平均溫度為66℃,應對i7-9700k的日常應用以及遊戲等等,完全沒有問題。
SSD測試
▼在來看看M9PeY 512G的表現如何。在低負荷的情況下,SSD光效呈現多色變換的模式。
▼高負荷情況(如跑分狀態下),呈現出彩虹跑馬燈的模式,略有遺憾的是現在還沒有專用的軟件來控制燈效。
必不可少的任務是跑分了,空盤測試代表SSD的理論性能(最高性能)。但在日常狀態下,SSD盤內是有大量的數據,所以在盤里裝入了遊戲程序(有很多小程序文件,更符合實際的系統盤情況)。不過有點high過頭,一下裝了96%的容量,正常狀態下應該不會使用到這麼大的容量吧,也所以也算種極端狀態下的表現吧。為了更加清晰的看到對比結果,將控盤的成績和占用96%容量的成績放到一塊。
CrystalDiskMark
▼6.1版本Seq測試(持續讀寫)默認的隊列深度指為32 ,所以成績偏高了,當然也可以調整到隊列深度為1,不過後面還會用5.2版本進行測試,所以這里就不做調整了,直接用默認設置跑分。把空盤分數記作100%,占用96%情況下,讀取性能降為空盤的98.02%,寫入性能降為空盤的97.42%,降幅都不大。
隊列深度指(Q/QD)是每次發送的讀/寫指令數,提高設備的io depth, 一次喂給設備更多的IO請求,讓設備有機會來安排合併以及內部並行處理,提高總體效率。同時還可以使用多個線程(T)並發執行,把io depth塞滿。隊列和線程都是一種固態硬盤在多線程並發環境下的性能表現。比如Q8T8的含義是用8個線程同時測試,每個線程執行8個隊列深度,可以理解成合計QD深度就是64。高隊列測試更多在數據庫/網站服務器這類請求數高的應用上才能發揮出其性能,很多人認為日常我們系統應用最多也就用到QD3,QD4,甚至是QD1的水平。
ASSSD Benchmark
▼AS SSD Benchmark測試中占用96%情況下的分數下降幅度要大一些,不過仔細看也是4k-64Thrd(64線程)和尋道時間分數降幅比較大,持續讀寫和4k成績並沒有減少。
PCMark8
PCMark系列是來測試PC的綜合表現,也是可以用來單獨測SSD的。Storge主要測試的是存儲效能和穩定性的,選擇好Storge選項,再選擇要測試的硬盤就可以了。PCMARK8的測試數據量達到了50GB左右,能夠考驗主控的「搬運」能力和NAND顆粒的真實寫入速度,更能反映出在普通家用、遊戲和小型SOHO使用環境下的SSD綜合性能。但是進行PCMARK8測試耗時大,往往需要一個多小時,所以很多人並不會花這麼長時間去做測試。
▼測試中占用96%情況下的分數下降幅度很小,只是到了空盤的99.88%;在帶寬方面下降幅度略大了一些,降到了空盤的95.5%。
TxBENCH
▼占用96%情況下,讀取性能為空盤的101.5%,寫入性能為97.73%,讀取性能反而有小升,當然這應該時誤差了。持續讀取為3200MB/s,達到官方宣傳的標稱值,也只有TxBENCH測試中持續讀取到了這個值(隊列深度=1的情況下)。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在setting里,100%可壓縮(用0填空)到100%不可壓縮一共分6檔,選擇46%(applications)。
▼測試中占用96%情況下,降幅到了空盤的97.8%,也不算很大。
SLC Cache測試
TCL SSD為了提高TLC SSD的使用體驗,把一部分TLC模擬為SLC來使用,這就是SLC Cache技術。而虛擬1GB的SLC就需要3GB的TLC。如果是全盤模擬的話,需要三倍的容量,成本太高。廠家只能把其中一部分TLC模擬為SLC,而把這部分速度較快的空間作為全盤的緩存。把測試軟件的數據量增大到超過SLC Cache緩存空間的大小,就要依賴主控對緩存數據及時進行清除,以騰出更多的緩存空間,如果是數據不斷寫入,超出主控處理能力的話,就只能寫入到普通的TLC空間里,速度也就回復到TLC的真實水平了,跑分成績自然就會大大下降了,就會暴露其TLC晶片的真身。
通過CrystalDiskMark設置測試數據塊,來看一下其性能是否會因為數據塊增大而衰減。
▼當數據塊從4G變到8G時,寫入性能大幅度降低(不過4K的寫入倒是沒有降低),讀取也稍有降低。所以SLC Cache在4~8GB之間,不過在SLC Cache之外的讀取性能降幅不算太大,還能保證使用的性能。
▼HD Tune是一個非常老的速度測試軟件,適合機械硬盤,並不適合ssd的測試,但是通過文件基準可以再精準確定下SLC Cache的大小。可以看到,當寫入到第5.5~6GB的時候,寫入速度從2000MB/S左右滑落至500MB/S左右。由此大致判斷SLC Cache大約在5.5~6GB左右。
溫度測試
除了性能,溫度也是衡量SSD品質的一個重要元素,而且 M9PeY的散熱片這麼大,還是很期待它的溫度表現。測試溫度的方法為使用CDM等測試軟件讓SSD運行在高負荷下,同時使用AIDA64和CrystalDiskInfo對SDD進行溫度監控。
▼可以看到M9PeY的最高溫度到了44度,表現還是非常優秀的,當然我這基本算是裸機測試了,不同機箱內環境的溫度值也不同,不過我覺得怎麼也不會超過50℃吧。
總結
Z390M-ITX這款主板性價比不錯,外觀偏商務,不過對於ITX這種主板,安裝完硬件後,主板也就基本看不到了。供電規模來說中規中矩,應付i7-9700k和i7-8700k應該不成問題,但如果是i97-9900k的話還是要謹慎一點。此外主板並沒有3pin(5v)或者4pin(12V)的RGB接口,對RGB的支持不是很好。
GI-D66A壓制9700k問題不大,外觀和RGB燈效都不錯,就是安裝時需要拆卸下外殼上的風扇,稍有點麻煩。
浦科特 M9PeY 512在硬盤空間被占用很高的情況下性能依舊不錯,抗衰減的能力非常不錯。而且大面積的散熱片也讓溫度不成問題,RGB也更加增光添彩,只是現在光效還沒有軟件控制,另外就是價格優勢不大。
其實作為ITX主機最好是先確定機箱再來決定散熱器,我這樣先入手散熱器,為以後購入機箱又增加很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