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2018年5月5日,一篇《騰訊沒有夢想》刷爆網路,作者潘亂在文中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認為:騰訊之所以顯示出頹勢,原因之一是「內部的數據並不互通」,導致新興業務無法獲得應有的流量和資源支持。
(《騰訊沒有夢想》截圖)
當時馬化騰禮貌性的回應,「有批評蠻好」。
半年之後,在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馬化騰表示,「騰訊不能套用很多其它公司的做法,把數據直接去任意打通。因為在我們的平台里面,大量全部都是人和人之間的通信、社交行為數據,如果說數據可以任意打通,給公司業務部門或者給外部的客戶用,那是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在這兩次表態之間,經過了半年的時間。看來,騰訊是想明白之後才下的決定:不能拿用戶隱私換流量、換用戶、換新業務。
12月27日,在2018大數據合作與合規峰會上,騰訊公司發布《騰訊隱私保護白皮書》,全面系統的展示了騰訊隱私保護能力,總結騰訊隱私保護經驗與實踐。
騰訊大數據法務合規總經理王小夏介紹,騰訊搭建跨部門、跨業務、跨系統的數據和隱私保護團隊,希望通過科學規範的安全管理流程和健全的安全技術體系,充分保障用戶的知情權,做到用戶對個人信息的控制,為用戶創造一個安全可靠的在線環境。
8年前,微信曾遭遇用戶隱私質疑
在以往的互聯網公司中,「數據和算法決定論」是一種態度正確,不少人推崇張一鳴的算法哲學。摒棄一切感情,凡是產品決斷都做AB測試,由測試數據來決定產品方向,被認為是今日頭條系成功的法寶。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頭條和抖音的成功被反復提起,潘亂也將「數據不互通」做為騰訊失去夢想的證據之一。
但任何東西只要走向極端,就必然帶來反噬,算法和數據的利用也是如此。
(2018年,今日頭條遭遇很多隱私方面的質疑)
早在2011年7月,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就在知乎上回答了「微信是否侵犯隱私」的問題。在回答里,他有點憤懣的反問:為什麼你認為微信在給你通訊錄里的每一個人都偷偷發簡訊呢?
(面對大企業的時候,不少用戶有隱私過度保護反應)
那時候,大量的軟件產品隱私政策不透明,對用戶數據的濫用,導致用戶普遍存在「被害臆想」:如果你是大公司,或者你是知名軟件,那你一定侵犯過我的隱私。
這種用戶的過度自我保護,直到8年之後的今天,仍然傷害著包括微信、頭條在內的許多公司和產品。這也就是馬化騰所說的,如果平台數據過度打通,被用於商業化,那將產生災難性的後果。尤其對於BAT這樣的頂級公司,傷害會更為巨大。
這也是為什麼,總有人用戲劇化的猜想來給「推崇算法和數據」的公司找麻煩:比如有人曾經懷疑軟件利用麥克風竊取用戶語音數據(這個最可笑,目前的服務器能力根本達不到監聽大量用戶的水平,何況那種監視完全沒意義),有人猜測輸入法在竊取輸入數據,還有人用莫須有的理由把大公司告上法庭,懷疑他們「侵犯我的隱私」(盡管這種訴訟沒什麼實際意義)。
隱私很重要,但投入短期看不到效果
在本次發布的白皮書中,騰訊詳細闡述了自己的隱私保護體系,微信、QQ、王者榮耀等騰訊系知名產品都處於這個體系的保護之下。
白皮書中說,騰訊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的數據管理制度和多維度的隱私保護機制,將數據保護策略制度化、數據管理流程規範化。同時,在數據安全技術上,採用數據加密、數據脫敏、去識別化、量子加密等技術,通過事前防范、事中保護和事後追溯,全方位保障用戶數據安全。
尤其在數據安全保護上,騰訊成立了安全聯合實驗室矩陣,有七大專業實驗室致力於全面的互聯網安全技術與攻防體系的研究及應用。(公平的說,在國內安全領域,BAT這些巨頭的安全水平已經屬於第一集團,在全球也處於一流水平。)
白皮書首次對外披露騰訊數據安全技術能力,包括研發「宙斯盾系統」、「門神」、「洋蔥」等多款內部安全工具,為用戶數據安全提供保障,同時為用戶提供騰訊手機管家和電腦管家等多款終端安全產品,進行實時保護。
不過,在安全上的投入是短時間內看不到明顯效果的,就像對隱私的保護也無法用「數據和算法」來衡量。
這也是為什麼只有騰訊阿里這樣的巨頭才會在安全上大舉投入,一方面是他們的業務最為廣泛,遇到的安全問題最多;另一方面也只有他們才能堅持在安全上不計成本的投入。別的小一點的巨頭,稍微一投入就要看到效果,否則就要叫停團隊擴張。比如某二線巨頭,估值幾百億美金的時候,風控團隊只有倆人你能信?
算法VS隱私,誰負誰勝出誰知曉?
在市場火熱、新用戶蜂擁而來的時候,算法能帶來收益,成為眾人矚目的明星;當市場恢復理性,公司和軟件遭遇用戶全方位審視的時候,隱私將成為巨頭們的阿喀琉斯之踵。
在今年8月份,螞蟻金服也發布了自己的隱私白皮書。黑奇士(id hqssima)在其中看到,用戶采集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用戶隱私采集的「最小夠用」原則、合作夥伴調取用戶數據前應取得用戶同意等隱私規則,同時在螞蟻和騰訊的隱私報告中出現,這意味著,類似通用規則已經得到兩大巨頭認可,有望成為行業慣例,在更多的公司和軟件產品中得到貫徹。
不過,即使隱私的重要性即使得到部分公司主管層的認可,但要想成為業內遵循的慣例,還需要等待標誌性事件的爆發,以及更多公司加入隱私保護的行列。
畢竟,要想放棄「侵犯用戶隱私就能換來巨額收入」這個誘人的想法,對於大多數公司來說,很難。
————————–
2019年第一篇推送,大家新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