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催化醫療市場的「鯰魚」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編者按】無論是互聯網還是人工智能,對於「顛覆醫療」來說,都未免太過不切實際。醫療的本質並不會被技術的介入而有所改變,醫療與技術的關係更應該是互相促進。有哪些醫療商業值得探索?本文帶來相關思考。

本文發於多肽鏈,作者為蔡江南;經億歐大健康編輯,供行業人士參考。

我們講互聯網顛覆醫療,說人工智能要顛覆醫生,其實醫療很難完全被互聯網顛覆。「顛覆」這個詞都有取代、代替之意,詞義表達得略有欠缺。

「顛覆式創新」是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滕森的理論,我把「顛覆式創新」翻譯成是「攪局式創新」,並把創新理論稍作改動,提出創新的「三角理論」,即成功的創新和創業,需要具備三個重要要素:

創新要素。對現有的東西改良或突破增加了新的要素。創新是從供、生產者、醫療服務的提供方所做出的努力。

價值要素。我們講性價比好理解,性價比就是分數,分子代表了產品和服務的性能、質量,分母是價格和成本費用,性價比提高就是把分子做大,分母做小。所以不是任何創新都應該鼓勵,我們提倡的創新是提升性價比的創新。

市場要素。有支付能力、購買力的需要。人們的需求會受到貨幣購買力的限制,我們的創新是需要考慮消費者的支付能力。

醫療市場中的「三角關係」

醫療市場購買力的需求比其他行業複雜得多。因為,醫療當中往往有第三方的存在,第三方可能是社會的醫保、商業的醫保也可能是企業,甚至有可能公益的組織來支付。

所以,我們在醫療領域的創新往往很難有市場的購買力、支付能力,誰給你買單的問題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這個角度說市場是代表了需方,我們供需講的價值是連接了供和需,價值是生產方創造,但是不是生產方決定你有沒有價值?實際上,能否滿足需求方的需要才決定是否有價值。

所以,只有創新、價值、市場這三個角供需的連接才能獲得成功,但是現實中三個要素可能有不同的組合。

第一種情況:只有創新,沒有價值和市場。比如可穿戴設備在市場上曇花一現,因其在達到醫療診斷級別之前實際上並沒有多大的價值和市場。

第二種情況:有價值,沒有創新和市場。比較典型的是在老年人的護理和健康管理上,最大的問題就是支付方。目前世界各國都沒有解決誰來買單,是否有可持續的支付方的問題。

為什麼在這兩個重要的領域,支付是一個問題呢?我覺得這是和人性聯繫一起的,人性往往願意對在近期馬上要發生的事情付費,比如患癌了傾家蕩產都願意買單。但對於健康管理長期的需求,下決心買單很難。

我們在做創業創新經常聽到一種說法,你專注於解決痛點提供價值,早晚會有人買單,這個早晚得有多晚?這兩年大批互聯網醫療公司倒下,就是等不到最後買單的人,熬不下去了。

第三種情況:有市場、有人買單,但沒有價值。比如說大量營養的保健品、中藥注射劑,有人買單。事實上很多營養補充品,可能就相當於你正常飲食所攝入的營養價值。

所以,有人付費的東西沒有價值和創新,有價值有創新的東西但是不見得找到有人付費。成功的創業、創新就是想辦法讓這三點都能具備。

事實上,往往有三類人從三個要素出發做事情。

1、很多大專院校創新的角度做了很好的研發,發表了論文,但是往往始終停留在實驗室,走不到市場;

2、 互聯網醫療的公司從解決痛點價值的出發,如何走向市場成問題;

3、很多非醫療的人進入醫療市場,他從市場的角度做。

醫療行業如何將這三類人整合起來,真正做到既有創新又有價值,又有人買單,目前存在很大的阻力。從創新的角度來看,需要解決三個層面:

1、 技術的研發突破創新。

2、關鍵要解決商業模式。誰給你買單?只有好的技術沒有商業模式的創是走不到市場。

3、應對政策和制度創新。比如,今年規定了互聯網醫療的公司不僅僅要有線上,而且需要具備線下的實體,這要及時調整。

攪局式創新在醫療商業模式應用

「攪局」是一個鯰魚,「攪局式」創新,是把複雜昂貴的產品、服務變的簡便和便宜。把原來高大上的存在變為能為大眾所用。

這個過程中包含兩大因素:

