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10年,解決問題靠「大腦」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下一個10年,解決問題靠「大腦」 科技 第1張

前言:

本文是網路智庫舉辦的《崛起的超級智能:互聯網大腦如何影響科技未來》新書分享會記錄,作者劉鋒主講,深入闡述了科技時代Google大腦,百度大腦,阿里大腦,騰訊大腦,城市大腦,工業大腦等各種「大腦」產生的原因;人類和機器如何通過互聯網大腦架構形成自然界前所未有的超級智能;這個超級智能對前沿科技發展趨勢,城市建設,科技哲學等等領域產生的影響等。

下一個10年,解決問題靠「大腦」 科技 第2張

全文6003字,大約需要9分鐘

作者/《崛起的超級智能:互聯網大腦如何影響科技未來》作者 劉鋒

來源/筆記俠設計:洪泰Family

1

希望與恐懼並存的AI時代

「超級智能」悄然興起

今天,人工智能是個非常熱的詞,很多領域都在關注和討論。

前段時間,上海剛推出垃圾分類,人工智能領域立刻舉行一個大獎賽: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對垃圾進行分類。

很多以前難以解決的、繁雜的,甚至讓人覺得痛苦的事情,我們都寄希望於用人工智能去處理。包括海關,包括安防,包括我們的日常生活,它寄存了我們人類對於未來很多的想像。

但另外一方面,在這個過程中也存在很多疑慮:人工智能未來到底會怎麼發展?尤其像IBM的Watson在常識方面超過了我們,而阿爾法狗也把世界冠軍打敗了。人工智能通過計算能力,在一點點地蠶食我們的領域。

關於人工智能與人類的關係問題,現在有兩個陣營:

  • 一方陣營以物理學家霍金、馬斯克、孫正義和比爾蓋茨為代表,對人工智能是否超越人類保持警惕性。

  • 另一方陣營以計算機領域的很多專家為主,國外的很多實驗室主任,還有國內的譚鐵牛院士、王飛躍和劉偉老師等,不認同人工智能會全面超越人類。

在這些關於人工智能是否超越人類的爭論當中,一種被稱之為超級智能的新形式正在悄然興起。

超級智能是什麼意思?

就是通過我們對互聯網大腦的結構的研究,重新給予了超級智能一個和原來的人工智能領域的超級智能的想法不太一樣的定義。具體是什麼,接下來會闡述。

超級智能指的是數十億的人類群體智能與數百億的智能設備,通過互聯網大腦模型結合成一種自然界前所未有的智能形式。用其他的名詞,不足以涵蓋這種智能形式。

為什麼是「自然界前所未有」?

因為除了連接人之外,超級智能還連接了很多智能設備,這些智能設備又組成了第二智能中心,跟我們人類的群體智能相互交錯。

為什麼將互聯網大腦類比人腦?

在2007年的時候,我們還堅信互聯網就是網狀結構,但是在2006年、2007年左右的時候,我們就不斷受到一些事件的誘發,或者啟示,讓我們產生了將互聯網的大腦類比人腦的想法。

互聯網從誕生起就是一個網路結構。2004年,臉書誕生,這個由臉書連接的世界網路給了我們關於神經元網路的啟發;2007年,Google的街景系統在全球設置了很多的錄影頭,可以讓用戶實時通過互聯網觀察該地各個角度的景象,這和我們的視覺神經系統類似。而在遠程手術中,紐約的醫生可以給我們貴州的居民進行手術,這類似我們的運動神經系統。

這種多次出現的類腦現象給了我們啟示,也成為我們研究的起點。

那麼,到底什麼是互聯網大腦,什麼是互聯網的大腦模型?互聯網大腦就是在互聯網項目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類腦的智能系統架構。

互聯網大腦與人腦有2個可類比之處:

❶是類比神經元網路。神經元網路是我們的大腦里面的核心,對於互聯網大腦來說,類腦神經元網路也是它的核心。只有在這樣的一個網路,才能將互聯網的各個神經系統和世界的各個元素關聯起來。

❷是類比反射弧。人腦通過反射弧體現出智能,反射弧可以根據這個世界的變化,給出適當的反應。所以,當互聯網大腦的各個神經系統都已經存在的情況下,互聯網大腦的反射弧的問題,也是這個模型里面的重中之重的研究的特徵。

2

用「互聯網大腦」模型

可解決什麼問題呢?

