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摘要:如前所述,既然音樂平台的核心問題是版權開支,那麼順利成章的就會產生兩個想法:自己做原創,以及和唱片公司談判。後來我翻了不少研報和討論帖,發現他們指望唱片公司的退讓,以及華爾街會又一次忽視盈利,只關注增長——就像它對無數互聯網公司做的那樣。
海外最大的音樂平台,歐美網易雲Spotify$(SPOT)$剛剛發財報,盈利又一次不及預期,盤前下跌。
每回財報,投資者都指望看到利潤率「有意義」的抬升,但是每回他們都失望,Spotify到底何時才能開始盈利?
高額版權支出,音樂平台共同的痛
說到Spotify就不得不提潘多拉電台$(P)$,在Spotify崛起之前,潘多拉才是歐美地區的音樂龍頭,巔峰期同樣坐擁2億多的MAU。
但是這哥們從未盈利,09年上市後虧本至今。
原因?版權開支/總營收從未低於50%。
一半以上的收入要付給唱片公司,再加上自己的經營成本、行銷開支、研發投入,能賺錢才是見了鬼。
這點上Spotify和它也沒什麼不同:
Spotify並不單列出版權開支,而是包括在營收成本里披露。
但是誰都知道,大頭肯定還是版權——不然你一個純網路平台,又不造硬件,哪來這麼高的成本?
然後大家來品品,還沒算研發行銷行政「三費」,就有這種程度的開支,是不是約等於「這輩子沒法賺錢」?
所以我一直非常不能理解:
蘋果$(AAPL)$、亞馬遜$(AMZN)$它們砸錢做音樂,那是大公司的戰略需要,他們很有可能根本沒指望音樂業務賺錢,可Spotify的投資者是圖什麼?
後來我翻了不少研報和討論帖,發現他們指望唱片公司的退讓,以及華爾街會又一次忽視盈利,只關注增長——就像它對無數互聯網公司做的那樣。
MAU持續高增長,但競爭越加激烈
說到用戶增長,Spotify確實不讓人失望。
本季度MAU達到2.32億,再次超越管理層指引(2.22-2.28億)。
其中Premium付費用戶1.08億,同比+31%。
但由於蘋果和亞馬遜等巨頭的競爭,ARPU下降趨勢不改。
雖然公司表示,ARPU的下滑是因為地理組合、產品組合的變化(用戶增長主要來自亞洲,非付費用戶增長快過付費)。
但細究一下,顯然還是因為巨頭的競爭壓力,使得它不敢提價,才會有如此表現。
前不久,唱片公司甚至出來指責Spotify,說它在「某些地區」收費太低。
此外更為關鍵的是,雖說華爾街習慣於不關心高增長互聯網公司的盈利,但和奈飛$(NFLX)$、特斯拉$(TSLA)$等公司比起來,Spotify有個很大的缺點——它不是行業開拓者,沒法講更大的故事。
說到底,投資一個公司是希望它能賺錢,華爾街忽視盈利的邏輯,也是「先高增長圈地,穩定住市場份額後,盈利就會快速攀升」。
所以,奈飛可以說「如果流媒體搶走電視台的市場,我們將如何如何」。
特斯拉可以說「等電動車市場規模擴大到xx億美元,我們將如何如何。」
但Spotify前面有個潘多拉,倒在了版權支出面前的真正開拓者,它要怎麼說服投資者自己有盈利前景?
版權談判,唱片公司會讓步嗎?
如前所述,既然音樂平台的核心問題是版權開支,那麼順利成章的就會產生兩個想法:自己做原創,以及和唱片公司談判。
很顯然,前者見效慢,談判才是更現實的選擇。
在一些投資者看來,可以試著「賭」一下唱片公司會退讓。
一方面,隨著用戶越來越多,平台的議價能力會隨之增強。
另一方面,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逼死流媒體平台對版權方也不是好事——這點確實已經算是業內共識。
但問題是,歐美音樂界,特別是流行樂界,在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後,版權組織變得臃腫複雜。
這就意味著,在多方博弈下,想要降低版權相當困難。
實際上,Spotify自己都警告了相關風險:
雖然公司已經和四大唱片公司中的兩大達成協議,還在和另外兩大積極談判,但投資者們不要對利潤率提升抱有太高期待。
小結
Spotify有個相當麻煩的商業模式,某種程度來說,它的利潤率增長不取決於自己,而取決於唱片公司願意「讓利」多少。
所以即使它用戶持續高增長,也依然會在較長一段時間里讓股東提心吊膽。
本文不構成且不應被視為任何購買證券或其他金融產品的協議、要約、要約邀請、意見或建議。本文中的任何內容均不構成老虎證券在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方面的意見,也不構成某種投資或策略是否適合於您個人情況的陳述,或其他任何針對您個人的推薦。
>老虎證券:每逢財報必下跌,Spotify又一次讓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