1、把事情做的簡單。複雜的東西使用者受到了局限,簡化後消費者基數可以擴大。

2、費用成本下降,更加便宜。創新不是一條線,最初期的計算機成本巨大,技術簡化,費用便宜後,使用者快速增多。

我們要注意創新是滿足市場消費者的需要,還是滿足你自己本身這個公司追求利潤的需要?前者我們稱之為是持續的創新,打破象限「攪局式」創新,做得更簡單、便宜。

就這個理論在醫療的商業模式上做應用,醫療的商業模式分為三種類型:

1、專家主導模式

對非結構化複雜疑難的問題進行診斷推薦解決的方案,這個是需要有經驗的專家來做。產出主要是診斷,可以按項目收費。專家模式適合我們講的直覺醫療,也就是非結構,憑經驗還沒有找到規律。

我們怎麼來支付?往往不是根據你的產出來支付的,而是根據你的投入來支付,你請了什麼級別的專家?專家花了多少時間?

因為你診斷最後的產出是不確定的,你很難根據產出支付,我們往往可以看到律師的服務也是這種類似的,你是根據律師投入的時間來付費用的。

2、增值服務模式

我們做的商業模式是標準流程,診斷已經了解了很清楚,標準化的流程不需要專家來做,可以是非專家來做的事情。適合於循征醫療和精準醫療,主要是解決治療,可以打包收費。

在醫療當中,按病種、大量的手術符合這種商業模式。這種模式上我們支付可以根據產出而不是根據投入,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把投入降低。甚至可以根據產出的質量不同而收費不同。

3、輔助網路模式

在醫療當中,適合慢病的管理。慢病管理可以是醫生和患者的互動,也可以是患者單方面的互動,可以是醫生、患者、護士、康復多方在平台上的互動。主要是做管理,適合收會員費。

比如,一年管理好一個糖尿病患者,醫保和支付方會給出一個人的費用,如此一來,動力就成了如何管理好患者的健康情況。

創新理論的提出對於醫保或者是醫療當中支付方式的改革,有什麼意義?為什麼要不同的支付方式,理由是什麼?

我覺得提供了一個理論上的解釋,就是什麼樣的模式適合用什麼樣的支付方式是最好的,以及應用的範圍。

健康管理,第一種是適合專家,相對來說投入高;第二種是適合專科醫生,基層醫療專科醫院是比較輕的模式;第三種適合O2O的模式,不需要依靠大醫院,可以線上線下的結合。

做大底層醫療

現在,我們的醫療體系中,三種模式膠著著,存在著嚴重倒金字塔的現象。醫療領域的商業模式的「攪局式」創新就是要剝離。

把綜合醫院當中不需要做的事情,剝離下沉到全科醫院或快捷的診所手術中心做;慢病管理可以依靠基層醫療,對患者來說更方便。

我們做「攪局式」的創新是要依靠新的技術、政策、商業模式把底層醫療做大。也就是向消費者提供更加簡便和便宜的產品服務,為消費者提供更高價值的選擇。

實際上,我覺得社會辦醫要注意如何與現有的大型的公立醫院做錯位的競爭,而不要一窩蜂的都去建上千張床大型的醫院。

醫療健康領域去中心化是趨勢。現在出現的大量的信息技術、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這些技術可以把部分原來專家做的事情,幫助基層醫生做輔助診斷,有利於推動「攪局式」創新。

從政策的發力,從技術改進,從商業模式創新的方向看,它們的一致目標就是提高醫療的可負擔性和性價比,緩解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問題。

我想這個創新的理論或許可以提供一種思考的新的視角。

以嶺藥業牽手華潤醫藥,欲搶占基層醫療政策紅利

從拓荒到後價格時代,對於DTC基因檢測「元年」我們該思考些什麼?

號稱「中國醫保控費第一股」的國新健康,Q3虧損2499.94萬元

第80屆CMEF在醫械之都深圳舉辦,實地考察後我們發現三點值得關注

醫械界「華為」邁瑞醫療交出上市後首份成績單,Q3營收34.71億元

「健康中國2030」的政策定調,直接推動了萬億級市場的不斷擴張。而「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也為大健康產業指明了方向。科學生活、健康管理、健康消費等一系列細分賽道上,不斷湧現出創新者的身影。新風口之下,如何把握機會進而彎道超車?大健康投資又該怎麼找到好項目?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