一、科技為什麼會在21世紀前沿爆發?

上個世紀80、90年代,科技概念寥寥無幾,但是在進入到21世紀以後,科技概念爆炸式湧現。每一年就會出現一個新的科技概念,到今天為止,可能每一年都會出現好幾個新的概念。

從Web2.0開始,到社交網路、移動互聯網,到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然後到深度學習、雲機器人、邊緣計算,到今天的人工智能。

我們注意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每一次新概念出來的時候,大家都會踩一下互聯網。

比如物聯網出來的時候,就認為互聯網要過時了,以後就是物聯網的時代;移動互聯網出來的時候,就說互聯網已經成為過去時了,以後是移動互聯網的時代。

當我們面對人工智能時,我們也聽到類似的聲音,互聯網又要成為過去時了。

我覺得這個看法不一定正確。我們從互聯網大腦的角度去分析這個事情:

  • 我們知道人腦從受精卵到發育成熟,需要二十年的時間。

  • 從1969年互聯網的誕生,到現在,正好50年,互聯網發展了50年,互聯網大腦的雛形才剛剛萌芽。

這個萌芽的代表,就是在去年,整個產業界出現了很多用大腦來描述自己的這樣一個概念。

從發育的角度看,在20世紀有三個節點為互聯網大腦奠定基礎:

是在1969年之前,人類已經為此做了很多的儲備的工作,像二進制、電話線、計算機的發明,都在為此做積累。當然那幾年,互聯網上,受精卵開始有了,就是那四台計算機。

是在1974年,TCP/IP協議,它為互聯網的設備提供了通用語言,很多傳感器的通訊,都是基於TCP/IP。

是在1989年,萬維網的提出。萬維網一方面給數據提供一個統一格式,另一方面提出了BS結構。

到了21世紀,互聯網開始加速從網狀結構向大腦架構進化。2004年,騰訊,臉書為代表的社交網路代表了互聯網神經元網路開始爆發。到2019年它們分別連接了數十億的人類用戶。

再往後看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我們把它視為是互聯網大腦的神經纖維的發育。

2009年以IBM提出智慧地球為代表的物聯網,則是互聯網大腦的感覺神經系統的發育。

2012年左右,德國提出了工業4.0,美國的GE提出了工業互聯網,中國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我們把工業互聯網劃歸到運動神經系統的發育。

大家可以看到,當這些神經系統都發育出來,感覺神經系統、視覺神經系統、運動神經系統連接在一起,由這些神經系統所連接的數據就會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來。

對於人工智能的爆發,我們可以把它比喻成兩輛火車。

  • 一輛火車是互聯網,從1969年一路狂奔到2015年左右。

  • 另一輛火車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沿著學術性特別強的那條路往前走。

我們為什麼認為人工智能還是屬於互聯網大腦發育的浪潮呢?因為按照互聯網大腦的這一次發育,到了需要人工智能介入的節點。一個完整的互聯網大腦模型,需要人工智能作為重要動力去驅動它運轉。

人工智能的發展,必須依托於互聯網的基礎:一個是大數據,一個是雲計算。沒有這兩個要素,人工智能沒有落地的場景。

只有當人工智能的技術跟互聯網內的各個神經系統去做結合的時候,新的應用才會產生。

當然,在今天,5G作為神經纖維的發育,還是在繼續地進行。當時5G產生之後,它對於未來有很大的影響。

我們用了一個跟腦有關係的名詞,就是夢境世界

什麼叫夢境世界?在當5G跟大數據做結合以後,我們可以戴上AR眼鏡,進入一個三維立體的虛擬世界,我們把它叫做夢境世界。

當然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是,當神經系統都逐漸發育成熟以後,我們怎麼通過神經反射弧更好地把現實社會跟虛擬社會的結合。這個工作到現在其實還沒有完全很好地去啟動起來,它可能還要再等待,我認為它可能是未來一個比較重要的課題。

二、基於互聯網大腦模型發育的企業發展分析

在互聯網的進化中,一定會對產業產生影響。在這個發展中占據了重要位置的那些企業,就會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而順應了這種進化的方向,也會得到較大的獎勵。反之,企業的發展方向發生了偏移,就可能被淘汰掉。

