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 財務造假:美國的韭菜不好割啊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瑞幸咖啡” 財務造假:美國的韭菜不好割啊  熱門 第1張

▲瑞幸被渾水質疑造假。

在疫情中遭遇寒冬的知名企業比預料得還多一些。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瑞幸咖啡4月2日暴跌近76%,今日開盤後,股價還很可能繼續下滑。

起因是公司公告承認首席執行官劉劍帶人偽造銷售額22億元,公司2019年2至4季度的財務報表不可信賴。

互聯網的“速食主義”,品不出咖啡的“回甘”

瑞幸近年急速擴張店面,並以價格戰試圖挑戰星巴克在中國咖啡市場的霸主地位。今日起,這個品牌顯然受到重創,數千家門店的員工是否會失業,不容樂觀。

壞消息中的好消息是:只在美國上市的瑞幸並不直接影響中國的投資者。相反,正如有人調侃的,瑞幸咖啡是硬核的“國貨之光”,其在美國上市,圈國際“韭菜”的錢,補貼給中國顧客喝低價咖啡。比起財富大幅度蒸發的瑞幸股民,我們還好只是損失了1.8折的優惠券。所以,對瑞幸的暴跌,在輿論場上倒是多了一些“同情”,熱搜上的哭臉表情,某種程度上也表達著網民的複雜心態。

但瑞幸依然是值得研究的樣本,尤其是中國股市未來發行門檻降低後,瑞幸式的故事也是我們需要警惕的。

瑞幸的創立者起家於網約車行業,瑞幸的起家模式也頗有互聯網企業“拼流量”的風采,怎奈線下線上終不同,照貓畫虎非易事。

儘管星巴克和瑞幸到底哪個更好喝,或者哪個“更不難喝”,還存在一定的爭議,但瑞幸的第一強項就是相對便宜的價格。這既為其帶來了海量的顧客,也令顧客對品牌的黏度始終存疑。

畢竟,且不說口味的差異,作為一個“不幸”重度依賴線下實體店的行業,讓顧客養成穿街走巷到固定店面下單的習慣,要比讓顧客養成使用特定電商平台的習慣難得多。

而為了刷存在“方便顧客”,瑞幸在臨近地域密集鋪店面的做法,又自然讓單個門店的銷售量受到影響,這也是“條條網路通總部”的純線上銷售所不會有的苦惱。

“瑞幸咖啡” 財務造假:美國的韭菜不好割啊  熱門 第2張

▲圖/新京報網

其實,瑞幸發布的財務數據一直缺乏利潤亮點,只不過,其自詡的“戰略性虧損”仍然讓投資者有個盼頭。儘管有人質疑中國人的咖啡消費觀不會如此輕易改變、瑞幸描繪的畫餅彷彿兩百年前不列顛商人對“中國一人買一匹洋布”的暢想,但市場的確可能給投資者以驚喜。

可此番公司自爆頂級高管財務參與的“黑天鵝”事件,則說明造假恐怕已經不是個人玩的貓膩。這其中未必有太多惡意的處心積慮,但燒錢的高風險的確是把懸頂之劍。

大額賠償或難以避免,但責任劃分還需“有一說一”

股市有風險。利潤少願景大的,既有致力於長期投資、自由現金流仍然充裕的亞馬遜,也會有瑞幸。高眼球吸引度的瑞幸的起伏,也可以給我們一個在“平行世界”“模擬測試”的參照。

一方面,投資者們不妨想想,瑞幸如果在中國上市,自己會如何看待之。瑞幸在1月底曾經遭到職業看空機構出具惡評報告,雖然瑞幸當時未被擊倒,但事後復盤看做空機構的貢獻,饒有意味。

另一方面,之前在被看空、股價產生大幅下跌後,2月已經有多家美國律師事務所代表投資者啟動對瑞幸的起訴,並獲得立案。

這種“群起而訴之”的情況,其實是美國市場的常態。美國有一套發達的證券集體訴訟制度,且催生了一幫職業原告律師,只要有嗅到股價下跌的蛛絲馬跡,就會去法院起訴,主動徵召股民來做原告。

儘管中國概念股在美國被訴早就是司空見慣,但與很多“前輩”不同,瑞幸自己已經承認了欺詐的存在,故而公司和部分高管敗訴,並承擔大額賠償責任,是幾乎可以預見的結果。

不過,美國立法和司法一向注重嚴格但有區分的法律責任,而不是簡單“一鍋端”“從重從快”,瑞幸的弊案又是以公司董事會特別委員會“自糾壞人”的較少見方式曝光,這其中涉及相關人員的責任深淺,還需要具體證據來判斷。因此,對瑞幸而言,這一擊是否致命,後續的責任追究和維權進展,仍然需要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