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原標題:SpaceX Falcon 9 booster nails record fourth launch and landing during Starlink-1)
任務亮點:
·使用了發射過三次的火箭,並且成功回收
·首次使用二手整流罩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周一,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利用回收的獵鷹9號火箭成功發射了第二批60顆Starlink衛星,朝著馬斯克創建天基網路、在全球提供寬帶服務的願景又邁出了一步。
這次任務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進行,SpaceX首次成功發射和回收了執行四次軌道級任務的獵鷹9號火箭,向做到其雄心勃勃的設計目標又邁進了一步。就附加值而言,獵鷹9號火箭多個部件的可重復使用堪稱是此次任務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如果人類能掌握火箭回收與重複使用技術,未來航天發射的成本有望大大降低。”
spacex成功回收火箭
“他們通常一次發射報價為5400萬美元,火箭的製造成本為1600萬美元,如果火箭能夠重複使用,那麼一次發射的燃料費僅需20萬美元。”
嗯,也有稍微靠譜一點的:“這是人類第一個可實現一級火箭垂直回收的軌道飛行器。一級火箭的回收將大幅降低發射費用。”從這些新聞中,你似乎可以看到一個私人航天公司正如一輪朝陽般升起,中美俄等國的官方航天機構應該挖個地洞鑽進去。不過先等等,這事好像上個月也來過一次。
就是這個了,當時同樣引發了媒體的亢奮和鋪天蓋地的報導。當然,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比上面提到的Blue Origin的New Shepard火箭更加複雜——簡而言之,更高更快更大,雙方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上。以至於在“獵鷹9號”火箭成功回收後,Blue Origin創始人、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給馬斯克發的一封賀電引發網友群嘲,僅僅是因為他歡迎後者加入“已實現成功回收火箭”的豪華午餐。
可重複使用火箭需要解決的何止是一個發動機問題,箭體的結構壽命是否能夠繼續支持使用?一二級的分離機構是否被破壞?外部結構是否被燒蝕影響?相關零部件是否需要更換?即使以上這些統統不是問題,可以實現重複使用,但是為得出以上結論而花去的檢測費用,恐怕也不小。
所以,歸根結底,研究火箭可重複使用技術的目的是為了省錢,但是究竟是否能夠成功省錢,能省多少錢,這一切目前統統不得而知。
獵鷹9號火箭很大程度節約了火箭發射成本
而重複使用以節省成本這一設想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一個失敗的例子就在眼前——航天飛機。航天飛機被認為是美國航天史上一次錯誤的嘗試,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飛機並沒有給美國政府降低多少運算,算上其巨大的維護成本,航天飛機發射比火箭發射更貴。
“獵鷹9號”是否會重複航天飛機的老路也不得而知。
降低航天成本是大勢所趨,尤其對於小載荷、中低軌道航天器而言。這也是各國目前研發的重點——國內也有長征6號發射、含能結構的研究等嘗試,spaceX的可回收火箭算是另一種低成本之路的嘗試。目前各國誰也不知道究竟哪種技術路徑才是正確的未來方向,大家都在試錯之中,至於屆時鹿死誰手,還是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