如今的企業競爭——在社交網路上的競爭,就是在爭奪類腦神經元的控制權上。

所以一個企業必須不斷地在神經元網路里面占據一定的位置,如果不占據一定的位置,就會出現問題。

三、區塊鏈技術與互聯網的未來

區塊鏈技術也是一個熱點,而且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技術。

我們現在已經養成了一個習慣,當一個新技術出現時,首先看它在互聯網大腦的模型里面,占據一個什麼位置。

說實話,們一開始沒有找到區塊鏈技術對應的位置。但是我們翻開神經學的發育史,發現區塊鏈其實也跟神經元有關係。

區塊鏈這種對應的網路式結構,和大腦在幾億年前剛萌芽時的那種結構相似,那時的大腦是彌散型神經網路,它有很多個節點,這些節點都是平等的,大家共同去做決策。

這和今天的區塊鏈是一樣的,對等式網路,大家每個人的權限是一樣的。

後來,隨著生物的進化,中樞神經出現了,它的效率更高,智能性也更高。

現在還擁有區塊鏈技術的這種對等式網路,彌散型神經網路的動物,是八爪魚,水母這一類生物。

這就反過來就提醒我們,區塊鏈技術,相對於以雲計算為代表的中樞神經系統而言,可能代表著不同的未來。這只是從技術的角度得出的判斷,在技術應用上,可能還是以雲計算為主,區塊鏈為輔。

但是在未來,當互聯網大腦模型更加成熟以後,整個人類想要控制這個大腦系統時,區塊鏈可能會是一個意想不到的技術儲備。

比如臉書、亞馬遜、Google這樣的公司,大量集中了我們的提倡數據,這樣的公司是由股東們控制的,對於我們整個人類的影響太大。

區塊鏈的興起,本身就代表著一種思潮。

有些專業人士希望能夠用一種新的技術,去對抗現在這些世界級巨頭帶來的壟斷。但是從技術角度來看,區塊鏈本身有一定的天花板。除了從技術去挖掘它之外,它是不是還有另一種途徑呢?

我們有一個猜想,在未來,像臉書、亞馬遜這樣的公司,可能會從股權上來對它進行重新的分配。就是說它的每一個用戶,在股權上可以對它重新劃分,這樣就避免少數幾個股東,控制了人類最核心的技術框架。

如果可以通過股權的方式分散控制權,那時候就需要區塊鏈技術,它可以作為一個投票系統。所以我們認為區塊鏈技術是位輕而權重的。

四、從互聯網大腦模型看7個新戰略資源

這個問題比較大,這是和對華為的思考有關,美國對華為的打壓,可以放在互聯網大腦中來思考。

在互聯網大腦中,一定有一些位置非常重要,比如臉書、亞馬遜等,都占據了核心位置。我們梳理了一下這樣的重要位置,一共有7個。

底層通訊線路,這也是華為所處的一條路徑。

社交網路,社交網路即類腦神經元網路,覆蓋的範圍越大,影響力就會越大。

雲計算的托管服務。比如說今天的阿里雲、騰訊雲、亞馬遜雲。現在無論是企業的數據、政府的數據,都在雲托管服務中。隨著匯聚的企業,或者政府數據增多,那它作為資源來說,肯定是在這個里面是最重要的。

是我們說的類腦模式這樣一個巨型系統。類腦模型的觸角連接了很多的傳感器,傳感器連接了很多人,無論是對於商業來說,還是對於運輸和對於軍事來說,這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

晶片操作系統。晶片和操作系統,其實是驅動大系統能夠運轉的兩個關鍵要素。

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手機是互聯網大腦的一個連接要素,是人進入到互聯網大腦的一個最重要的人機接口。

在這里,我們並沒有把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放在重要的戰略資源里面。因為如果沒有占據這七大項的話,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所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還是依附於這七個領域。另外也許還有第八個、第九個戰略要素,這還是可以繼續探討的。

五、基於互聯網大腦發育的城市大腦建設分析

互聯網在向著類大腦方向的進化過程中,它必然會影響著城市介紹。

第一個,城市大腦。

當互聯網變得類腦化以後,城市建設也會受到類腦化的影響,產生城市大腦。

所以在這個里面,其實我們是站在互聯網大腦的模型里面去談城市大腦的,簡單地說,其實我們就給予這樣幾個判斷。第一就是城市大腦它其實是互聯網大腦底下的一個子集,它不是一個孤立系統。

