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騰訊、阿裡財報背後的雲端新戰局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透視騰訊、阿裡財報背後的雲端新戰局 科技 第1張

文|曾響鈴

來源|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騰訊、阿里兩大巨頭先後發布季度財報,讓兩家的雲計算產業再次成為了外界討論的熱點。

騰訊率先放榜。騰訊2019財年Q2財報顯示「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收入」收入為228.88億元,撇除備付金餘額的利息收入影響同比增長57%。騰訊一如既往地沒有在季度財報中單獨披露雲計算收入,但提及「雲服務收入穩健增長」。參考騰訊雲近幾個季度的同比增長速度都在三位數,財報中的「穩健」也說明騰訊雲依然保持著很高的加速度。

阿里巴巴2020財年Q1財報隔日而至。財報顯示,當季阿里雲收入為77.87億元,同比增長約66%。可以對比的是,2019財年Q4,阿里雲收入為77.26億元,同比增長76%。阿里雲的營收能力在國內依舊是一枝獨秀,但對比看,領頭羊的增速壓力在進一步顯現。

對於雲計算業務的增長動力,雙方財報表述差異明顯。阿里雲表示,增長「由每位客戶平均支出增加所推動」。騰訊則表示:「在企業服務方面,伴隨銷售團隊及產品類型擴大,騰訊雲獲得了更多主要客戶及大型合同,收入同比穩健增長。」——阿里側重於展現對存量的挖掘,而騰訊的信心在於增量的快速提升。

兩強並進之餘,雲計算市場競爭格局也正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透視騰訊、阿裡財報背後的雲端新戰局 科技 第2張

展開全文

巨頭財報里隱藏的一些小秘密

此前Gartner發布的報告顯示,騰訊雲2018年在IaaS市場增速達到128%,整體市場份額位列全球第六名、亞太區第四名,增速全球第一。財報發布前,高盛也曾預估騰訊雲可貢獻38億元營收,這一數字已經接近阿里雲的一半,雙方的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最近半年來騰訊雲與合作方對外公開宣布的、與營收直接相關的「市場打單」動作,也印證著外界的外界的評價。

今年6月上旬,騰訊雲、騰訊產業投資基金、東華軟件和華體科技的四方聯合體中標成都市「智慧綠道」項目,成都將會建設錦城綠道和沿線的商業等設施,鋪開城市「綠色網路」,騰訊雲方面提供智慧化解決方案,該單價格高達8.7億元。

緊接著在7月初,騰訊雲中標長沙市城市超級大腦項目,根據長沙政府採購網公示內容,中標價格高達5.2億元,主要用於打造長沙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神經中樞」,加快推動長沙的數字化發展進程。

這些動作與財報中「……獲得更多主要客戶及大型合同,雲業務的收入同比穩健增長」相契合。

而上述營收可觀的項目都指向一個領域:政務。事實上,它們某種程度上都可以看做騰訊雲在政務領域標桿案例的規模化復制。

例如,長沙市城市超級大腦項目即是騰訊城市發展解決方案「WeCity未來城市」的首個落地項目,而WeCity是騰訊雲標桿項目規模化復制在政務領域的主要載體。

WeCity被騰訊財報在談到騰訊雲不多的表述中重點提到,官方定義是「以騰訊雲的基礎產品和能力為底層,為數字政務、城市治理、城市決策和產業互聯等領域提供解決方案,並通過微信、小程序等工具觸達用戶」,簡單說就是一個全新的政務業務品牌,其目的是將騰訊在政務大本營廣東的典型項目「數字廣東」經驗拓展到更多地區。