第二個,城市大腦不是一個純粹的人工智能系統。

城市大腦最重要的部分是類腦神經元網路的建設,首先要把城市的各種要素連接起來。除了人工智能的這個智慧之外,還要發揮人的智慧。

城市大腦現在的一大欠缺就是,這樣一個類腦神經元網路一直沒有很好地建設起來。

城市大腦不是一個孤立系統,比如說杭州市建立杭州的城市大腦,上海建設上海的城市大腦,這兩個城市大腦怎麼連接又是一個問題。

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統一的類腦神經元網路,然後在這個基礎上,人發揮人的智能,人工智能發揮人工智能的智慧。

在這十幾年里面,我們形成的唯一的技術方案,就是大腦模型,這個模型大概有三個要素:

社交網路不能只連接人,要連接物和連接系統。

任何一個節點,應該有兩個智能中心。一個是人的智能中心,另外一個是人工智能對於這個節點的控制。

比如,對於一個路燈來說,正常的時候,它是由人工智能來控制,當我們有需求的時候,人也要介入進去。當這兩個智能系統發生決策衝突的時候,要以人的決策系統為最高的決策。

跟神經反射弧有關係。如果要形成反射弧,又不能只是點對點的通訊,而是能夠向更遠的信息節點去進行通訊。這是互聯網大腦模型里的第二個重要元素,就是神經反射弧在技術上成為顯示。

六、基於互聯網大腦發育的哲學思考

我們觀察到,互聯網在過去五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從網狀結構向類腦結構發展,而且一下子擴張到整個全球,甚至全球都不是它的邊界,伴隨著人類向月球、向火星去探索的時候,它的邊界明顯還在擴張。

我們需要關注2個地方。

第一,互聯網的這個大腦模型,不是我們人為規劃出來的,而是湧現出來的。

比如說投資者去投資,創業者去創業,科學家去研究,然後共同推動這個系統的演化,當有一天我們抬起頭看這個巨系統的時候,才發現這個大腦的結構與人腦越來越相似。

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我們覺得是經濟學里那只看不見的手,在我們的互聯網大腦模型里面出現了。

第二個就是互聯網的擴張性。這個擴張性來源於我們始終有點不服氣的心態。

我看達爾文進化論的時候,他們反復說進化是沒有方向的,人類並不比螞蟻、蟑螂、老鼠它更高級,但我一直覺得我們可能比它更聰明一點。

在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從最初聯網的四台計算機一下子膨脹出那麼龐大的一個系統,儲存了那麼多的知識,很明顯使得我們的知識和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擴張和提升,而且這個擴張和提升的速度沒有停止,而且在加速。

反過來看,回到一開始,我們是群體智能,那些螞蟻、鳥、蜜蜂也是群體智能,當我們形成群體智能的時候,我們的能量比它們大得多。

進化論認為,進化沒有方向。這個可能是對的,我們的脖子沒有長頸鹿長,沒有獵豹跑得快,但是有一個地方是遞增的,在過去的幾億年里面,至少有一個屬性是在不斷地單調遞增,就是我們知識和能力。

腦的物質結構上,一直是一層包著一層,爬行動物的大腦、哺乳動物的大腦、魚的大腦,就是一層一層這樣包裹,而我們的知識和能力,也是這樣不斷的單調遞增。

如果再給我們五百年、五千年、五萬年、五億年的時間,假設我們能夠不斷地生存下去,那這個互聯網的這個大腦的這個觸角,它能夠擴張到哪里呢?

肯定不會局限在太陽系里面,不會局限在銀河系里面,可能它不完全是一個科幻的想像,它是一個自然地推導,會持續地向外去擴張。

所以我們就把這個地方歸於哲學思考,我們可能會印證某些哲學流派的思考。

七、基於互聯網大腦與超級智能研究的科學性問題

類比是研究方法之一,上個世紀,學者將原子和太陽系去作類比,除此之外,還有聲波和水波的類比,現在,我們也在做這種關於互聯網和人腦的類比,得到一些比較有趣的結論。

它的結構特別複雜。從那四台計算機,到今天我們說幾十幾百億的元素,而且這種元素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複雜。

它的架構在持續變化。用50年的時間,它從四台計算機變成現在這樣一個巨大的智能系統。

它是一個生命的智能階段,無論對於人的大腦,還是互聯網的智能系統而言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