在這之前,騰訊雲的政務相關解決方案已經在全國22個省份落地,在政務領域做到了三年25倍的增長。騰訊雲通過WeCity開始「批量復制」政務案例並不意外。

由此可見,過去一段時間騰訊簽署的那些「戰略合作協議」,未來都有可能承載WeCity的規模化復制,帶來可觀的營收增長。

除了政務,騰訊雲在金融方面也在走類似的規模化復制道路。截至目前,騰訊雲已有6000+金融客戶,150多家銀行客戶,公開信息中四大國有銀行中有3家和騰訊雲有合作。

放眼國際市場,同季度亞馬遜AWS營收增長37%、微軟Azure增長64%、阿里雲增長66%,增速都出現相對下滑。

雖然這可以認為是因為體量越大、增長越難,但隨之而來的是打法的變化。阿里財報中寫到,阿里雲「本季業務增長主要來自於平均每個用戶消費額的提升」,這既可以看作是現有存量用戶的深挖,也表明在快速復制的行業大背景下,阿里雲做到客戶數量到客戶質量的換擋,這個過程降了一些增速未必是壞事。

事實上,自去年以來,阿里雲在其基礎設施優勢基礎上,先後提出了「達爾文計劃」——通過一系列包括平台、晶片和微基站在內的全鏈路生態服務,交付給企業一張自有可控的物聯網,以及「新製造」概念——加入更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落地柔性供應鏈,做到按需定制,這很明顯都是要把整體解決方案推廣到更多客戶群的動作。

當技術同質化,雲計算還可以拼什麼?

此前,德意志銀行報告曾經預計,阿里雲的市場份額將在2020年下降至40%左右,同時預測騰訊雲的市場份額將上升至27%。這意味著阿里+騰訊的總份額將進一步上升至67%。從數據上看,阿里、騰訊「打包」領跑雲計算的格局已經逐漸形成。

雖然以騰訊、阿里為代表的巨頭都做到了雲業務的增長,但2019年上半年,雲計算技術早已顯露的同質化現象進一步顯露,尤其是在中國市場,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A、細分領域,雲計算不再有領域 「偏好」,零售、政務、金融、教育、醫療、工業等領域都有所布局;

B、場景能力,智慧零售、智慧金融、智慧交通、智慧客服等成了標配,「智慧XX」不再是某一家的專利,雲計算從「專才」到「全才」;

C、技術維度,AI、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與雲計算捆綁,所有平台都在把技術綜合化,雲計算成為新興技術的載體。

多方面的同質化,導致雲計算發生「規模化復制」的兩個連鎖反應。

一、從比單項優勢到比復制速度

生鮮零售大戰中,早期各玩家都在強調自己某方面的優勢,比如原產地,比如前置倉,後來行業成熟,優勢成為標配,勝負手就在開店速度上;

雲計算同理,你有的大家都有了,差異化削弱,比的無非就是相同案例的復制能力。

二、「標桿客戶」成復制關鍵詞

雲計算的客戶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不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去開拓的中小客戶,它們像C端用戶購買視頻會員一樣自發購買雲計算服務;另一個是需要著重花費精力去摘取的標桿客戶,輿論中常見的大型企業合作、城市合作,就屬此類。

第一種客戶得到的是標準化的服務,不存在復制的問題;而第二類客戶占據營收和市場影響力的大頭(在某種程度上會間接影響第一類客戶的獲取)。

顯然,雲服務商正在把目光聚焦到第二類客戶的規模化復制和市場開拓上。

對騰訊雲而言,政務、金融等建設周期導致規模化復制本質上變成「蓄能式」發展,盡管5.2億、8.7億這樣的巨額營收可見,但在「理想高度」達到之前還需要、不得不經歷忍耐期。

不同於阿里雲,騰訊雲代表著騰訊過度到產業互聯網第二曲線的戰略級方向。這樣的業務,某種程度上並不能僅僅拿來當作單純的雲計算業務進行各種營收對比,騰訊方面必然希望它在充分成熟、營收數據上能夠證明戰略轉型成功的情況下才「放出來」。

規模化復制、「蓄能式」發展下,整個行業的競爭或由時時刻刻的廝殺,轉入刻意平靜下的暗流洶湧。無論是AWS、Azure,還是阿里雲、騰訊雲,這既是與第二陣營打開差距的機會,又是迎接全新自己的開始。

雲計算市場,沒有停歇,並不會給遲疑者機會。

*此內容為【科技向令說】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多家創投、科技網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高級評委;

3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4《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雜誌撰稿人;

5鈦媒體、界面、虎嗅等近80家專欄作者;

6「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7現為「今日頭條問答簽約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